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旨在评价接受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治疗的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不良反应,为生物制剂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纳入在我科接受了TNF-α拮抗剂治疗的369例中国汉族人群AS患者,未完全跟踪随访给药1011次.所有患者均评估了用药后2h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其中126例长期用药患者进行了第8、12、52、104周的随访.观察患者用药后2h的短期不良反应和长期不良反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的369例AS患者,随访用药后2h共计发生30次不良反应.英夫利西单抗和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引起的短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8%,2.6%,P=0.31).126例患者分别依次进行了第8、12、52、104周的随访,共计39例发生不良反应,长期应用英夫利西单抗和rhTNFR:Fc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9%,51%,P=0.69).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AS患者在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时应注意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应注意第3、4次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接受英夫利西单抗和rhTN FR:Fc治疗的患者用药后2h内和长期(≥2年)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相当.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因"反复腰骶部、双髋关节疼痛1年,发热2个月"入院。患者于2012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跟疼痛,渐累及腰骶部、双髋关节,以右髋关节疼痛为甚,夜间痛伴翻身困难,晨僵时间大于30 min。2012年9月7日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腰椎CT提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予塞来昔布口服,疼痛好转,后间断口服,未予重视。2013年4月上述症状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定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110例(男28例,女82例)RA患者和120例(男30例,女90例)正常人腰椎 L1-4和股骨近端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血清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 - 1)、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RA组男性、绝经前及绝经后女性各组腰椎骨密度均较对照组减低(P <0. 05),以绝经后女性下降显著(P < 0. 01); RA骨质疏松组患者(26例,23. 6%)股骨颈骨密度值与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CRP、X线分期负相关(P <0. 05),与RF无明显相关性(P >0. 05)。NTX - 1水平在RA患者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依次升高,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 05);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的ESR、CRP水平显著降低(P < 0. 05),B-ALP显著增加(P < 0.05),而这两组间的B-ALP、ESR、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05)。RA患者NTX-1与CRP水平呈正相关(P <0.05)。 结论 RA继发骨质疏松十分常见,骨代谢指标NTX - 1及B-ALP测定可作为早期活动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0岁,因全身多处钙化灶15年、右髂部破溃1年,于2015年7月20日入我院.患者自诉1994年因发热,面部皮疹,双手冰凉,遇冷变白、变紫就诊,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泼尼松最大剂量60 mg口服、1次/d治疗,之后症状好转,但仍有雷诺现象(Raynaud's syndrom),泼尼松逐渐减量至15 mg.1997年出现关节痛,累及腕关节、踝关节,红细胞沉降率50 mm/1 h,尿蛋白(+),外院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予泼尼松加量至30 mg口服、1次/d治疗,并加用雷公藤2片、3次/d口服,后泼尼松逐渐减量至10 mg口服、1次/d维持,雷公藤口服7个月出现闭经后停用,症状控制尚可,无特殊不适主诉.2000年患者自觉双侧髂部出现结节、质硬,局部皮肤可见结节突出,无压痛、瘙痒,无破溃,后渐累及大腿外侧、双臀部、双上肢外侧等部位,以骨盆处较明显,未予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S合并T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本例为25岁青年男性,有AS病史5年,在外院诊治过程中先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给予相应治疗效果欠佳,转我院。经详细查体,发现左侧桡动脉搏动减弱,双上肢血压差较大,颈部及左锁骨下闻及血管杂音,炎性指标升高,结合颈部磁共振动脉造影及全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结果,补充诊断TA。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病情明显改善。2在Pub Med、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以AS+TA为检索式,共命中7篇相关文献累计患者12例,以HLA-B27阳性者居多,均先诊断AS,多年后发现合并TA,炎性指标均升高,均有血管杂音。结论当AS患者出现发热、血管杂音、无脉时,应警惕是否合并TA。AS与TA是否具有遗传易感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