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6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1例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部分性联合缺陷症患者CYP17A1基因突变特点,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类型初步探讨P450C17酶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1例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部分性联合缺陷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亲属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设计7对引物扩增CYP17A1基因的8个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区域,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产物胶回收后直接做为DNA双链模板测序。DNA双链模板不一致的PCR产物经克隆后测序。测序结果在核苷酸序列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CYP17A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5994-5995delAT/7541C>T复合杂合子。这两种突变均未见报道。推测5994-5995delAT导致I259H,274X,突变形成的截短蛋白质缺少血红素结合区域,因此是没有功能的;而通过人类P450C17酶计算机模型分析显示7541C>T导致的A398V远离酶的活性中心,推测突变可能使酶的活性减弱,而不是完全地丧失。患者临床表现为有自发不规则月经及轻度高血压、低血钾,结合激素测定结果提示肾上腺和性腺保留部分功能。因而患者的基因型与其临床表型是一致的。结论应进行突变P450C17酶的功能学研究来进一步明确结构改变对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MI)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及时使冠状动脉血流恢复灌注。然而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本身亦可导致心肌损伤,包括心肌细胞凋亡和梗死面积增加,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随着冠状动脉溶栓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MIRI已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维持剂量(150 mg/d)氯吡格雷是否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方法:经Grace评分分级的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0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后随机分为氯吡格雷75 mg/d组(n=40)与氯吡格雷150 mg/d组(n=40),30 d后均以75 mg/d维持治疗。分别检测PCI术前、30 d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氯吡格雷150 mg/d组和75 mg/d组,术前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PCI术后30 d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且氯吡格雷150 mg/d组较75 mg/d组对上述炎症因子的抑制程度更明显(P<0.05);3.2组MACE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围术期应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以进一步抑制高危ACS患者动脉炎症反应而不增加出血风险,有助于降低短期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已有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MS)和冠心病(CAD)的关系密切,本研究旨在探讨MS对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特需医疗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634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根据患者有代谢综合征指标的数目分成4组(0/1,2,3,4/5),比较各组对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影响。结果:①MS患者(394例)与无MS患者比较(240例),CAD发病率增高(61.9%vs.30.8%,P<0.001),多支病变发病率增高(35.0%vs.15.0%,P<0.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率增高(50.0%vs.26.6%,P<0.001)。②非糖尿病组患者冠状动脉积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随着MS指标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MS指标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糖尿病组患者中随着合并MS指标数目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冠心病例数、多支血管病变例数增加。而在糖尿病组患者中这种作用被糖尿病对冠状动脉的影响而掩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为青年和老年冠心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青年女性患者(年龄18~44岁)248例和老年女性患者(60~80岁)240例的病历资料,记录并比较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青年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比例均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52.4%(130/248)比70.8%(170/240),16.9%(42/248)比56.7%(68/240),25.8%(64/248)比45.0%(108/240)](均P〈0.05);②青年女性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比例高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76.6%(190/248)比35.0%(84/240)],三支病变比例低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3.2%(8/248)比30.8%(74/240)](均P〈0.05)。③青年女性冠心病组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者明显多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29.8%(74/248)比16.3% (39/240)],行单支血管介入治疗者明显多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82.6%(133/248)比62.8%(113/240)](P〈0.05)。④心肌梗死患者相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青年女性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60例(24.2%),老年女性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57例(2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组[66.7%(40/60)比38.6%(22/57)](P〈0.05),青年女性心肌梗死三支病变患者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组[13.3%(8/60)比35.1%(20/57)](P〈0.05)。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青年女性心肌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体重指数、高三酰甘油水平和冠心病家族史[比值比(OR)=22.182, 95%置信区间(CI): 5.590~96.182,P=0.000;OR=0.892, 95%CI:0.858~0.969,P=0.004;OR=0.762, 95%CI:0.612~0.901,P=0.003;OR=0.357, 95%CI: 0.158~0.418,P=0.000]。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OR=3.027, 95%CI:1.799~5.102,P=0.000;OR=1.678, 95%CI:1.004~2.811,P=0.040)。结论青年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较老年女性少,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相对局限,以单支病变为主。高血压、体重指数、高三酰甘油水平、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年女性心肌梗死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是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压及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肾功能减低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1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且未合并原发肾脏疾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以简化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104例(47.5%)患者肾功能减低,其中慢性肾脏疾病患者37例(16.9%);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17例(53.4%)。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低(P<0.05)。肾小球滤过率<70mL/(min.1.73m2)为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最强预测因子(P<0.05)。既往高血压病史、合并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是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合并肾功能下降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价值超过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7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照ATPⅢ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无代谢综合征组,以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评价其病变程度。结果175例中89例(50.9%)合并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组的体重指数、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代谢综合征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后者;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65.1%比45.4%,P<0.01)及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均显著高于无代谢综合征组(7.5±3.6比6.4±3.3,P<0.05);代谢综合征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也高于无糖尿病患者(8.0±3.7比6.3±3.5,P<0.05)。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患者的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合并代谢综合征较为普遍,且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呈多支性、狭窄程度更高,应进行全面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空腹血糖正常值由6.1mmol/L下调至5.6mmol/L后增加的空腹血糖受损者代谢紊乱相关因素的特征。方法:选择北京安贞医院综合科2002—01/2003—12收治的26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分为3组,分别为①血糖正常组131例(空腹血糖&;lt;5.6mmol/L)。②新增空腹血糖受损组39例(5.6mmol/L≤空腹血糖&;lt;6.1mmol/L)。③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组195例(空腹血糖≥6.1mmol/L)。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累及血管支数及Gensini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Gensini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越高,表明病变程度越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m^2)]。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色谱分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215;空腹血糖)/22.5],根据病史描述评价患者吸烟情况及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冠心病患者265例。①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尿酸、三酰甘油水平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新增空腹血糖受损组与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组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t=4.659~12.744,χ^2=5.345,P&;lt;0.05)。②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组的明显高于新增空腹血糖受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明显低于新增空腹血糖受损组(t=6.120~12.034,P&;lt;0.01)。③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和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新增空腹血糖受损组与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组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58.8%,62.8%,40.0%;28.7&;#177;8.40,39.6&;#177;7.3,41.2&;#177;9.0,χ^2=5.21,7.56;t=6.30,8.380,P&;lt;0.01),而新增空腹血糖受损组与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组上述指标基本一致(P&;gt;0.05)。④相关分析结果:体质量指数、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以及收缩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Gensini总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41,0.51,0.47,0.32,0.30,0.14,P&;lt;0.01)。结论:在新的空腹血糖分割点下所增加的空腹血糖受损状态的冠心病患者与血糖正常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代谢紊乱特征,作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聚集在一起具有乘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增加,更证实了这一点。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严重,并且与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患者相似。而多因素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并不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影响因子,这提示可能轻度增高的血糖与其他代谢紊乱共同加速了冠状动脉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晨峰和昼夜节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淑杰  米树华  张巍  周芸 《临床荟萃》2003,18(5):260-261
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愈来愈引起重视。良好的血压控制能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全面正确的观测血压对于血压的良好控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动态血压监测较偶测血压能更好地反映血压的真实水平和动态变化。大量证据指出[1] :晨峰出现频率高和昼夜节律下降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明显高于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本研究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 ,研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晨峰现象和昼夜节律变化 ,旨在强调 2 4小时控制血压的重要性。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  相似文献   
10.
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肾功能状况及相关临床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发生率及肾功能轻中度以上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特需医疗科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且不合并原发肾脏疾病的356例老年(≥60岁)冠心病患者,以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将GFR<90 mL·min-1·1.73 m-2定义为轻度肾功能损伤,GFR<60 mL·min-1·1.73 m-2定义为中度肾功能损伤(慢性肾脏疾病,CKD).分析肾功能轻中度以上受损(GFR<70 mL·min-1·1.73 m-2)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356例患者中轻度以上肾功能损伤者184例(51.7%),其中CKD 60例(16.9%),100例(28.1%)患者GFR<70 mL·min-1·1.73 m-2.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功能减低为肾功能轻度以上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肾功能轻度以上受损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增高.结论 血肌酐值正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肾功能轻中度以上受损的比例较高且与冠脉三支病变相关,有必要评价GFR,以早期发现肾功能减低患者,减少医源性肾功能恶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