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曾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经过多年积极防治,1980年全省所有流行县(市、区)达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2011年全省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江苏省近年来采取了传染源控制与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并打造了敏感而高效的监测体系,加强了新技术与信息化建设,有效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全省所有流行县(市、区)于2017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本文对江苏省血吸虫病流行情况、防治历程及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阶段的主要防控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江苏省县级血防机构开展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测水平,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测能力,为构建血吸虫病现场查病质控体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人工获取家兔血吸虫肝卵,制备成4个不同浓度的虫卵悬液,采用单盲法开展虫卵孵化检测,比较县级工作员检测结果与标准结果的符合率、误检率和漏检率。结果 江苏省28个县(市、区)共检测虫卵悬液560份,检出阳性283份,阴性203份,总符合率为86.79%,总误检率为9.38%,总漏检率为15.77%,检测结果与标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99,P < 0.01)。28个县(市、区)中有20个县(市、区)出现了漏检,占71.43%;13个县(市、区)出现了误检,占46.43%。江滩、山丘、水网和湖滩4类地区病原学检测误检率为4.55%~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0.34, P < 0.01);漏检率为4.17%~2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5.09,P = 0.17)。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2类流行区病原学检测误检与漏检率分别为7.50%、13.33%与10.42%、17.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29、0.575,P 均> 0.05)。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10年及以上和不足10年地区误检与漏检率分别为11.81%、5.00%与16.67%、1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804、2.848,P均 > 0.05)。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10年及以上与不足10年地区误检率分别为11.54%与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69,P = 0.792);漏检率分别为10.90%与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364,P < 0.01)。结论 江苏省县级水平血吸虫病查病工作存在漏检、误检现象,现场病原学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江苏省卫生血防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方向。方法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法)对2005–2015年江苏省各血吸虫病流行市卫生血防人力和财政经费资源投入及各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量产出进行模型分析。结果 2005–2015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各类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历年平均TFP变动率为2.3%。综合技术效率在略有波动中稳步增长,历年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变动率为3.8%。技术进步变动前期波动较大,后期稳步增长,成为TFP增长的主要来源。淮安、常州等市TFP变动率增长较快,其综合技术效率较高;盐城、南京、淮安、扬州等市技术进步变动率较高。结论 江苏省卫生血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运用和管理督导水平稳步上升。新技术新策略的应用对TFP贡献较大,未来应加大对新技术新策略的投入,保障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太湖流域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时空变化规律,为建立敏感高效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8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资料,描述历年有螺环境变化趋势,并采用核密度分析和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法探测有螺环境聚集区域。结果 1950–2018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数呈单峰分布,于1970年达到峰值,随后快速下降。62.68%的有螺环境在发现后10年内被消除,其中当年发现并被消除的有螺环境占38.24%。核密度分析和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显示,1970–1980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高密度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昆山市、吴中区和相城区,1990年高密度聚集区转移到宜兴市;随后有螺环境聚集范围逐渐缩小,总体呈现从太湖东北部向西部移动。1970年后新发现的有螺环境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共发现4个聚集区。现有钉螺环境中,新现有螺环境主要分布在虎丘区(东渚镇)、吴中区(光福镇)、太仓市(沙溪镇)和金坛区;复现钉螺环境分布较分散。结论 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在时空上呈现聚集性分布,新现和复现有螺环境监测和预测将是今后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探讨钉螺人工群体感染血吸虫的优化时间。方法 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 采用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感染钉螺 2、 3、 4 h 3组, 观察感染60~120 d后各组钉螺死亡率、 钉螺感染率及尾蚴获得量, 分析各组3个指标的差异, 以钉螺死亡率 相对低、 钉螺感染率和尾蚴获得量相对高的钉螺感染时间为最优时间。结果 结果 3 h感染组60 d的钉螺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 组 (P<0.05), 钉螺死亡率低于其他组 (P<0.05), 60~120 d的尾蚴获得量显著高于2 h感染组 (P<0.05), 与4 h感染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结论 实验室条件下, 血吸虫毛蚴人工群体感染钉螺3 h为相对优化的感染时间。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曾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经过多年积极防治,1980年全省所有流行县(市、区)达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2011年全省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江苏省近年来采取了传染源控制与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并打造了敏感而高效的监测体系,加强了新技术与信息化建设,有效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全省所有流行县(市、区)于2017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本文对江苏省血吸虫病流行情况、防治历程及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阶段的主要防控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在常规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观察毛蚴中的价值。方法 在牛粪中加入不同数量的日本血吸虫新鲜虫卵,分为低感染组、中感染组和高感染组,以不含虫卵的牛粪为阴性对照组,比较不同组毛蚴识别系统与肉眼观察法检测毛蚴的效率、准确率;同时观察不同毛蚴数量和不同检测时间毛蚴识别系统检出毛蚴数量。结果 该系统可自动识别毛蚴,阳性检测率和检测效率均明显高于肉眼观察法;尤其在低感染组,毛蚴识别系统阳性检测显著高于肉眼观察法([χ2] = 10.769,P = 0.002)。毛蚴识别系统检测1 min可用于现场检测粪便样本。结论 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可有效提高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毛蚴检测效率和准确率,可替代肉眼观察法用于血吸虫病现场查病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江苏省卫生血防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方向。方法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法)对2005–2015年江苏省各血吸虫病流行市卫生血防人力和财政经费资源投入及各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量产出进行模型分析。结果 2005–2015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各类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历年平均TFP变动率为2.3%。综合技术效率在略有波动中稳步增长,历年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变动率为3.8%。技术进步变动前期波动较大,后期稳步增长,成为TFP增长的主要来源。淮安、常州等市TFP变动率增长较快,其综合技术效率较高;盐城、南京、淮安、扬州等市技术进步变动率较高。结论 江苏省卫生血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运用和管理督导水平稳步上升。新技术新策略的应用对TFP贡献较大,未来应加大对新技术新策略的投入,保障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构建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系统, 为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方法 按照血吸虫病流行程度、 流行类型、 流域水系特点在全省设立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开展人、 畜病 情和螺情现场调查, 并对血检查病进行质量控制, 分析、 比较不同监测点人畜血吸虫感染率、 螺情分布及血检漏检情况。 结果 结果 在江苏省10个市26个县共设立27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其中14个位于传播阻断村, 13个位于传播控制村; 15 个监测点属江湖洲滩型流行区, 9个水网型流行区, 3个属山丘型流行区。27个监测点共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 (DDIA) 筛查16 617人, 检出血清学阳性326人, 血检阳性率为1.96%, 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17%, 女性阳性率为1.80%; 采用尼龙 绢集卵孵化法查病326人, 在江滩型地区查出阳性2例, 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01%。调查762名流动人员, 查出 血检阳性10人, 血检阳性率为1.31%, 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例。检查479头散放家畜, 未发现阳性。共调查746个环境, 查 出钉螺面积240.70 hm2 , 钉螺平均密度为0.06只/0.1 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7个监测点共检测780份质控血清, 总符合 率为95.13%, 其中误检率为1.28%, 漏检率为19.23%。结论 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布局合理,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 呈低度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