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9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S径与F径传导有何特点,应怎样选择消融? 答:单向传导并不是异常现象,很多人AP只能单向传导,并不能逆向传导。没有心动过速者,大约50%的人正道具有逆向传导功能。逆向传导从His束→结希区→浅表束的结房组织→心房,称为逆向快道。正向快道是由一大片传导组织构成,而逆向快道是由一小片传导组织构成。因此,要选择性消融正向快道除要消融大片传导组织外,还要消融由左房深部延伸来的那块组织,是很困难的。我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阻断F径(不管是前传还是逆传)仅有3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引发交界性节律的心电特征。方法 6例新生儿,通过心电散点图逆向技术对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中振幅较高的散点逆向出片段心电图,诊断为交界性逸搏或/和交界性自主节律,分析散点图整体特征及心电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6例患儿,年龄(11±2)天,心率(135±8)次/分,出现交界性心搏时的窦性心律性质为窦性心动过缓者2例,窦房传导阻滞者4例,窦性停搏者4例。24ht-RR散点图均为梳齿状,1ht-RR散点图呈λ形,Lorenz-RR散点图在45度线远端或者两侧呈稀疏散点分布。交界性心搏的RR间期变化。结论新生儿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引发交界性逸搏时t-RR散点图呈梳齿状或λ形,可反映心脏兴奋点的生理和病理节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Lorenz-RR散点图描述的是相邻两个RR间期变化的相互关系。当存在房室传导阻滞时,RR间期会变长,使得散点图呈多分布的图形,除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外,一般均有文氏阻滞现象,这使得各分图的短径(或横径)变宽,使散点图趋向于团块状。如合并交界性节律,则整体散点图分布呈正方形。  相似文献   
4.
实施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探求射频消融辅助药物治疗,预防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AF)或永久性AF患者的作用。137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消融组)或单独抗心律失常治疗(对照组)。在消融组中,对患者实施腔静脉-三尖瓣和左下肺静脉(PV)-二尖瓣峡部消融+环PV消融。  相似文献   
5.
利用万方数据库,采用主题词检索,对1998~2005年国内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文献进行统计分析,8种心血管杂志共发表53篇室颤文章,其中基础研究8篇,临床研究6篇,个案报道26篇,其他13篇。发表室颤文章最多的杂志是《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其次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分别为21,9,7篇。基础研究表明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与自发性室颤的发生有关,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小剂量M1胆碱受体阻滞剂呱仑西平、缺血预适应等均有抗室颤的作用;心室复极期间施加在T波上的电击引起室颤的机制与电击引起的复极离散增加有关;胺碘酮使单、双电击的易损窗右移,并提高双相电击的易损下损;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向室颤的转化符合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室颤是心肌激动陷入浑沌所致;对室颤发生的初始过程观察表明多折返是室颤形成的机制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时,室颤易发生于多支病变者。一些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或室速与室颤同源,消融室早或室速可预防室颤的发生。个案统计31例发生室颤,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49.6±17.8岁。与冠状动脉有关的室颤11例,年龄最大;外界因素引起的室颤10例,年龄次之;与心电异常有关的室颤8例,年龄最轻。J波引起的室颤风险最大,特发性室颤发生前均有室早诱发,且好发于女性。综述性文献共3篇,均涉及一个主题———动作电位时程(APD)的恢复性,认为APD恢复曲线的斜率是螺旋波折返激动稳定与否的最重要因素。如何阻止室早或室速向室颤的转化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室性并行心律,因其联律间期在变化,故代偿间期亦在变化,如果室性并行心律频繁发生,必定形成RR间期的不稳定状态,则在时间RR间期散点图上表现出类似于心房颤动的时间RR间期散点图的形态[1]。室性并行心律的室早联律间期无论如何变化,但联律间期+代偿间期等于2倍窦律的RR间期,故为二联律时,则形成垂直于45°线的散点集,且大致关于45°线  相似文献   
7.
<正> 全国首届血流动力学研讨会于1992年7月1~5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现将讨论情况归纳如下: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学从这次会议报道的内容来看,国内已开展的、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无创性方法有核医学法、M型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监测、收缩时间间期(STI)测定、颈动脉波的频谱分析、阻抗法监测、国产无创性心功能检测仪监测等。与会代表认为,上述无创性方法中,较为准确者应推核医学法和超声法。百其它方法尚需与有创性监测进行大系列对照比较,以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已开展的有创性监测方法有左、右心腔造影、血管内压力测定、Swan-Ganz导管监测等。尤其是床旁的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与会者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法可达到下述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心房扑动时,由于心房搏动的频率较快(一般为250~350次/分),如存在不同的房室传导比例时,心室率一般不会太慢,故形成的Lorenz-RR散点图(网格状,扇形)一般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比较适中[1];而房性心动过速时,由于心房搏动的频率较慢(相对于心房扑动时的频率),如存在不同比例的房室传导时,则也形成类似的网格状图形,整体亦呈扇形,但"点"状散点分  相似文献   
9.
回顾国内长QT综合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基础研究的历程。早期研究是早期后除极(EAD)与室性心律失常现象相关联的研究;晚期是心肌中层细胞、EAD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跨膜动作电位、心脏兴奋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内在联系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分两个时间段,两个时间段相距10年,每个时间段均为2年;主要与当时单相动作电位技术、跨膜动作电位光学标测系统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相关。其中第1个时间段(1994~1995年)为对现象相关联的研究;第2个时间段(2004~2005年)为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探讨。学科的需要和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了学科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常用心电散点图有2类:(1)时间RR(t-RR)散点图:以R波发生的时间点为横坐标,以该R波与其前一个R波的RR间期长度为纵坐标在二维坐标系中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tn+1,Rn Rn+1),n≥1}的集合;反映的是心动周期(节律)随时间发生的情形。(2)Lorenz-RR散点图:是以相邻的RR间期分别为横、纵坐标“迭代”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Rn Rn+1,Rn+1Rn+2),n≥1};反映的是前后两种心动周期(节律)相互联系或影响的情形,是心脏节律秩序和混沌的表现,能体现心脏节律的非线性特征。安置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心脏节律有3种:(1)起搏器主导的心律(率),RR间期为起搏间期;(2)患者自身心脏主导的节律,可以是窦性节律,也可是异位节律,RR间期为自身心搏间期;(3)起搏节律和自身心搏节律的交互节律,此时由于起搏间期的计时方式(起搏脉冲之间的时距)与散点图RR间期的计算方式(R顶点之间的时距)不同,会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