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 LPS作用下p38蛋白激酶激活的动力学特点及其在细胞内超微结构中的定位。方法: 应用激酶活性测定、胶体金标记的免疫电镜技术观察LPS刺激前后p38蛋白激酶的动力学特点及在单核细胞株Raw264.7中的分布特征。结果: 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LPS作用后15 min,p38磷酸化活性明显升高,30 min达到高峰,2 h达基线水平;p38在LPS浓度为100 μg/L时达最大激活效应。超微定位结果显示,未受刺激的及EGF刺激的细胞,p38在胞浆和胞核中金颗粒呈弥散性分布,金颗粒弥散在细胞的各个部分,如细胞质中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单核细胞株受到LPS刺激后,细胞核区的金颗粒明显增多,而胞浆区域的金颗粒显著减少。结论: 单核细胞株Raw264.7受LPS刺激后,其p38蛋白激酶由胞浆移位到胞核。  相似文献   
2.
目前,手术修复是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治疗的最有效方法。为了探讨最佳手术时机,我们对我院1994-01~2001-06收治的66例小儿脊髓脊膜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31例,女35例。按手术时年龄分三组:其中新生儿组22例,年龄2~28d,平均19d;婴幼儿组37例,年龄1~35月,平均15个月;幼儿以上组7例,年龄3~10岁,平均5.5岁。膨出部位:腰骶部47例,颈部16例,胸背部3例。其中新生儿组腰骶部14例,颈部7例,胸背部1例;婴幼儿组腰骶部27例,颈部8例,胸背部2例;幼儿以上组腰骶部6例,颈部1例。膨出物大小(1/2左右径×上下径×前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伊拉地平( ISR )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 MPP+)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MPP +处理PC12细胞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4-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双氯荧光黄乙酸乙酯( DCFH-DA)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 ROS)的生成;JC-1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MMP)。结果1 mmol · L-1MPP+处理PC12细胞24 h后能明显抑制细胞生长(P<0.01);降低线粒体膜电位;ROS含量增加。2μmol· L-1伊拉地平预处理后, PC12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 P<0.01);线粒体膜电位升高;ROS生成减少。结论伊拉地平对MPP+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维持线粒体正常膜电位,稳定线粒体功能,阻止线粒体氧化应激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效应T细胞活化的源头Treg/Th17入手,探讨溃结灵调节Th17和Treg的平衡转化机制,揭示溃结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深层次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方法 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25 g?L-1 TNBS+50 %的乙醇)诱导复制UC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溃结灵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另取12只SD大鼠设为正常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Th17细胞占总CD4 T细胞百分比及计算Treg/Th17之比。结果 模型组Treg/Th17之比,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溃结灵高、中、低剂量组以及柳氮磺胺吡啶组Treg/Th17之比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溃结灵对TNBS诱导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外周血CD4 Foxp3 Treg细胞比例和降低CD4 IL-17A Th17细胞比例,进而恢复机体Treg/Th17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新藤黄酸体外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藤黄酸(Gambogenic acid,GNA)抑制肺腺癌细胞株A549增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不同浓度GNA分别作用A549细胞24、48和72 h,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吖啶橙/溴化乙啶(acridine orange/ethidium bromide,AO/EB)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的凋亡;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法检测GNA对A549细胞损伤作用。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GNA在0-8μmol/L浓度范围内、24-72 h时间范围内对A549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相差显微镜观察表明GNA作用A549细胞48 h后,细胞变圆,呈半贴壁状态;AO/EB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GNA作用48 h后,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LDH实验进一步证实GNA在0-4μmol/L浓度范围内对正常细胞未见明显毒性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8μmol/L GNA显著降低LDH释放。结论 GNA具有体外抑制肺腺癌细胞株A549增殖的作用,在0-4μmol/L浓度范围内GNA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发挥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藤黄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藤黄酸及其衍生物是存在于中药藤黄中的一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近年来,该类化合物药理学功效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尤其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已成为新近研究的热点。传统认为细胞毒是该类化合物抗肿瘤主要作用途径,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示细胞凋亡、结合肿瘤细胞膜转铁蛋白调控细胞死亡、调节细胞周期、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诱导细胞发生自噬在藤黄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本实验室关于新藤黄酸的研究,对藤黄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的特性及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藤黄酸及其衍生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葛根和黄芩乙醇提取物体外抗乳腺癌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葛根和黄芩乙醇提取物体外抗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方法:葛根及黄芩200,400,700,950 m l/L乙醇提取物作用于人乳腺癌MCF-7(ER )和MDA-MB-231(ER-)细胞,MTT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葛根950 m l/L乙醇提取物在100~800μg/m l剂量均能显著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700 m l/L乙醇提取物也显示了一定的抗肿瘤细胞生长活性,200,400 m l/L乙醇提取物未见明显的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黄芩950,700 m l/L乙醇提取物在50~400μg/m l剂量均能显著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400 m l/L乙醇提取物也显示了一定的抗肿瘤细胞生长活性,而200 m l/L乙醇提取物未见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结论:葛根和黄芩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中药藤黄中桥环类化合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联用仪(HPLC-ESI/MS)研究新藤黄酸和藤黄酸在正离子检测方式下的一级质谱和多级质谱,归纳其ESI碎裂规律。采用C18反相色谱柱分离并检测了藤黄中的16种化合物;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与电喷雾质谱联用获得了相应化合物的最大紫外吸收和相对分子质量信息,并利用质谱的源内碰撞诱导解离技术(CID)结合文献报道鉴定了10种化合物的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对其他天然产物特别是微量成分结构分析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HPLC法测定藤黄中藤黄酸和新藤黄酸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藤黄中藤黄酸和新藤黄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冰醋酸水溶液(93:7),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360nm,外标法定量。结果藤黄酸线性范围为2.45~49μg,回归方程Y=11334.8+232781X(r=0.9999,n=5),平均回收率99.3%,RSD=1.02%(n=6);新藤黄酸线性范围为2.55~51μg,回归方程Y=75197.5+226301X(r=0.9997,n=5),平均回收率100.5%,RSD=1.48%(n=6)。结论本法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简便、可靠,可作为藤黄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细胞膜生物色谱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重点和难点,细胞膜生物色谱技术近年来在中药中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细胞膜生物色谱法的原理、特点、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其在中药研究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通过该方法在中药效应成分分析中的不断应用,以及在实验过程的对该方法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细胞膜生物色谱法一定会在中药效应成分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