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1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适宜宿主和非适宜宿主在感染后血清NO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肝、肺组织感染后的病变情况,以比较不同宿主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反应。方法东方田鼠和小鼠分别感染尾蚴1000条和40条,每2d分别剖杀2只,观察两宿主肝、肺变化,同时分别检测各宿主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小鼠和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肺部出现程度不同的出血现象。感染10d后出血现象均自行消失。其中,小鼠肝表观正常,但30d后肝中出现卵引起的内芽肿。东方田鼠在感染后6d肝中开始出现童虫所致病变,感染后第12~14d时逐渐减少,20d后病变消失。其间,小鼠和东方田鼠血清NO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东方田鼠感染后血清NO水平由正常的100μmol/L降到16μmol/L,18~20d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完成一个完整和规律的循环。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NO水平变化较大,第36d后,血清NO水平基本上维持在0~10μmol/L之间较低的、非正常水平。结论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病变特征以及NO水平变化与日本血吸虫适宜宿主小鼠不同,提示东方田鼠感染后体内存在一个敏感和系统的抗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ELISA方法, 平行检测东方田鼠、 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在攻击感染前、 后的血清抗血吸虫童虫(SSA)、 成虫 (SAWA) 和虫卵(SEA) IgG3抗体水平, 并进行体内、 外试验, 观察IgG3抗体抗血吸虫效应。结果攻击感染后第4周, 东方田鼠抗SSA和SAWA的IgG3抗体水平增幅较大, 分别较感染前增加79.6%和49.6%, BALB/c小鼠IgG3抗体在攻击感染后无明显增加。野生和室内繁殖的东方田鼠的IgG3抗体所致童虫死亡率分别为昆明小鼠的5.88和2.35倍, 前者还诱生出较高的减虫率 (39.8%)。提示东方田鼠IgG3抗体可能是其抗血吸虫感染的主要免疫物质。  相似文献   
3.
两个山丘型疫区牛血吸虫病疫情动态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牛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正确评估防治效果、制订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山丘型疫区仁美和大仓作为观察点,采用毛蚴孵化法检查牛血吸虫感染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牛感染率;入户调查家畜放牧行为,每年4、9月调查野粪和钉螺分布及感染率。结果与1993年比较,2007年仁美和大仓观察点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98.4%和93.8%;感染度亦呈下降态势,至2007年基本以低感染度为主。1995年以后仁美观察点野粪阳性率为0,大仓点至2007年处于较低徘徊状态;活螺密度和阳性螺密度呈下降趋势。结论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自然环境特殊,疫区往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加大查治病和扩大化疗力度可迅速降低血吸虫病疫情。要彻底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还必须加强钉螺孳生环境改造和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与宿主免疫系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治疗血吸虫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0±2条或300±2条,透皮剂浓度为24%,以100 mg/kg剂量对感染日本血吸虫28 d的新西兰大白兔分别进行腹部透皮治疗1次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靶基因。方法选取利用东方田鼠肝脏裂解物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文库获得的4个阳性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评估观察其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预防效果。结果与噬菌体对照组、佐剂对照组和PBS对照组相比,1号克隆免疫组分别获得了28.23%、31.12%、29.86%的减虫率和51.73%、48.02%、55.58%的肝脏减卵率;4号克隆免疫组分别获得了24.28%、27.32%、26.00%的减虫率和45.52%、41.13%、49.86%的肝脏减卵率。结论 1号克隆展示的SJCHGC06713蛋白以及4号克隆展示的SJCHGC068068蛋白作为抗血吸虫疫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几种佐剂条件下的免疫预防效果。方法用E.coli表达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制备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与GST的重组融合蛋白(rSj14/GST),分别以福氏完全佐剂(FCA)/福氏不完全佐剂(FIA)、卡介苗(BCG)和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作为佐剂免疫昆明系小鼠,比较攻击感染后的减虫效果。结果以BCG为佐剂皮内免疫和以ISCOM为佐剂皮下免疫分别诱导了34.3%和36.0%的减虫率;而以FCA/FIA为佐剂进行免疫,虽然诱导了较高的抗体反应,但几乎没有产生明显的减虫效果(8.5%)。结论BCG和ISCOM均是rSj14/GST的适宜佐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天冬酰胺酰基内肽酶(Sj32),探索该重组抗原在动物血吸虫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潜能。方法用PCR法从Sj32前体编码基因中克隆编码成熟体的基因片段,以pET-28(a)为表达载体,用大肠埃希菌表达,制备重组抗原(rSj32);应用ELISA方法检测待检血清,并比较rSj32、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以及重组诊断抗原rSj23对人工感染兔、小鼠及水牛血吸虫病的检测效果。结果成功表达了Sj32成熟体,表达产物rSj32的分子量为41 kDa,可用H is柱纯化,得率约为68.8 mg/L培养物。用rSj32检测人工感染兔、小鼠和水牛血清以及对照兔、小鼠和水牛血清,特异性分别为100.0%、96.7%和96.9%,敏感性分别为88.9%、85.0%和71.8%,该抗原对牛血清的敏感性略低于SEA和rSj23,其余检测结果三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rSj32在诊断动物血吸虫病方面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日本血吸虫3种重要保虫宿主来源虫体的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寻找可以用于鉴别这3种宿主来源虫体的遗传标记。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人工感染黄牛、水牛和山羊,收集感染后49 d成虫,分别抽提RNA,逆转录成cD NA,体外转录为cRNA并进行片段化;采用定制的血吸虫芯片分别进行杂交,筛选每种宿主来源虫体的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所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水平做进一步测定,验证芯片数据的结果,并对这些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通过芯片杂交,分析筛选获得实验黄牛组来源虫体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3个,水牛组来源虫体4个,山羊组来源虫体7个。其中黄牛组2个、水牛组3个、山羊组5个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在另一批次3种宿主来源虫体的重复试验中得到验证。结论芯片杂交筛选出10个3种宿主来源虫体的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可以作为这3种不同宿主来源虫体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分子。方法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融合表达的抱雌沟蛋白为靶标,采用亲和淘洗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44d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结果得到70条有效表达序列标签,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同源性搜索与功能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5个与血吸虫抱雌沟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或多肽。结论采用筛选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方法成功获得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分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盐浓度、温度、孵化时间对日本血吸虫虫卵孵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浓度为0、0.5、1.2、2g/100ml的氯化钠溶液并分别在4、16、26、37℃条件下对日本血吸虫虫卵进行孵化,且在适宜温度下,观察日内、日间孵化的变异系数;分别在20min、1h、2h、4h、8h、12h观察各组孵化情况。结果氯化钠浓度在1.2g/100ml以下可孵化出40~154个毛蚴,温度在26℃孵出264个毛蚴,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孵出毛蚴数由225个减少至198个。结论无盐、26℃、孵化2h是粪便血吸虫虫卵孵化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