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第一波人群感染状况.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地区分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和年龄组分层抽样,抽取调查对象4500人.大城市1500人样本选择在广州市,分布在5个区(每个区选择3个街道);中等城市和农村各抽取1500人,分布在其他20个地市(每个地市抽取1个县,每个区/县至少抽取1个街道和镇,每个街道分别抽取1~2个居委会和村).每个居委会或村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选取抽样对象.全部调查对象均未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采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检测人群甲型H1N1流感血清抗体,抗体水平达到1∶40以上为阳性.结果 共调查4319人,调查对象分布在21个市25个县(区)85个街道(镇)144个居委会或村.抗体阳性985人,阳性率为22.82%.询问6月以来是否出现感冒症状,其中无任何症状的人群阳性率为23.47%(471/2007),有其中一项发热、咳嗽、咽痛症状的人群阳性率为26.25%(714/2720),流感样症状的人群阳性率为29.69%(337/1135).结论 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第一波人群感染率达22.82%(985/4317),估算自然感染人数为2178万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 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6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 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 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的流行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型特征,为巴尔通体的研究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惠来县、惠东县、潮安县、罗定县和高州市5个地区进行捕鼠,采集鼠肝脏标本提取总核酸,利用聚合酶连反应(PCR)检测巴尔通体病原,并对其进行分离培养,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根据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统计分析巴尔通体的分布情况和特征。结果在广东省5个地区共捕鼠375只,检出巴尔通体阳性标本73份,阳性率为19.47%。不同鼠种(χ2=6.361)、不同地区(χ2=7.778)、不同性别(χ2=0.292)、不同生境间(χ2=0.621),阳性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份样本中,10份成功分离培养出巴尔通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广东鼠形动物携带的巴尔通体存在6种基因型:Bartonella elizabethae、 B.phoceensis、 B.japonica、 B.henselae、 B.rochalimae、B.tribocorum。结论 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且基因型呈多样性,其中4种基因型对人类有致病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时空变化趋势以及死亡影响因素,为恙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恙虫病1952—2021年发病和死亡数据和2006—2021年病例信息,应用Joinpoint回归估算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不同地区和人群发病率或构成比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恙虫病流行特征时空变化趋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广东省1952—1989年恙虫病年均发病率为0.59/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3/10万,年均病死率为0.49%,年发病率呈稳定趋势(P>0.05),年死亡率、年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2006—2021年年均发病率为3.44/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3/10万,年均病死率为0.0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年死亡率、年病死率则均呈稳定趋势(均为P>0.05)。山区(6.74/10万)、≥60岁组人群(12.99/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所有地区和年龄组年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山区和粤西病例年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60岁组人群年构成比呈上升趋势(P<0.05)。乡镇居民(82.56%)、农民(66.59%)病例年均构成比最高,年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医院年均报告率为11.45%,医生年均报告率为0.98%,两者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恙虫病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职业、乡镇居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是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广东省2006年以来恙虫病发病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和病死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老年人是恙虫病发病与死亡的高风险人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一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评价甲型H1N1流感的危害程度,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的广东省2009年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基础疾病、临床治疗、死亡原因等资料。结果广东省自2009年5月18日报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至2009年12月31日,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9 784例,重症、危重病例痊愈出院(以下统称重症病例)451例,死亡病例36例。根据报告病例数分析,重症发生率为4.61%,病死率为0.37%。第31周报告首例重症病例(报告时间为8月8日)后,第44周开始有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首例死亡病例报告时间为11月14日),第47周达到报告高峰(报告重症病例162例和死亡病例9例),之后逐渐下降,第52周回落到20例以下。发病数、重症病例数、死亡病例数以低年龄组为主,30岁以下的人群分别占93.3%(9 131/9 784)、82.9%(374/451)、69.4%(25/36)。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高年龄组比较高,50岁以上的重症发生率为16.8%(22/131),病死率为5.3%(7/131)。20.4%(92/451)的重症病例和36.1%(13/36)的死亡病例有慢性基础疾病,主要为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75.4%(340/451)的重症病例和91.7%(33/36)的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排在前3位的直接死因为呼吸衰竭(占25.0%)、重症肺炎和多器官衰竭(均占13.9%)。79.4%(358/451)的重症病例和83.3%(30/36)的死亡病例曾使用达菲(神经氨酸抑制剂)进行治疗。结论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析表明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株比较温和,引起的严重疾病比较少。高年龄组人群发病容易发生重症和死亡,是预防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7.
8.
62例宫外孕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B超检查诊断宫外孕,防止宫外孕破裂引起大出血及继发感染。方法 对62例超声波诊断为宫外孕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超声对宫外孕的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3.54%。结论 超声对宫外孕诊断率高,但仍需与其他炎性肿块相鉴别,部分病例如急性出血性输卵管炎、盆腔炎性肿块、卵巢实性肿块等与宫外孕有相似的声像图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广东省人群狂犬病发病与暴露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广东省防控狂犬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6―2019年广东省狂犬病病例及暴露人群特征;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狂犬病发病和暴露特征变化趋势。结果  广东省2006―2019年狂犬病年均发病率为0.17/10万,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为-26.15%(95% CI: -31.81%~-20.02%)。狂犬病年均暴露率为687.72/10万;年暴露率呈上升趋势(AAPC=5.21%, 95% CI: 3.55%~6.90%),与年发病率存在负相关性(r=-0.947, P < 0.001)。不同地区、性别和年龄组发病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AAPC介于-22.95%和-49.19%,而暴露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AAPC介于2.92%和7.93%。致伤动物以家犬居多(57.58%)。从伤口分级来看,以Ⅱ级暴露居多(61.26%),构成比呈上升趋势(P=0.006)。Ⅱ级和Ⅲ级暴露者年均暴露后伤口处理率为99.20%,呈下降趋势(AAPC=-0.58%, 95% CI: -0.78%~-0.38%);Ⅲ级暴露者年均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率为23.78%,呈稳定趋势(AAPC=-0.36%, 95% CI: -2.78%~2.13%)。结论  广东省狂犬病发病率2006―2019年呈下降趋势,目前处于低发态势。狂犬病暴露后犬伤门诊就诊率呈上升趋势,但Ⅲ级暴露者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率维持在低水平,需有针对性加大狂犬病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