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3例脑梗塞后皮质出血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脑梗塞后皮质出血多出现于发病后的第二周,持续3~5周。CT平扫示:在低密度灯周边皮质呈现蚓状等密度或高密度影,且可以被造影剂进一步增强,在MRIT_1加权相时,该蚓状影像更加显著。皮质出血多见于较大脑动脉闭塞的脑梗塞患者。临床上除可伴发痴瘸外,已有症状或体征不加重。结果提示:大面积脑梗塞自然病程中,可出现皮质出血,这系一良性病理生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复发性脑梗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复发性脑梗死 (RCI)的关系 ,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开辟新的预防和治疗途径。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分为首发性脑梗死组 (FCI组 )43例 ,复发性脑梗死组(RCI组 )37例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 ,并与40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研究。结果 :⑴空腹血浆tHcy 水平RCI组为 (23.96±6.07) μmol/L ,FCI组为 (21.61±4.72) μmol/L ,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⑵FCI组中HHcy14例 ,发生率32.56 % ;RCI组中HHcy17例 ,发生率45.95% ,正常对照组HHcy40例 ,发生率5 %。RCI组HHcy 的检出率显著高于FCI组 ,且2者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⑶空腹血浆tHcy水平与RCI具有显著相关性 ,而与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及饮酒等RCI可能的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提示HHcy 可能是RCI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HHcy与RCI关系密切 ,可能为其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MTHFR基因与中青年脑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及N5,N10-亚甲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型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及PCR -RFLP技术测定80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tHcy)和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 :患者组中MTHFR基因T/T纯合型频率为33.75 % ,T等位基因频率为58.75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 %和36.25 % (P<0.05) ;患者组血浆tHcy均值为22.70μmol/L ,对照组仅为13.19μmol/L ,患者组HHC31例 ,对照组仅为2例 ,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2组T/T型者血浆tHcy水平高于T/C型和C/C型者。结论 :MTHFR基因突变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 ,tHcy可能与血脂血糖一样是脑卒中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P-VEP)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早期诊断价值,并分析视觉功能障碍与周围神经损害的关系。方法对40例正常人(对照组)和50例眼底检查无DR病变的DM患者( DM组)进行P-VEP及周围神经传导( NCS)检测。结果 DM组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M组中NCS异常组与比NCS正常组的P100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00波潜伏期延长可能是DM患者DR的早期表现,可为亚临床DR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并且在伴有周围神经损害的患者中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前瞻性研究观察胱硫醚β合酶(cystathionine β synthase CBS)T833C基因突变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性血管病(脑梗死、TIA、心肌梗死、其他血管栓塞)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和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检测152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和84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homocystine tHcy)水平和CBS T833C基因型,在5年内对其随访追踪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情况.结果 CBS T833C基因C/C纯合突变型、C/T杂合型和T/T野生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随访再发脑梗死的再发率C/C型(35.00%)依次高于C/T型(22.00%)和T/T型(13.41%);各基因型随访发生TIA、心肌梗死和其它血管栓塞,趋势是C/C型高于C/T和T/T型,C/T高于T/T型;不同基因型随访总的缺血性事件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别(P < 0.01),发生率分别为C/C型(60.00%)、C/T型(40.00%)和T/T型(23.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Hcy水平升高是中青年脑梗塞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110;95%CI:0.989 ~ 1.245,P < 0.05),而CBS T833C基因突变未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血浆tHcy水平升高是中青年脑梗死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BS T833C基因突变引起tHcy水平升高,可能是间接导致中青年脑梗死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浅析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肌病(CIPM)的电生理特点及对机械通气支持时间的影响.方法 应用丹麦Keypoint 4肌电图仪对重症监护病房中17例机械通气时间>1周仍未能脱机的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观察其电生理特点并比较CIPM与非CIPM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17例患者中CIPM 9例,其中亚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CIP)6例,危重病性肌病(CIM)3例.CIPM患者均表现四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异常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下降,CIP患者伴有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减低而神经传导速度(NCV)正常.除2例CIP和2例CIM患者F波出现率减低外,全部CIPM患者重复神经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及瞬目反射检测均正常.CIPM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为30.0 d(20.0~45.0 d),比非CIPM患者13.5 d(9.5~17.5 d)明显延长(U=7.500,P=0.006).结论 CIPM患者主要表现为CMAP和(或)SNAP波幅的减低,而NCV正常,全部患者SSR异常且脱机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7.
8.
刘娜  张哲成  赵学慧  徐娜 《天津医药》2008,36(2):106-108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的听觉ERP-P300特点,以为其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VCI诊断标准选取血管性痴呆(VaD)、无痴呆的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各50例,并以认知功能正常的脑血管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听觉ERP-P300检测。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VCIND组P300潜伏期、N200-P300波间期延长,P300波幅减低;VaD组N200、P300潜伏期,P200-N200、N200-P300波间期明显延长,P300波幅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所有患者N200、P300潜伏期与性别无关,与MMSE分数呈负相关,P300潜伏期与年龄正相关。结论:VCIND组患者的ERP-P300特点为P300潜伏期、N200-P300波间期延长,P300波幅减低;VaD组除上述特点外,N200潜伏期、P200-N200波间期延长。ERP-P300对VCI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白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艳  张哲成 《医学综述》2007,13(9):714-71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目前Hhcy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脑白质疏松是脑小血管病一种,文章对Hhcy与白质疏松关系的临床研究及可能的机制以及临床意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例1男性,年龄64岁,钢厂工人,44年前患者渐进出现头痛、头晕、疲乏无力、腓肠肌疼痛、失眠、不自主哭笑、易激惹、多汗、流涎、皮脂溢出、尿急、言语笨拙、左手震颤,写字过小,四肢强直,活动受限,走路双下肢抖动拌前冲、不能后退,21年后摔伤加重,二便失禁、双下肢强直,不能行走。且每于感冒、发烧后加重,卧床,生活难自理23年。既往:高血压、肺结核和肺心病史。查体:意识清,言语笨拙,高级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