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msvs153.11±20.10ms,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电学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12例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8例,持续性房颤4例)接收手术,阵发房颤采用Pappone术式,持续性房颤采用联合Pappone及Nademanee术式。术后随访5—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达到消融终点,1例患者复发房颤。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Pappone及Nademanee术式治疗房颤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的起搏及心动功能参数.方法106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进行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对比.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尖部起搏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功能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类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2例初诊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组CD4+淋巴细胞百分含量(53.12±3.50)%高于健康对照组(32.65±3.46)%,CD8+淋巴细胞百分含量(22.61±2.96)%低于健康对照组(29.54±3.11)%,CD4'/CD8'比值(2.54±0.26)高于健康对照组(1.37±0.21),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调节功能异常,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可造成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在糖尿病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主神经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是目前电生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交感神经的激活以及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失衡会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工作中可通过使用药物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比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78例,根据固定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跨伤椎固定治疗的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即刻矫正度和半年后 Cobb 角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即刻矫正度和术后半年 Cobb 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较好,能够患者的手术时间,有效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且对于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矫正角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绍龙  光雪峰  白文伟 《医学综述》2004,10(12):725-726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指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CO)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灌流不足,同时出现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的表现。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是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揭示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神经体液机制1.1 体液机制1.1.1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 HF时由于心排血量下降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ADH增多,导致水钠潴留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使心脏前后负荷加重,另外…  相似文献   
8.
猪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和猪冠状动脉造影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心脏在解剖结构、心脏血管分布和心脏/体重比方面与人的心脏很相似,越来越多的试验已经采用猪做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模型,尤其是采用前壁心肌梗死模型对其后的治疗意义更大,本研究在前期进行了猪左旋支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并取得成功,近段时间又进行了猪左前降支心肌梗死模型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冠脉联合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进急性心梗后冠脉侧支新生。方法开胸结扎法制作小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7只),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冠脉导人生理盐水10ml(对照组),10ml含1×10^7MSCs的生理盐水(实验A组),含1×10^7MSCs的生理盐水10ml和pcDNA3-bFGF2000μg(实验B组);同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收缩功能。心梗后5周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处死动物后通过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血管计数,观察猪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缺血区血管新生及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动物均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梗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5周后冠脉造影显示实验B组冠脉侧支生长明显,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实验B组新生血管明显,实验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改善。结论联合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可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