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左室瓣膜置换术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巨大左室 [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 (LVED) >7cm ]患者的术后死亡率较高 ,有报道高达11.1% [1] 。近年来 ,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及心肌保护措施的改进 ,使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大为改善。我院自 1999年1月~ 2 0 0 4年 6月 ,为 10 5例大左室的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手术 (占同期瓣膜置换术的 10 .8% ) ,临床疗效满意。现就此类患者的围术期处理作一探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男 6 8例 ,女 37例 ;年龄 16~ 76岁 ,平均为 (47.5± 18.6 )岁。术前诊断 :风湿性瓣膜病变 86例 ,瓣膜退行性变 14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 5例 ;合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止血经验.方法 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为12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Stanford A型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84例,女39例;年龄27 ~76岁.分析不同时间段内主动脉夹层术中止血时间(停体外循环至手术结束时间)及术后当日引流量的变化.结果 全组平均止血时间为(94.6±30.1)min,术后当日引流量(855.4±323.6) ml.其中2004-2005年间,20例大血管手术平均止血时间为( 129.4 ±23.8)min,术后当日引流量(1287.5±292.1)ml;2006 - 2007年间,33例大血管手术平均止血时间为(109.2±19.3)min,术后当日引流量(949.1±192.0)ml;2008 - 2009年间,42例大血管手术平均止血时间为(87.0±18.9) min,术后当日引流量(742.1±237.5)ml;2010年,28例大血管手术平均止血时间为(63.8±21.4)min,术后当日引流量(597.5±213.8)ml.结论 Stanford A型夹层手术重视吻合口技巧及创面保护,术中止血时间及引流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主动脉手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将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25例在DHCA下行主动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n=14):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52.21岁;停循环前给予乌司他丁20 000 U/kg;对照组(n=11):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56.82岁;常规DHCA手术。比较两组在DHCA前、DHCA结束、结束后6 h和12 h的肺功能指标和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同时观察两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二次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等情况。结果对照组围术期因大出血死亡1例(4.0%)。乌司他丁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3.21±9.96 h vs.57.81±55.00 h,P0.05)。乌司他丁组术后发生ARDS 1例,无二次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对照组发生ARDS 2例,二次插管1例,气管切开2例。DHCA结束后12 h乌司他丁组动态胸肺顺应性(68.69±8.74 ml/cm H2O vs.46.18±11.54 ml/cm H2O)和氧合指数(331.78±35.45 mm Hg vs.281.73±45.32 mm Hg)高于对照组(P0.05);DHCA结束后12 h乌司他丁组气道阻力[7.16±0.49 cm H2O/(L.s)vs.11.68±1.01 cm H2O/(L.s)]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147.98±32.84 mm Hg vs.216.45±23.41 mm Hg)低于对照组(P0.05);乌司他丁组静脉血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67.57±9.78 pg/ml vs.92.45±9.52 pg/ml,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DHCA主动脉手术患者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能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近期脑梗死患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近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病历资料.其中14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例为左心房黏液瘤患者;最近一次脑梗死距手术的间隔时间为6~57 d.结果 术后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2例出现肺部感染,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随访4个月~4年,1例于术后2个月死亡.结论 掌握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近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分析53例围手术期行IABP(术前9例、术中19例及术后25例)的OPCAB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中或术后行IABP的患者死亡率,分析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结果患者总死亡率20.75%(11/53),其中术前行IABP的患者死亡率为11.11%(1/9),低于术中的21.05%(4/19)和术后的24.00%(6/2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与治愈患者相比,在性别、年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急诊手术、桥血管数、IABP前是否平均动脉压〈60mmHg及多巴胺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愈患者比较,死亡患者在行IABP前的心率较快(P〈0.05),氧合指数较低(P〈0.05),乳酸值较高(P〈0.01)。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循环方式,在OPCAB围手术期选择合适的时机应用IABP,能够提高IABP的疗效,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外科处理方式。方法按照主动脉瓣瓣叶情况和外科处理方式将患者分组,利用心脏彩超随访测量不同方式处理后的升主动脉变化情况。结果三叶主动脉瓣行单纯置换瓣膜者的升主动脉年平均减少0.471 mm,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者的升主动脉年平均减少0.27 mm;二叶主动脉瓣患者单纯置换瓣膜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2.28 mm,同期行成主动脉成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2.923 mm。结论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后升主动脉扩张明显。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前升主动脉40 mm宜进行置换手术,三叶主动脉瓣患者应谨慎同期处理升主动脉。  相似文献   
7.
三尖瓣置换术1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年8月至2006年5月我科共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6例,占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1.1%(16/1455)。现总结其治疗经验。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6例,男1例,女15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5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级4例,级8例,级4例。术前均有呼吸困难,同时伴有下肢水肿7例,肝大8例,腹水3例。既往曾行心瓣膜手术4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退行性改变3例;医源性3例,其中安起搏器后起搏导线引起腱索断裂2例和安起搏器后发生心内膜炎1例;外伤性三尖瓣乳头肌断裂1例;同期行左心瓣膜置换术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人生长终止特异性同源异型盒基因(hGax基因)转染对血清刺激后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迁移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为静脉桥再狭窄基因治疗新策略提供帮助。方法: 构建含 hGax 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感染兔VSMCs;应用RT-PCR、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G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 MTT法观察hGax基因过表达对血清刺激后VSMCs增殖的影响;划痕法测定细胞迁移;流式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成功构建Ad5-hGax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48 h后 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示转染 hGax 基因的VSMCs中存在目的基因特异性片段(174 bp)和目的蛋白表达;MTT法示hGax蛋白显著抑制血清刺激后VSMCs增殖;划痕法示hGax基因过表达明显抑制血清刺激后VSMCs迁移;流式结果示血清刺激72 h后,Ad5-hGax转染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G2/M+S期细胞减少。结论: 含hGax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并在细胞中过表达。hGax基因过表达能有效抑制血清刺激后兔VSMCs的增殖和迁移,并使细胞停滞于G0/G1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左心瓣膜手术后重度三尖瓣反流(TR)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0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1例左心瓣膜手术后重度TR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8例;年龄35~60岁(38.4±8.3岁).31例左心瓣膜手术后重度TR患者均合并心房颤动,有不同程度的右心功能不全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经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手术(胸腔镜下心外膜射频消融联合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有效性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房颤患者,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完成5年随访, 评估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治疗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结果 21例房颤患者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 其间部分复发患者经再次抗心律失常治疗后部分恢复窦性心律。随访至5年, 共有3例死亡, 1例失访, 11例维持窦性心律, 总治疗有效率为64.7% (11/17)。随访过程中, 有1例患者发生脑卒中, 4例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治疗。死亡、脑卒中均发生在术后2年内, 术后3~5年新增2例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结论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术治疗房颤, 长期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此术式应用于房颤治疗的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