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8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趋化素样因子对大动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构建人趋化素样因子质粒,转染293T细胞,以转染后上清刺激人大动脉内皮细胞HAEC,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细胞活性,应用transwell法检测48h后迁移细胞数。结果发现转染CKLF1组上清6h增殖率为1.842922,24h增殖率为1.131596,48h增殖率为1.173068,与转染空质粒组(6h增殖率1.562557,24h增殖率0.966689,48h增殖率1.000442)相比可以促进HAEC细胞的增殖,48h迁移细胞CKLF1组(58.0±24.7)个细胞,与PCDNA组(10.6±3.4)个,阴性对照组(14.5±11.6)个相比结果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35,P0.05)。结论人趋化素样因子可促进大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起搏器植入术中并发脑神经功能障碍的因素,探讨预防和临床处置的相关对策。方法记录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进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术中发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的临床情况,分析其基础临床资料,探讨该并发症的可能因素及对策。结果所有367例患者中共有7例并发了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91%。年龄78±6.8岁。主要表现为言语不利、恶心呕吐、意识淡漠。手术即刻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术前升高(P均0.0001)。结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并非少见,症状多为一过性,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及异常波动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73岁。因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植入,3周前发生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围手术期继续规律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术中囊袋出血明显,经充分止血后仍有新鲜渗血,故于囊袋内预置负压引流器,次日拔除,共引流血性渗出20 ml。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囊袋血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主动与被动电极(AE与PE)植入右室心尖部(RVA)或右室间隔部(RVS)对即刻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资料,比较AE和PE植入RVA时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AE植入RVA或RVS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结果入选399例,283例右室起搏电极植入RVA,AE 155例,PE 128例。AE者的起搏阈值高于PE者,而阻抗、感知低于PE者,电极类型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271例右室起搏电极为AE,植入RVA 155例,RVS 116例。两部位仅阻抗有差异,起搏部位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结论 AE和PE在植入RVA时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差异由电极类型不同所引起,而AE植入RVA和RVS即刻阻抗的差异归咎于起搏部位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50例希浦系统起搏病例,为初期开展此项技术提供临床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12月本中心同一术者团队行希浦系统起搏操作的前50例患者资料及手术和随访情况。按起搏部位分为希氏束起搏(HBP)组、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组、室间隔内起搏(IVSP)组,比较各组间的手术操作、起搏结果和参数随访情况。结果按患者手术先后顺序每10例患者一组,共分为5组。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希浦系统起搏的成功率从前10例的50%上升至最后10例的90%,而手术时间显著缩短[(152.7±55.1)min比(89.8±37.7)min,P=0.037],完成20例手术后,成功率稳定在80%以上较好的水平。按照最终起搏的结果,IVSP组15例、HBP组10例、LBBP组25例。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HBP组[(79.4±8.2)ms比(96.0±19.2)ms,P=0.012]和LBBP组[(81.5±13.5)ms比(96.0±19.2)ms,P=0.013]均显著短于I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P组和LBBP组[(79.4±8.2)ms比(81.5±13.5)ms,P=0.9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搏QRS波时限,HBP组[(106.4±19.9)ms比(138.8±18.9)ms,P<0.001]和LBBP组[(118.9±12.3)ms比(138.8±18.9)ms,P<0.001]均显著短于I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BBP组较HBP组延长[(118.9±12.3)ms比(106.4±19.9)ms,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HBP组的起搏阈值显著高于IVSP组[(1.4±0.5)V比(0.6±0.3)V,P<0.001]和LBBP组[(1.4±0.5)V比(0.7±0.2)V,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知R波则HBP组显著低于IVSP组[(5.7±2.1)mV比(10.2±5.3)mV,P=0.009]和LBBP组[(5.7±2.1)mV比(9.6±2.2)mV,P<0.001]。而LBBP组和IVSP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异。各组随访期间,起搏阈值和感知R波均无明显变化。手术操作中我们采用了影像法辅助希氏束及左束支区域的解剖定位。结论本中心回顾分析显示,第20~50例的手术操作,可以较熟练掌握希浦系统起搏技术。LBBP可作为初期开展希浦系统起搏的首选。影像解剖定位法可简化手术流程,避免对希氏束和传导束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左心房容积指数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左心房大小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预后的相关性及其评估指标。方法本中心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行房颤导管消融的连续43例患者,平均年龄60±12岁,男25例(58%);持续房颤5例(12%);CARTO三维标测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二维超声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上下径和左右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椭圆公式(Pum-bo法)计算左心房容积(LAV),体表面积(BSA)标化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和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消融后3个月评价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性别、房颤病史、高血压、LAD、LAV、LADI、LAVI、LVEF与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的关系。结果单次消融3个月后15例(34%)患者有复发。复发组与消融治疗有效组L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19±23.68mL/m2和52.07±17.34mL/m2,P=0.019),复发组LAVI95%CI54.70~80.30mL/m2。而年龄(59.5±12.0岁和60.5±12.0岁,P=0.806)、性别(男/女分别为7/9和18/9,P=0.338)、房颤病史(4.4±4.2年和5.8±5.3年,P=0.46)、高血压患病率(6/15和11/27,P=0.963)、LAD(4.01±0.50cm和3.87±0.50cm,P=0.41)、LADI(0.0476±0.0018和0.0423±0.0020,P=0.093)、LAV(53.92±17.14mL和49.92±16.65mL,P=0.471)、LVEF(69.7%±10.1%和70.2%±11.0%,P=0.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LAVI与复发的Pearson相关系数r=0.374呈正相关,OR=1.04,95%CI0.99~1.09,P=0.04。结论LAVI评估左心房的大小优于左心房内径、LADI和LAV等参数;LAVI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成功率相关,可预测房颤导管消融术的预后。我们的研究提示,LAVI≥55mL/m2可作为判断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高危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初始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发作初始时的电生理特征。方法记录因阵发性房颤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房颤自发初始时的心内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证实起源于肺静脉,分析①房颤发作前10个心动周期的特点及计算平均周长(CL);②诱发房颤或短阵心房激动的房性早搏(简称房早)的配对间期(CI);③早搏指数(PI):即CI/CL。结果共42例患者,由房早诱发房颤85阵(Ⅰ组),诱发短阵心房激动23阵(Ⅱ组)。两组间比较,前者的CI和PI均明显短于后者,分别为(210±62msvs291±65ms,0.36±0.12vs0.48±0.12,P均<0.001)。房颤的诱发方式可分为2类:类型1(ⅠA组)为房颤发作前的10个心动周期相对恒定;类型2(ⅠB组)为房颤发作前的10个心动周期不恒定,表现为长短序列形式。85阵房颤中,ⅠA组有47阵(55%),ⅠB组有38阵(45%)。ⅠA组的CI与ⅠB组的CI无明显差异;ⅠA组的PI较ⅠB组的PI明显缩短(0.33±0.11vs0.39±0.12,P=0.02)。结论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的诱发方式存在周期相对恒定与长短序列两种形式;诱发房颤的房早发生较早。  相似文献   
8.
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0岁,主因"腹痛3 d"于2009年3月22日入院.近3 d无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伴恶心、呕吐及发热.疼痛加重并出现巩膜黄染、乏力.  相似文献   
9.
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充分药物治疗下,仍无法有效控制心房颤动快心室率,术前纽约心功能分级均≥Ⅲ级。分别植入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和除颤器。植入后即刻行房室结消融,心电图显示持续双心室起搏。2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心力衰竭症状及临床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多肽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生成在胚胎发育和创伤修复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生成的异常也与多种疾病有关。研究证实有多种多肽生长因子参与了血管生成的过程。本文就常见多肽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一、血管生成的细胞学基础胚胎发育中,有两种方式参与血管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