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为糖尿病脑卒中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模式对压疮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该科在2017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2例糖尿病脑卒中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1例患者;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血糖控制效果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1.96%,低于参照组的13.73%(P<0.05);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糖尿病脑卒中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发生风险,对控制血糖水平、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也具有一定帮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往往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氧疗是纠正低氧血症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给氧,提高PaO2和增加SpO2,从而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目前临床上的氧疗几乎都以灭菌蒸馏水作为湿化液,吸入氧气温度和湿度无法控制,寒冷、干燥的氧气吸入往往导致患者气道丧失水分、黏膜干燥,容易导致痰痂形成,再加上吸痰刺激,加重气道黏膜的损伤,导致气道出血、痉挛,从而影响了氧疗的效果,不利于低氧血症的纠正,也不利于临床护理.新型高流量氧疗系统不仅能够提供高流量高浓度的氧气,而且还能提供一定温度的氧气.现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信阳一五四医院收治的SFTS患者98例, 均行输注血小板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 比较血小板不同输注次数的治疗效果、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结果治疗后, 98例患者TT、PT、APTT、FIB、PL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98例患者中, 血小板输注2次者治疗有效率(100.00%, 69/69)高于输注3次及以上者(72.41%, 21/29), P<0.05;血小板输注2次者PPR、CCI高于输注3次及以上者(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治疗SFTS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提高PPR、CCI, 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 治疗效果逐渐变差, 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检查结果合理确定血小板输注次数。  相似文献   
4.
范雪娟 《中外医疗》2016,(13):51-52
目的:研究调节肠道微生态疗法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作用。方法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102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均51例,观察组: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培菲康胶囊治疗,对照组常规抗生素治疗,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6%)、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STB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节肠道微生态疗法疗效显著,加快患者各症状的消失时间,对各项肝功能也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3岁,农民.因发热伴乏力、纳差、全身酸痛不适8天余,神志恍惚、左下腹包块2d,于2011年5月28日入院.患者于5月20日出现发热,体温39.6℃,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呕吐、咳嗽、咯痰,5月26日出现神志恍惚,四肢及口唇不自主抖动,并左下腹疼痛及包块,腹部皮肤出现大片瘀斑,转入解放军第154医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蜱虫叮咬史,当地有较多类似病例.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82次/min,Bp 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恍惚,右腹股沟区可触及一大小约3.5 cm×3.5 cm的肿大淋巴结,触痛明显,表面皮肤红、肿、热、痛,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左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4 cm×8 cm的包块,表面皮肤可见大片瘀斑,有压痛,无波动感及搏动感,肝、脾肋缘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2.3×109/L,中性粒细胞0.526,淋巴细胞0.196,Hb 89 g/L,PLT 27×109/L;尿蛋白+++、尿RBC++;粪便隐血试验阴性;ALT 93 U/L,AST229 U/L,Alb 24.5 g/L,乳酸脱氢酶1097 U/L,肌酸激酶116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5 U/L;胸、腹部CT提示:双肺感染,双侧腹直肌走形区异常改变,考虑腹直肌内出血、血肿.采集血标本送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查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及IgM均阳性.入院后诊断: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合并腹直肌鞘内血肿、贫血、肺部感染.予以抗感染、保肝、止血、输入血浆等治疗及左下腹冰敷等处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仍嗜睡状,下腹部瘀斑范围及包块逐渐增大,5月30日复查血常规提示贫血程度加重,考虑与腹直肌鞘内血肿增大有关,间断输注血小板3个治疗量、红细胞悬液4U补充血小板、纠正贫血等治疗.患者神志转清,病情逐渐改善,下腹部瘀斑范围及包块逐渐缩小;6月12日复查血常规正常.胸、腹部CT提示:肺部病变明显吸收好转,腹直肌鞘内血肿缩小.出院随访3个月,血尿常规、肝功能等均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双侧腹直肌鞘内血肿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6.
<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新布尼亚病毒引起,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笔者所在医院2010-10~2011-05共收治170例人感染无形体病,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7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63例,女107例;平均年龄(54.5±13.0)岁。均生活居住在丘陵地带,2周内均有采茶、种菜园、伐木劳动,草丛作业史,或有家庭混养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2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4例进展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就诊顺序分成A、B两组。B组仅予以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方案,A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行为期2~6个月随访,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S)评分、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PTL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PTT指标则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其中A组变化幅度大于B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则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其中A组变化幅度大于B组(P<0.05)。结论对进展性脑梗塞患者予以依达拉奉联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方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范雪娟  赵润梅 《中外医疗》2016,(12):102-103
目的:分析支原体肺炎并胸腔积液临床特点。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1年4月—2015年5月收治78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对症处理上,加用中药治疗。治疗组患者有效率97.4%,对照组84.6%,P<0.05。结论给予患儿对症处理,适当加用中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解放军第一五四医院就诊的273例SFTS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RT-PCR检测新布尼亚病毒(SFTSV),通过ELISA检测SFTSV-IgM和IgG抗体,采用Human BioPlex ProTM Assays 17-Plex Panel方法测定细胞因子.对确诊病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FTS病例重症和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73例SFTS患者中180例SFTSV核酸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胃肠道症状.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08,95%CI:1.03~1.13)、淋巴结肿大(OR =3.75,95%CI:1.45~9.66)、下呼吸道感染(OR=3.57,95%CI:1.40~9.11)、肌酐(Cr)>97 mmol/L(OR=4.10,95%CI:1.55~10.82)及意识障碍(OR=3.35,95%CI:1.21~9.29)与重症病例发生显著相关.年龄≥60岁(OR=1.06,95%CI:1.00~1.12),下呼吸道感染(OR=4.33,95%CI:1.35~13.93),Cr>97 mmol/L (OR=10.14,95%CI:3.19~32.21)及意识障碍(OR=3.47,95%CI:1.03~11.72)与死亡病例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年龄≥60岁、合并下呼吸道感染、Cr>97 mmol/L、意识障碍是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予重点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注入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第3d、第7d的SIRS改善率(93.3%、100.0%)高于对照组(83.3%、93.3%),治疗第3d、第7d的DIC评分[(1.30±0.31)分、(0.85±0.17)分]低于对照组[(1.50±0.44)分、(1.15±0.30)分],住院时间[(8.25±3.26)d]少于对照组[(12.56± 3.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4.13,t=2.04、2.47、5.79,P<0.05).观察组治疗后5d、7d的血小板计数[(164.25 ± 16.85)× 109/L、(178.22 ± 14.92)× 109/L]高于对照组[(72.36 ± 17.21)× 109/L、(112.56± 20.34)× 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6.71,P<0.05).结论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能够提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