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78 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 C O P D) 患者每日饮食中营养素摄入量进行调查和营养状态评定。结果表明,在老年 C O P D 患者的习惯饮食结构中存在热量供应相对不足和蛋白、锌元素等的严重缺乏;尽管患者的热量摄入超过推荐的标准供应量,但仍普遍存在营养不良。提示给予老年 C O P D 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增强治疗效果,改善营养不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丙丁酚对高脂高胆固醇饲养的高脂血症小鼠体内C反应蛋白(CRP)活性及表达的影响,探讨丙丁酚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高胆周醇饲料饲喂小鼠,制作高脂血症模型。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变情况;采用相关检测试剂盒测定小鼠血脂水平、血浆中CR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小鼠肝脏CRP mRNA的表达。结果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显著增加C57BL/6J和apoE^./.小鼠血脂水平(P〈0.05),而丙丁酚则可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脂水平(P〈0.05)。高脂组小鼠肝脏结构比较紊乱,脂肪空泡明显。与高脂组比较,经丙丁酚处理后,小鼠肝脏的脂肪空泡明显减少,并且其血浆中CRP的水平也下降(P〈0.05)。结论丙丁酚可以减轻高脂高胆固醇饲料诱导的高脂血症小鼠的CRP的水平,对肝脏产生抗炎性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丁酚对高脂高胆固醇饲养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C57BL6/J小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以及肝脏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和PPARγ表达的变化。方法分别随机将20只载脂蛋白E^-/^-小鼠和20只C57BL6/J小鼠分为载脂蛋白E^-/^-高脂组和载脂蛋白E^-/^-高脂+0.5%丙丁酚组。  相似文献   
4.
对7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每日饮食中营养素摄入量进行调查和营养状态评定,结果表明,在老年COPD患者的饮食结构中存在热量供应相对不足和蛋白,锌元素等的严重缺乏;尽管患者的热量摄入超过推荐的标准供应量,但乃普遍存在营养不良。提示给予老年COPD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增强治疗效果,改善营养不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丙丁酚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抗氧化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丙丁酚对高脂高胆固醇饲养的C57BL/6J小鼠和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载脂蛋白E-/-)小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比较丙丁酚对两种小鼠的作用差异。方法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饲喂小鼠,制作高脂血症模型。采用酶比色法及相关检测试剂盒分别测定小鼠血脂水平及与氧化应激相关的指标;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采用改良的Eckerson方法测定对氧磷酶1的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对氧磷酶1mRNA的表达。结果与两种小鼠各自的基础饲料组比较,高脂高胆固醇组血脂水平均有升高;与各自的高脂高胆固醇组比较,丙丁酚处理后,C57BL/6J小鼠血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降低了41.0%、43.6%、44.8%和41.3%(P<0.05),载脂蛋白E-/-小鼠血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降低了36.2%、28.2%、31.3%、33.9%(P<0.05)。小鼠主动脉内膜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各自高脂高胆固醇组比较,C57BL/6J小鼠经丙丁酚处理后病变面积减少了61.1%,载脂蛋白E-/-小鼠经丙丁酚处理后病变面积减少了27.2%(P<0.05)。与各自基础饲料组比较,高脂血症小鼠丙二醛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增高,而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0.05);与各自的高脂高胆固醇组比较,丙丁酚处理组小鼠的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上升,丙二醛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则降低(P<0.05)。两组小鼠高脂高胆固醇组血清对氧磷酶1的活性较基础饲料组均下降,经高脂饮食加丙丁酚处理后对氧磷酶1活性比单纯高脂饮食组有所增加;肝脏对氧磷酶1mRNA的表达在高脂高胆固醇组下调,而丙丁酚处理组则上调(P<0.05)。结论丙丁酚可以减轻高脂血症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轻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氧化应激,而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则一定程度减弱丙丁酚的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VCAM-1的影响,探讨PPARγ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内皮细胞系ECV-304,应用PPARγ的反义寡核苷酸及激动剂处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及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细胞中ICAM-1及VCAM-1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反义阻断PPARγ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ECV-304细胞ICAM-1及VCAM-1的表达上调,而PPARγ激动剂Ciglitizone则降低ICAM-1及VCAM-1的表达.结论 PPARγ激活可负调控AGE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ICAM-1和VCAM-1的表达,这是PPARγ抑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对氧磷酶基因家族至少有PON1、PON2和PON33个成员。PON1的活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其遗传多态性可能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PON2和PON3在结构及功能上与PON1高度相似,PON2的遗传多态性与PON1具有协同效应,PON3也是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内酯酶。PON基因家族的3个成员都能通过影响HDL的功能及抑制LDL的氧化而起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