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 主动脉夹层(AD)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既往缺少对AD患者院内结局预测的有效模型,随着近几年发病人数的不断增加,临床上迫切需要有效可靠的患者院内结局预测模型。目的 建立Bayes判别方程,预测AD患者院内死亡可能性,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统一标准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228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25例)就诊的553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基础体征、检查指标)。根据患者院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470)和死亡组(n=83),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差异变量。再由计算机软件随机挑选患者作为样本集,通过Bayes判别分析建立Bayes判别方程。最后,利用剩余患者作为检验集,将其资料代入已建立的Bayes判别方程验证其准确性。结果 AD患者平均年龄(51.5±12.3)岁;男女比例为3.89∶1;院内病死率为15.0%(83/553)。最终纳入Bayes判别方程的变量为:发病时间(a1)、DeBakey分型(a2)、尿素氮(a3)、随机血糖(a4)、糖化血清蛋白(a5)、间接胆红素(a6)、国际标准化比率(INR)(a7)、纤维蛋白原(a8),得到Bayes判别方程:Q1=1.174×a1+6.813×a2+0.323×a3+0.213×a4+10.522×a5+0.171×a6+25.656×a7+1.014×a8-39.843;Q2=-13.336×a1+27.131×a2-1.928×a3-5.030×a4+35.574×a5-0.658×a6+287.333×a7-3.509×a8-1 707.601。即将患者上述参数(a1~a8)分别带入Bayes判别方程中,当Q1>Q2时,认为该患者应归为存活组;当Q1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寻找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关于AD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2月1日。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41篇病例对照研究,死亡组3353例,存活组19 92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13,95%CI 1.04~1.24,P=0.005)、年龄(WMD=0.92,95%CI 0.19~1.66,P=0.01)、马方综合征(OR=1.51,95%CI 1.13~2.00,P=0.005)、胸腔积液(OR=1.47,95%CI 1.22~1.77,P0.00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反流(OR=2.65,95%CI 2.06~3.42,P0.001)、心率(WMD=4.55,95%CI 2.38~6.71,P0.01)、白细胞计数(WMD=1.99,95%CI 1.60~2.37,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MD=8.42,95%CI 7.28~9.55,P0.001)、肌酐(WMD=57.74,95%CI 20.66~94.83,P=0.002)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OR=0.08,95%CI 0.06~0.11,P0.001)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年龄、马方综合征、胸腔积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反流、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酐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关于ACE基因多态性与主动脉瘤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08-01。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Stata 15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其中病例组4597例,对照组640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发病存在相关性。等位基因分析显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发病相关(OR=1.41,95%CI 1.21~1.65,P0.001),亚组分析中,亚洲人亚组OR=1.69 (95%CI 1.18~2.41,P=0.004),高加索人亚组OR=1.34(95%CI 1.14~1.56,P0.001);腹主动脉瘤亚组OR=1.25(95%CI 1.06~1.49,P=0.01),胸主动脉瘤亚组OR=1.59(95%CI 1.10~2.29,P=0.014),主动脉瘤亚组OR=2.03(95%CI 1.66~2.48,P0.001),主动脉夹层亚组OR=1.70(95%CI 1.18~2.45,P=0.004)。隐性基因模型(II+DI比DD)分析显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发病相关(OR=1.55,95%CI 1.20~2.01,P=0.001),在隐性模型亚组分析中,亚洲人亚组OR=2.44(95%CI 1.39~4.29,P=0.002),高加索人亚组OR=1.34(95%CI 1.05~1.69,P=0.017);腹主动脉瘤亚组OR=1.31(95%CI 0.99~1.73,P=0.058),胸主动脉瘤亚组OR=1.33(95%CI 0.85~2.07,P=0.206),主动脉瘤亚组OR=3.72(95%CI 2.75~5.03,P0.001),主动脉夹层亚组OR=2.13(95%CI 1.22~3.71,P=0.008)。显性模型(DD+DI比II)分析显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发病相关(OR=1.52,95%CI 1.28~1.81,P0.001),在显性模型亚组分析中,亚洲人亚组OR=1.39(95%CI 0.97~1.99,P=0.07),高加索人亚组OR=1.57(95%CI 1.28~1.94,P0.001);腹主动脉瘤亚组OR=1.35(95%CI 1.10~1.65,P=0.005),胸主动脉瘤亚组OR=2.42(95%CI 1.70~3.46,P0.001),主动脉瘤亚组OR=1.29(95%CI 0.94~1.79,P=0.119),主动脉夹层亚组OR=1.72(95%CI 1.31~2.28,P0.001)。结论总体上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发病存在相关性,为主动脉瘤的发病危险因素。在隐性模型胸主动脉瘤亚组和腹主动脉瘤亚组,显性模型亚洲人亚组、主动脉瘤亚组中,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主动脉瘤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4.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在全世界大规模流行,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的灾难性公共卫生危机;目前关于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的结论 尚不统一。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关于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10-01。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Meta回归探索可能的异质性来源。结果 最终纳入80篇文献,共405 157例患者,其中存活组349 923例(86.37%),死亡组55 234例(13.63%)。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分,均为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9,95%CI(1.41,1.57),P<0.001]、年龄大[WMD=10.44,95%CI(9.79,11.09),P<0.001]、呼吸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