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丹参酮对兔急性心梗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丹参酮在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中的干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成组设计应用随机列表法分成4组,每组10只:葡萄糖再灌注组、丹参酮再灌注治疗组、丹参酮冠脉结扎前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再灌注模型后经耳缘静脉给药。分别于结扎前5 min、结扎后1 h、再灌注后2 h时,取血清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的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Ⅰ(Tn-Ⅰ)。并于再灌注后2 h,以1%的四氮唑红溶液制作心肌切片,以AutoCAD 2002图形设计软件计算坏死心肌范围。结果 ①丹参酮再灌注组与葡萄糖再灌注组、丹参酮结扎前治疗组与葡萄糖再灌注组在再灌注后2 h的CK、CK-MB、Tn-Ⅰ有统计学差异(P<0.05);丹参酮再灌注组与丹参酮结扎前治疗组在再灌注后2 h的CK、CK-MB无统计学差异(P>0.05)、Tn-Ⅰ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丹参酮再灌注组与葡萄糖再灌注组、丹参酮结扎前治疗组与葡萄糖再灌注组心肌梗死范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丹参酮再灌注组与丹参酮结扎前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静脉注射丹参酮可以降低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CK、CK-MB、Tn-Ⅰ,并减少兔急性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寻找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关于AD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2月1日。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41篇病例对照研究,死亡组3353例,存活组19 92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13,95%CI 1.04~1.24,P=0.005)、年龄(WMD=0.92,95%CI 0.19~1.66,P=0.01)、马方综合征(OR=1.51,95%CI 1.13~2.00,P=0.005)、胸腔积液(OR=1.47,95%CI 1.22~1.77,P0.00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反流(OR=2.65,95%CI 2.06~3.42,P0.001)、心率(WMD=4.55,95%CI 2.38~6.71,P0.01)、白细胞计数(WMD=1.99,95%CI 1.60~2.37,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MD=8.42,95%CI 7.28~9.55,P0.001)、肌酐(WMD=57.74,95%CI 20.66~94.83,P=0.002)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OR=0.08,95%CI 0.06~0.11,P0.001)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年龄、马方综合征、胸腔积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反流、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酐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复杂冠脉病变是目前临床治疗中的热点及难点,近年来,随着内科介入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生的将其血运重建策略成为首要选择,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优势是否从此就被取代了?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对每一个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冠脉病变患者,只有仔细评价他们的冠脉病变特点以及获益风险比,才能够将危害降到最低,更大程度地发挥每种血运重建策略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复杂冠脉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与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超声估测肺动脉压与慢性左心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1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分为两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5070mm Hg(5070mm Hg组)61例,PASP>70mm Hg(>70mm Hg组)4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优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比较住院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动脉血CO2分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瓣膜反流程度,平均住院天数,随访1年内再入院率与病死率。结果 5070mm Hg组患者治疗后6min步行试验距离较>70mm Hg组长,CO2分压、住院平均天数较>70mm Hg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肺动脉瓣、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反流在治疗后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0mm Hg组患者1年内再入院率、病死率[21例(42.9%),死亡9例(18.4%)]均高于5070mm Hg组[13例(21.3%),死亡3例(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07、5.057,均P<0.05)。结论超声估测肺动脉压>70mm 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改善术中心肌灌注及对术后30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81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顿服阿托伐他汀80mg,之后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d 1周,1周后改为20mg/d。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PCI术中观察TIMI血流分级,记录校正的TIMI计帧值(CTFC)。随访观察术后30d内MACE发生率。结果(1)术中TIMI血流等级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间CTF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3±6.9、31.5±7.3,P<0.05)。(3)两组间30d内发生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MI患者PCI围术期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以改善患者PCI术中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无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关于ACE基因多态性与主动脉瘤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08-01。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Stata 15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其中病例组4597例,对照组640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发病存在相关性。等位基因分析显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发病相关(OR=1.41,95%CI 1.21~1.65,P0.001),亚组分析中,亚洲人亚组OR=1.69 (95%CI 1.18~2.41,P=0.004),高加索人亚组OR=1.34(95%CI 1.14~1.56,P0.001);腹主动脉瘤亚组OR=1.25(95%CI 1.06~1.49,P=0.01),胸主动脉瘤亚组OR=1.59(95%CI 1.10~2.29,P=0.014),主动脉瘤亚组OR=2.03(95%CI 1.66~2.48,P0.001),主动脉夹层亚组OR=1.70(95%CI 1.18~2.45,P=0.004)。隐性基因模型(II+DI比DD)分析显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发病相关(OR=1.55,95%CI 1.20~2.01,P=0.001),在隐性模型亚组分析中,亚洲人亚组OR=2.44(95%CI 1.39~4.29,P=0.002),高加索人亚组OR=1.34(95%CI 1.05~1.69,P=0.017);腹主动脉瘤亚组OR=1.31(95%CI 0.99~1.73,P=0.058),胸主动脉瘤亚组OR=1.33(95%CI 0.85~2.07,P=0.206),主动脉瘤亚组OR=3.72(95%CI 2.75~5.03,P0.001),主动脉夹层亚组OR=2.13(95%CI 1.22~3.71,P=0.008)。显性模型(DD+DI比II)分析显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发病相关(OR=1.52,95%CI 1.28~1.81,P0.001),在显性模型亚组分析中,亚洲人亚组OR=1.39(95%CI 0.97~1.99,P=0.07),高加索人亚组OR=1.57(95%CI 1.28~1.94,P0.001);腹主动脉瘤亚组OR=1.35(95%CI 1.10~1.65,P=0.005),胸主动脉瘤亚组OR=2.42(95%CI 1.70~3.46,P0.001),主动脉瘤亚组OR=1.29(95%CI 0.94~1.79,P=0.119),主动脉夹层亚组OR=1.72(95%CI 1.31~2.28,P0.001)。结论总体上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发病存在相关性,为主动脉瘤的发病危险因素。在隐性模型胸主动脉瘤亚组和腹主动脉瘤亚组,显性模型亚洲人亚组、主动脉瘤亚组中,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7.
6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卒中,分析其危险因素为高血压、低血压、心脏肿瘤、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颤动及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识别及控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CHD)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根据不同的分离方法,HDL-C可分为多种亚类,HDL-C亚类在血中的相对含量及颗粒大小不断发生改变,认为与HDL-C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关.HDL-C各亚类主要通过促进细胞胆固醇的流出,参与胆固醇的酯化,将胆固醇转运到肝脏再循环或肠道清除来发挥作用.HDL-C亚类组成异常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CH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在全世界大规模流行,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的灾难性公共卫生危机;目前关于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的结论 尚不统一。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关于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10-01。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Meta回归探索可能的异质性来源。结果 最终纳入80篇文献,共405 157例患者,其中存活组349 923例(86.37%),死亡组55 234例(13.63%)。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分,均为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9,95%CI(1.41,1.57),P<0.001]、年龄大[WMD=10.44,95%CI(9.79,11.09),P<0.001]、呼吸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6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血清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心率变化,观察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CRP、LVEDD和心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血清钠和LVEF水平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各指标变化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