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9篇
特种医学   2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5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鉴定新分离毒株是否为B病毒.方法根据ScinicarielloF报道的引物,用PCR方法扩增BV147、HSV-1、HSV-2,对扩增产物进行SacⅡ内切酶消化.结果这一对引物可同时对这3种病毒进行扩增,但只有BV147的扩增产物可被SacⅡ内切酶切开.对BV147扩增片段克隆测序的结果证实,其与美国B病毒E2490株部分基因(UL27)相对应位置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结论初步建立了检测B病毒DNA的PCR方法并测定了新分离病毒毒株的部分基因序列,证明新分离的病毒为B病毒.  相似文献   
2.
灭活前后HIV-1包膜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深入了解HIV在灭活因素作用下包膜基因变异。方法 对HIV-1B3亚型毒株在S/D法及低pH法灭活作用前后的样品,套式PCR扩增其民膜基因C2 ̄C3区564bp的核酸自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活前后,包膜基因变异均不显著,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8%。结论 S/D法及低pH法灭活作用前后HIV包膜基因变异不显著。体外传代HIV包膜基因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维生素C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灭活作用,为生物制品提供一种安全可行的HIV灭活的方法。方法通过测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检测不同浓度维生素C在不同温度和作用时间下对HIV的灭活作用,并对有效剂量组进行MT4细胞毒性试验。结果500μg/ml维生素C在无血清状态下有灭活HIV作用,而此剂量对MT4细胞有不可逆转的毒性作用。结论维生素C不适宜用于血及血制品的HIV灭活。  相似文献   
4.
灭活前后HIV-1生物学性状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D法及低 p H法是常用的血制品灭活病毒的有效方法。在评价 S/D法及低 p H法灭活 HIV试验中 ,发现不病变样品经盲目传代可以传出病变 ,说明 HIV在灭活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异。 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 ,不同地区不同机体 ,同一机体不同病程 ,甚至同一机体一次取样均可分离到不同基因型不同生物学性状的 HIV株 [1 ]。我们曾在 MT4细胞长期自然传代培养 HIV,分析 HIV包膜基因变异及生物学性状改变 ,获得体外传代 HIV包膜基因变异不显著 ;病毒感染毒力及病毒产量上升 ;亚型不变 ,生物学性状相对稳定的结论。为了进一步了解灭活作用下 H…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13噬菌体PⅢ蛋白Ⅰ-Ⅱ结构域表达融合蛋白的可行性。方法:以纯化的HIV-1感染者血清多克隆抗体为配体,在噬菌体展示随机十二肽库中进行生物淘洗,经ELISA鉴定阳性克隆,DNA测序,确定优势表位。将优势表位及两个优势表位的串联体分别与M13噬菌体PⅢ蛋白Ⅰ-Ⅱ结构域连接,克隆入PQE30载体进行蛋白表达,再以表达蛋白为抗原检测HIV-1感染者血清中的抗体。结果:成功筛选到位于HIV-1 gp41蛋白上的3组优势抗原表位(HGPKDAETTAIW;AAFKDNQLLRIW;AAFKDNQLTRIW),3组优势表位及表位串联体(YGPKDAETTAIW-GGGS-SCSAKFTCTTQI)在PQE30载体中实现可溶性融合表达。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与不同的HIV-1抗体阳性血清呈特异反应。结论:用M13噬菌体PⅢ蛋白Ⅰ-Ⅱ结构域表达HIV-1 gp41抗原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60钴辐照法对生物羊膜中污染的人免疫缺陷病毒灭活效果。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对辐照法灭活生物羊膜中人工污染HIV-1ⅢB病毒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经辐照剂量为25 k Gy处理,可使污染在生物羊膜制品的HIV-1ⅢB病毒滴度下降6.5个log以上。处理后生物羊膜制品经细胞培养盲传三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结论 25 k Gy辐照法能够完全灭活生物羊膜产品中污染的人免疫缺陷病毒。  相似文献   
7.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耐药,是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及新型靶点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已确定了200多个各种类型HIV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它们对于耐药及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文对HIV的耐药基因突变,及其对耐药的作用和对复制适应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今后耐药性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ccurring rule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drug resistance under an unique therapy model among HIV-1 infected individuals 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in rural areas of Henan, China. Methods A cohort of 75 individuals on an ART regimen of zidovudine (ZDV) , dideoxyinosine (ddI) and nevirapine (NVP) was established in March 2003. A total of 12 surveillances were conducted and 788 person-times were studied until 2010. The parameters of CD4 cell count and viral load (VL) were tested in each survey. And genotypic resistance testing was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a failure of viral suppression. Survival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occurrence time of resistance. Results The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was 16% (12/75) in the cohort. And the cumulative resistance rate was 88% (66/75) from 2004 to 2010. The rate of resistance reached 54. 7% and the probability from susceptibility to drugs developing resistance decreased drastically from 100% to 45. 3% within the first 1 year of initiation. The occurrence time of resistance for half of individuals in the cohort was at 12.0 months(95% CI 8. 6 - 17. 0)after initiation, 25. 1 months(95%C/19.0-33. 3)in those whose VL was less than 4. 0 lgU/ml and 4. 8 months (95% CI 4.1 - 5. 6) at VL > 4. 0 lgU/ml during the first investigation. The individuals with an early occurrence of resistance within 12 months carried high risks for afailure of viral suppression and a decrease of CD4 counts.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resistance rises with the course of therapy. And the greatest probability for resistance is within the first 1 year of initial therapy. A high level of VL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resistance during the initial therapy remains a key goal.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桂林市2008年及以后确诊的经性传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HIV-1)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及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样本100例,收集流行病学资料,采集抗凝全血,提取病毒RNA,RT-PCR法行gag基因扩增,对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100例样本中男女比例为2.125∶1;青壮年年龄组(20~49岁)患者为54%,>50岁年龄组患者为45%;职业为农民的患者为40%,学生为6%;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患者占69%;经异性和同性性接触途径传播的分别为93%、7%。100例样本最终成功扩增得到61例样本的 gag 基因序列, CRF01-AE 重组亚型48例, CRF07-BC重组亚型8例,B亚型5例。结论应更加重视婚检、孕检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关注老年人群经性接触途径感染艾滋病的现象;采取针对低素质人群的有效防治措施;随着主要传播途径和主要亚型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高危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阻断HIV/AIDS的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在生产过程中酸性孵放法灭活艾滋病病毒的效果。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对含有艾滋病病毒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酸性孵化法灭活效果进行了实验室检测。结果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酸度调整为pH4,于21~25℃条件下放置4d,其中艾滋病病毒的滴度(TCID50)由9.50log下降至2.00log以下,下降值达到7.00log以上。相同的样品在pH值7.0条件下放置14d,其中艾滋病病毒滴度仍在3.3log以上;经放置21d,所有样品中艾滋病病毒滴度均在2.0log以下。经过对3批样品重复测定,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经过将样品盲传三代仍未出现细胞病变。结论采用酸性孵放法常温下放置21d,可使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中艾滋病病毒完全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