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4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4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道宏  吴本俨  王孟薇  宋志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10):936-936,938,940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术后复发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83-2005年间发现的早期胃癌308例,其中245例术后进行了随访,对可能影响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30例出现胃癌复发(中位时间28个月),1、3、5、7、10、15年复发率分别为5.49%、8.44%、11.27%、14.83%、16.39%、37.79%。黏膜内癌复发13例(中位时间24个月),1、3、5、7、10、15年复发率分别为4.23%、6.68%、7.75%、9.34%、9.34%、28.24%。黏膜下癌复发17例(中位时间31个月),1、3、5、7、10、15年复发率分别为7.39%、11.14%、16.54%、24.49%、29.69%、64.85%。Cox回归分析提示浸润黏膜下层(P-O.044,OR-2.172)增加术后肿瘤复发危险,癌周黏膜明显肠化(p-0.047,0R-0.460)者术后肿瘤复发较少。30例复发者中23例(76.7%)无根治手术指征,未再次手术治疗;7例(23.3%)有再次根治手术指征,其中4例再次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3例为残胃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1例为残胃进展期胃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已无瘤存活28个月),另3例因身体原因未再手术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癌周黏膜明显肠化(P-0.016,OR=17.000)为有再次根治手术指征的独立影响因子。86.7%(26/30)的复发患者至少每1~2年进行一次包括胃镜检查方式在内的复查。结论早期胃癌累及黏膜下层者术后更易出现复发;癌周明显肠化者术后复发较少,即使出现复发,也有再次进行根治手术的可能;每1~2年进行一次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残胃再发癌,但对提高复发转移者再次根治手术机会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2.
Activity of intragastric hydrogen ion at fasting state unaffected by age@吴本俨 @王孟薇 @李园  相似文献   
3.
多原发癌组织中p53 表达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多原发癌组织中的p53蛋白表达状况,探讨抑癌基因p53在多原发癌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例双原发癌组织中的p53蛋白表达。结果 21例患者中,第一癌和第二癌p53均阳性者9例(42.85%,9/21),仅一次p53阳性者9例(42.85%,9/21),两次均阴性者3例(14.12%,3/21)。结论 抑癌基因p53在多原发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这些发现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8例石蜡包埋老年男性肝癌和癌旁组织的p62^c-myc和p53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癌和癌旁组织p62^c-myc弱阳性者6例,仅癌组织或癌旁组织阳性者各1例;癌及其部旁组织的p53阴性者2例。说明c-myc和p53基因的过量表达参与老年人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6.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克隆病一例吴本俨王孟薇患者男性,60岁。因间歇性发热1周于1980年6月10日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确诱因发热,伴食欲不振,体温37~38℃,无咳嗽、咽痛、腹痛、腹泻。查体:一般状况好,体温37.5℃,浅表淋巴结末触及。肺部未闻湿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癌相关基因GCRG213正义、反义转染对胃癌细胞MKN45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从pGEM-T质粒上扩增出的胃癌相关基因GCRG213的DNA片段,按正向、反向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测序正确的重组子pcDNA3.1-a(含GCRG213正向克隆)、pcDNA3.1-b(含GCRG213反向克隆)和空载体经脂质体转染人胃癌细胞系MKN45细胞,采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比较转染不同质粒的MKN45细胞中GCRG213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差异。选取稳定转染不同质粒的MKN45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增殖状态,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经测序证实,GCRG213正向克隆和反向克隆正确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与对应的空载体比较,转染pcDNA3.1-a的MKN45细胞中mRNA的表达上调35.4%,蛋白的表达上调49.4%,而转染pcDNA3.1-b的MKN45细胞中mRNA的表达下调32.1%,蛋白的表达下调50.3%。转染了GCRG213正向克隆的MKN45细胞生长增殖速度加快,凋亡率下降,而转染了GCRG213反向克隆的MKN45细胞生长增殖速度减慢,凋亡率增加。结论 胃癌相关基因GCRG213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恶性肿瘤癌变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微创治疗、缩小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1983-2005年间诊治的308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2例术后找到淋巴结,对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癌旁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9.9%(28/282),黏膜(M)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5%(4/157),黏膜下层(SM)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9.2%(24/12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淋巴管癌栓(P=0.000,OR=8.568)、浸润黏膜下层(P=0.018,OR=4.234)、肿瘤〉2cm(P=0.020,OR=4.12)、分化不良(P=0.040,OR-2.710)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子。进一步分层分析提示,影响M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大小、淋巴管癌栓,≤2cm的M癌不论分化程度如何均无淋巴管癌栓,也无淋巴结转移(0/108),2-4cm、无淋巴管癌栓的M癌不论分化程度如何均无淋巴结转移(0/26);影响SM癌淋巴结的因素为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管癌栓,≤2cm、分化良好型、无淋巴管癌栓的SM癌均无淋巴结转移(0/25),2era、分化不良型、有淋巴管癌栓的SM癌淋巴结转移率72.7%(8/11)。结论肿瘤大小、淋巴管癌栓与M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管癌栓与SM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BTG2基因对胃癌细胞系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细胞增殖抑制基因BTG2对于胃癌细胞生长、增殖状态、细胞周期和凋亡状态等生物学特性及成瘤、侵袭转移能力等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将BTG2基因插入载体PCD-NA3.1构建PC-BTG2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介导转染MKN45胃癌细胞,经G418压力筛选法筛出稳定表达的阳性克隆,经流式细胞仪、生长曲线法、平板克隆形成和细胞迁徙等实验分析稳定表达株相关生物学特性变化,每种检测实验均设立PC-BTG2稳定转染细胞组、PCDNA3.1稳定转染细胞组和空白MKN45细胞组。结果:与转染PCDNA3.1空载体及空白MKN45胃癌细胞相比:1)转染PC-BTG2载体的稳定表达细胞株生长速度提高,开始计数后第3、4、5、6和7天PC-BTG2转染组平均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350.83,P<0.05;2)细胞周期检测显示,PC-BTG2转染组G0~G1期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F=18.70,P<0.05,而G2~M(F=35.36)、S期(F=20.94)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3)细胞凋亡检测显示,PC-BTG2转染组凋亡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F=37.34,P<0.05;4)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PC-BTG2转染组平均克隆形成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54.3,P<0.05;5)细胞迁徙实验结果提示,PC-BTG2转染组穿膜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46.1,P<0.05。结论:BTG2基因有较显著的抑制细胞生长增殖作用,同时可影响细胞周期,减少分裂期细胞,促进细胞凋亡,并具有降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