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山洞为当地中华白蛉产卵、孳生的良好场所。在白蛉高峰时,试用奋斗呐(50mg/m2)对洞内墙面作滞留喷洒,结果能大量杀死洞内白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的白蛉也未再出现,并能保持两个白蛉季节无白蛉的良好效果。如能对近村寨周围的山洞,采用这种灭蛉方法,并结合村内家犬药浴措施,将对降低村内蛉口密度和预防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体外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用于间日疟的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为抗原用于间接荧光抗体实验(IFA)检出感染恶性疟患者的血清疟疾抗体灵敏度较高,但检出感染间日疟后血清中的抗体则灵敏度低或不理想。早巳证实与间日疟原虫相对应的食蟹猴疟原虫可用于IFA测试感染间日疟后的血清抗体,本文报道了用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作抗原用于IFA测试间日疟病人血清中的抗体。 抗原片的制作:液氮保存已培养70天的食蟹猴疟原虫(PcC)复苏后再培养28天,按照Sulzer等的方法制成抗原片。将培养原虫去上清液后,用  相似文献   
4.
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误诊黑热病5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4年,一例被诊断为黑热病的病人来我所求治,我们复核鉴定其骨髓片时,发现病原体并非利什曼原虫而是美洲型荚膜组织胞浆菌。该病人的肝、脾组织切片由华西医科大学送美国国防部AFIP感染与寄生虫病病理科鉴定,证实了我们的结论,这是我省的第一例组织胞浆菌病...  相似文献   
5.
6.
通过近20年的调查研究,弄清了四川省流行因素及特点。犬是该病主要传染源,VL的发生和流行与犬的数量及其感染率有着密切关系。犬的感染率超过15%可出现VL流行,低于15%VL发病率低。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患者总数的72.2%,只要不养狗就可以控制新生儿童感染,VL病人的分布主要在沿江、河的滩地和山坡上的居民聚居地。消灭病犬、治疗病人和在疫点用杀虫剂滞留喷洒能有效控制VL流行。1994年的发病 为2  相似文献   
7.
黑热病复发病人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热病复发病人的治疗李国茹,吴远祥,张安治,高斌,廖品义(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0041)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在我国已有几十年历史,其治疗效果是肯定的,但还存在极少数病人治疗后复发的问题。在山东等平原(人源型黑热病)地区,复发率为7...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感染黑热病一例李国茹,吴远祥,高斌(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0041)周太富(四川汶川县卫生防疫站)患儿李XX,女,1993年8月2l日出生,发育正常。患儿于1993年9月下旬开始反复不断地出现不规则发烧,青霉素治疗无效,病情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9.
IFA诊断黑热病所用实验材料的检测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FA虽已常规用于黑热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对IFA试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可能给检测带来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等却无较系统的探讨。为此,我们比较了这些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用3株杜氏利什曼原虫制备前鞭毛体抗原:(1)保存人株抗原:自四川南坪一例病人骨髓分离。前鞭毛体经NNN培养基培养10天,收集培养物制成抗原片后放-20℃中保存31个月。(2)新鲜人株抗原:自汶川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北川县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北川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仿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白草河流域曾有发病的乡及相邻的两个乡进行人群黑热病普查、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开展了病人线索调查和媒介白蛉的分布调查。结果共普查村民1847人,未查到黑热病现症病人。检查家犬56只,发现rk39试纸条阳性犬2只。病人线索调查共发现临床表现与黑热病相似的可疑病人11例,但有标本可查的仅4例,其中1例证实为黑热病。仅在白草河流域发现中华白蛉,最高密度17只/人工小时,从上游至下游白蛉密度依次降低。白蛉的生态习性为野生野栖。结论白草河流域存在黑热病的传播媒介中华白蛉与传染源病犬,显示该流域具备黑热病流行的环节和条件。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该流域的媒介密度和家犬的感染率均较低,这可能是当地黑热病发病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