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2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疟疾免疫抑制中T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44例间日疟患者血清用单向辐射状免疫扩散(SRID)测定IgG和IgM,及用纸片放射免疫吸附试验(PRIST)测定IgE的结果。间日疟患者的  相似文献   
4.
囊虫病是人猪共患的寄生虫病,制备抗囊虫单克隆抗体有助于囊虫病的诊断和治疗。1983年R.J.We-sterwoudt等报导,人脐带血清(HUCS)在用于细胞克隆和细胞融合方面具有比胎牛血清(FCS)优越之处。如能用HUCS代替FCS,可提高细胞的融合率,并能促进细胞的增殖。我们在本工作中,比较了HUCS和FCS以及一次和二次PEG融合对结果的影响,为其他杂交瘤方面的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疟原虫钻入红细胞受特异性严格限制,在受体学说的启发下,人们自然会想到裂殖子钻入红细胞是否由受体介导的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特别是近几年在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等新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巳获得了大量的证据,充分证实了裂殖子钻入红细胞是在受体介导下完成的。研究较多的是恶性疟和间日疟受体。目前一般认为红细胞表面的血型糖蛋白就是恶性疟裂殖子的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型糖蛋白A(GP-0),但血型糖蛋白B和C也参与钻入过程。GP-A受体的活性中心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新的资料表明T_1和T_(?)及N-Z酰葡萄糖均可能参与受体活性中心的组成,而唾液酸并不是活性中心的必要成分。间日疟的受体是Duffy血型抗原,由于对Duffy血型抗原分子结构和组成的研究较少,所以对之了解不多。近些年来关于钻入机制的突破性进展是分离提纯了裂殖子表面的配体。这一成果更进一步证实钻入过程是通过受体与配体间相互作用而完成的。所以受体学说也适用于解释裂殖子钻入红细胞这一复杂过程。综合现有资料来看,参与钻入过程的受体和配体均不止一种,它们可能代表钻入过程中多步反应的不同成分。鼠疟裂殖子钻入红细胞的过程与人的很相似,可以做为研究体内钻入机制的模型,此无疑将推动钻入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DOT-ELISA和竞争ELISA检测65例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游离循环Ag(FCAg)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抗原(CICAg)。血清FCAg阳性率分别为81.3%和81.5%(0.20~87.0μg/ml),CICAg阳性率为95.4%和92.3%(0.19~120.0μg/ml),脑脊液测定FCAg阳性单为78.5%和86.2%(0.32~25.0μg/ml),CICAg阳性率为90.8%和93.8%(0.19~46.4μg/ml)。结果表明检测总循环抗原(包括游离部分和复合物部分)有利于提高脑囊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由于引起疟疾临床症状的主要时期是红内期疟原虫,其发育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疟疾的治疗。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疟原虫进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的全过程。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红内期变化规律,不仅定量地描述了红内期各阶段的转化过程,而且为进一步探索红内期发育过程与免疫、吞噬、营养等因素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为了阐明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的机理,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用免疫印迹方法,用同源和异源患者血清对旋毛虫感染期幼虫3种不同抗原的特异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幼虫可溶性抗原可与其它寄生虫患者血清产生部分支又反应,但47,38kD和30kD抗原不与日本血吸虫病、囊虫病、丝虫病、华支吸虫病、疟疾患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尤其是47kD抗原反应性强。结论幼虫可溶性抗原中47,38,30KD抗原可作为特异、高敏感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伯氏疟原虫中分离、提纯的免疫抑制因子(ISF)对小鼠脾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注射ISF后第7天、第12天,分别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脾中的B细胞、CD4和CD_8 ̄+细胞。结果:ISF注射组小鼠的阳性B细胞和CD4 ̄+T细胞百分数明显下降(P<0.01),而阳性CD8_8 ̄+T细胞百分数则显著升高(P<0.01);ISF的抑制百分率可连续至12天或升高,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果揭示:ISF可通过诱导CD8_8 ̄+T细胞数目增多,同时造成B细胞和CD_4 ̄+T细胞百分数相对下降。ISF可能依诱导CD_8 ̄+细胞的效应对宿主的免疫应答起下调作用,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