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癌2号方对气血两虚型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门诊符合标准且完成6个月抗癌2号方中药治疗的60例病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观察抗癌2号方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临床主要症状评分、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的影响。患者开始口服抗癌2号方前及服药6个月后各检测1次免疫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19以及CD3-CD16/56+),观察服药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采用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观察患者体力状况,同时观察临床主要症状的评分变化。结果服药后,CD3(65.21±9.90)%、CD8(26.19±8.60)%,较服中药前的(66.35±10.23)%和(27.45±9.46)%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较中药治疗前也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NK细胞、CD19较中药治疗前也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主要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服药前。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71.33±8.33)显著高于服药前(68.17±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抗癌2号方对结直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的调节作用,可以使CD8显著下降,从而使CD4/CD8比值上升,并可使低于正常人群CD19上升到正常范围,并有降低NK细胞的趋势;能显著改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体力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化痰祛湿活血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焦亡形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 复制体外LPS诱导活化RAW264.7细胞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化痰祛湿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对照组。经相应的含药血清干预24 h。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免疫荧光对GSDMD-N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结果 空白组细胞形态圆形规整,表面光滑;对照组细胞肿胀,表面有褶皱,包膜有隙,符合细胞焦亡形态。对照组细胞表面有气泡状突出物,伪足明显。细胞膜有孔隙,高剂量组细胞形态无肿胀,表面粗糙有伪足,胞膜上未见明显孔隙。低剂量和中剂量组细胞肿胀,细胞膜表面粗糙有孔隙,有伪足伸出。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GSDMD-N阳性染色强度明显增加,对照组与中药组较模型组GSDMD-N阳性染色强度均有减弱。结论 化痰祛湿活血方可改善巨噬细胞焦亡现象,减少GSDMD-N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扶正祛邪方对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方法:收集肺癌患者共711例,根据是否接受中药治疗将患者分成中医组360例和对照组351例,并回顾性分析两组间PFS有无差异。结果:总体患者比较,中医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65个月,对照组为3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Ⅱ期患者中医组mPFS为72个月,对照组为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Ⅲ期患者中医组m PFS为26个月,对照组为1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32);Ⅳ期患者中医组m PFS为12个月,对照组为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53)。结论:扶正祛邪方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的PFS。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化浊解毒补肾方延缓肝纤维化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化浊解毒补肾方含药血清组和空白血清组,无菌条件下收集腹主动脉血液制备血清。肝星状细胞(HSC-T6)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0.1mmol·L-1H2O2干预诱导2h)、空白血清组+模型组、化浊解毒补肾方含药血清+模型组(含药血清浓度分别为2.5%、5%、10%、15%和20%)、E2(雌二醇)+模型组、ICI(ER拮抗剂)+空白血清组+模型组、ICI+化浊解毒补肾方含药血清+模型组、E2+ICI+模型组。MTT法测HSC-T6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法测细胞内α-SMA(α-肌动蛋白)荧光强度、Western blot法分析测细胞上清液Ⅰ型胶原蛋白、ER(雌激素受体)和α-SMA蛋白表达、qRT-PCR法分析细胞中ER-α、ER-β mRNA水平。结果 10%化浊解毒补肾方含药血清抑制H2O2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和凋亡效果最佳(P<0.0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α...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药炮制理论和文献研究,探究炮制和煎煮方式对化痰祛湿活血方中18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丹参素钠、绿原酸、阿魏酸、金丝桃苷、芦丁、橙皮苷、槲皮苷、丹酚酸B、槲皮素、柚皮素、水飞蓟宾、山柰酚、芹菜素、橙黄决明素、23-乙酰泽泻醇C、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b1、丹参酮ⅡA等18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结果分析。结果:炮制前后混煎水煎液中绿原酸、芦丁、丹酚酸B、水飞蓟宾、山柰酚、芹菜素、柴胡皂苷b1、柴胡皂苷b2、丹参酮ⅡA含量均高于单煎水煎液;单煎水煎液中丹参素钠、阿魏酸、橙皮苷、槲皮素、柚皮素、23-乙酰泽泻醇C均高于混煎水煎液;无论单煎还是混煎炮制后的组方中柴胡皂苷b2含量升高,而原方绿原酸、阿魏酸、金丝桃苷、槲皮苷、槲皮素、23-乙酰泽泻醇C、柴胡皂苷b1、丹参酮ⅡA含量降低;PCA结果分析表明,46.2%的差异由煎煮方式引起,29.8%由炮制引起的;芦丁、山柰酚、橙皮苷、柴胡皂苷b2、橙黄决明素、水飞蓟宾、阿魏酸是不同煎煮方式的差异成分,芦丁、丹参素钠、丹酚酸...  相似文献   
6.
<正>赵文霞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五、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华中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药防治肝胆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9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和表观遗传修饰、代谢、免疫、肠道微生态、内分泌通路和昼夜节律的改变有关。总结了目前NAFLD-HCC发病机制的现有数据,认为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可引起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microRNA(miRNA)通过抑制靶基因转录后翻译,影响细胞分化、增殖与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广泛参与调节生物体内的免疫与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异常免疫介导的肝胆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miRNA参与的肝组织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现就当前miRNA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方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肺癌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分布特点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就诊于我科的肺癌患者116例作为中医组,健康体检者105例作为健康组,中医组予扶正祛邪方口服,疗程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入组时及中药组治疗6个月后晨空腹外周免疫功能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医组治疗前CD4~+、CD4~+/CD8~+、NK低于健康组,CD3~+、CD8~+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中医组治疗后CD3~+、CD8~+水平降低、NK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人水平相比,免疫功能有向健康人水平改善的趋势;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早期患者和CD4~+≥38.73%的肺癌患者可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分期为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正常人相比存在异常,扶正祛邪方能够改善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其对肺癌患者预后及疗效观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肝病之一,中药治疗NAFLD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脂质代谢、减轻肝脏炎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先天免疫和抗肝纤维化等有关。总结了目前中药治疗NALFD作用机制的现有数据,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