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5篇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骶管阻滞超前镇痛对小儿包皮环切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择期拟行包皮环切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酮咯酸氨丁三醇组(K组)、骶管阻滞组(D组)、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骶管阻滞组(KD组),每组20例。K组和KD组患儿于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0.5 mg·kg^-1。D组和KD组患儿术前行骶管阻滞麻醉,并于穿刺成功后一次性注入局麻药物0.8%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1 ml·kg^-1。观察3组患儿术中体动、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使用情况、术后麻醉苏醒和麻醉苏醒后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的停留时间、术后补救镇痛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K组相比,D组和KD组患儿术中体动发生率和术后布洛芬混悬液的服用率明显降低,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的总用量明显减少,术后麻醉苏醒以及麻醉苏醒后在PACU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D组布洛芬混悬液服用率明显高于KD组(P<0.05)。3组患儿术后均未见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对于小儿包皮环切术患者,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骶管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且提供了高质量的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2.
在手术前禁食禁饮是目前临床的常规做法,但术前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麻醉医师往往忽视了术前禁食与禁饮的差别,将禁食时间与禁饮时间混为一谈,在国内禁饮时间经常与禁食时间一致,这增加了患者的不适和不良影响,因此禁食与禁饮应区别对待,以避免人为造成的过度禁饮.以往对于长时间禁食禁饮导致口渴、饥饿、焦虑不适感、术后胰岛素抵抗和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闭胸式体外循环模型。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右颈内动脉插管灌注、右颈外静脉置管至右心房引流方法进行闭胸式体外循环,转流时间90min,术中及停机后进行有创血压、心电图监测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10只大鼠顺利建立CPB模型,CPB期间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mmHg以上,动脉血气指标正常,停CPB后,大鼠存活2h以上。结论:本实验建立大鼠闭胸式CPB模型是切实可行的,对CPB术后多脏器损伤的病理生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比较剖宫产围术期单独应用地塞米松、地塞米松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地塞米松联合托烷司琼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120例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地塞米松组(D组)静注地塞米松8 mg,地塞米松联合托烷司琼组(DT组)静注地塞米松8 mg+托烷司琼5 mg,地塞米松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组(DA组)静注地塞米松8 mg,并于麻醉前30 min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产妇双侧内关穴及合谷穴,持续至产妇离开恢复室。记录各组术中及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追加使用止吐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于穴位刺激干预前、干预30 min后测定产妇血浆5-羟色胺(5-HT)浓度变化。结果:3组产妇术中或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D组术中或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DT组和DA组,DA组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及DT组(P<0.05)。3组术中或术后使用甲氧氯普胺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组穴位刺激干预30 min后血浆5-HT浓度低于DT组及D组(P<0.01)。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用于择期剖宫产患者具有预防恶心呕吐的作用,效果优于地塞米松单独应用,与地塞米松联合托烷司琼疗效相似,其机制可能与减少5-HT血浆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物失血性休克脑缺血损伤后神经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所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变化与麻醉诱导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产生量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建立兔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4h后,实验组施以异氟醚麻醉预处理诱导;对照组施以单纯静脉麻醉,同时回输各自静脉血再灌注并以等渗盐水维持血压,麻醉时间为4h,检测两组及正常组各观察点血清中CGRP值及GFAP的表达水平,GFAP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实施麻醉后,实验组血清中CGRP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h后对照组GFAP的表达水平开始高于实验组(P<0·01),而实验组GFAP的表达水平在麻醉1h后就不再升高,对照组却呈进行性增高趋势。结论本实验表明麻醉预处理诱导可通过提高血清中CGRP浓度而达到对脑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目的,吸入麻醉诱导预处理优于单纯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6.
氯胺酮麻醉致神精异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性,11岁,体重25kg.于1991年9月10日因车祸致左股骨干闭合性骨折入院,术前检查:T36.4℃ ,BP13.3/10.7kPa,R22bpm,P120bpm.血象、心电图均正常,一般状态尚好,既往健康,无药物过敏史及癫痫病史,家族史不详(抱养).伤后36h施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肌注阿托品0.25mg,硬膜外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大鼠36只,建立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依次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以及褪黑素预处理组,分别取各组肺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再通过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用以衡量褪黑素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丙二醛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并且其肺组织湿干重比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浓度明显上升,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呈降低趋势(P0.05),但褪黑素预处理能够明显缓解由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的肺组织病理变化,丙二醛、肺组织湿干重比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的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且,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且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素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清除自由基而对肺组织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小儿扁桃体摘除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患儿于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0.5 mg/kg,对照组患儿静脉注射等量0.9%NaCl。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躁动评分,术毕5 min(T1)分别为(1.35±0.68)分和(2.08±0.72)分,拔管时(T2)分别为(1.80±0.73)分和(2.31±0.60)分,拔管后10 min(T3)分别为(0.96±0.45)分和(1.32±0.49)分,拔管后20 min(T4)分别为(0.73±0.42)分和(1.03±0.65)分,治疗组患儿躁动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呼吸频率恢复正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0.5 mg/kg,可减少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上腹部及开胸手术单用硬股外阻滞或全麻都存在一定的缺点,我们自1998-04~2000—04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及方法共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5~68岁,手术时间3.5~8.5h,ASAⅠ~Ⅱ级择期食道、肺、胃、胆、肝、胰等手术。随机分为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两组。术前均用阿托品,术中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气未CO2和脉博血氧饱和度。联合组选T6~T8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cm,给2%利多卡因5~10ml阻滞平面出现后进行全麻诱导。氟芬合剂、咪唑安定或硫喷妥钠、司可林诱导,插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加入40mg利多卡因预防丙泊酚的注射痛对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和插管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的全身麻醉患者70例,所有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C组丙泊酚2 mg/kg加生理盐水2mL,L组丙泊酚2 mg/kg加2%利多卡因40mg。静脉麻醉诱导并且在静脉注射0.6mg/kg的罗库溴铵1min后进行气管插管。记录第一个肌除颤消失的时间和插管评分。测定血压和心率的基础值,记录静脉注射丙泊酚之后,气管插管之前,气管插管后的0min,1min,2min,3min和5min的血压和心率的数值。结果:两组患者没有明显的不同(P〉0.05)。结论:加入40mg利多卡因预防丙泊酚的注射痛对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和插管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