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2例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符合多原发结直肠癌诊断的患者42例,占同期收治的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20%(42/3499),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32例,年龄38~86岁,中位年龄66岁,共发现73处结直肠癌灶,多位于近端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共检出淋巴结527枚,阳性10枚(1.9%),淋巴结阳性患者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37.5%(12/32);27例为双原发癌,3例为三原发癌,2例为五原发癌;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75%和74.38%。异时性多原发癌10例,年龄33~86岁,第一癌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区域,第二癌多位于升结肠区域;共检出淋巴结276枚,阳性率12.3%(34枚),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0%和66.67%。结论多原发结直肠癌在临床上不少见,其分布有一定规律。临床中应引起重视,提高早期诊断率。应早期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导致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22例患者分为LC成功组115例和中转开腹组7例,分析其年龄、最高体温、既往发作史、发作至手术时间、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囊肿大、胆囊坏疽、胆结石大小、胆囊颈结石嵌顿对中转开腹的影响。结果中转组7人均为胆囊炎发作72h之后手术,与成功组的23/115(20%)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中转组既往发作均超过10次,而成功组中仅有27人(23%)发作超过10次,两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囊积脓以及胆囊结石大小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胆囊肿大超过10cm、胆囊颈结石嵌顿使中转开腹率大大提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年龄大于65岁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既往发作超过10次,本次发作超过72h,术前B超示胆囊肿大超过10cm,胆囊颈结石嵌顿时,应直接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后不同等待时间对术后病理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的77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新辅助治疗后术前等待时间分为Ⅰ组43例(6~8周)和Ⅱ组34例(9~12周),比较两组术后病理及预后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新辅助前的一般资料如性別、年龄、cTNM分期及CEA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结果提示:Ⅱ组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率显著低于Ⅰ组(20.6% vs. 46.5%,P=0.018)。Ⅰ组和Ⅱ组pCR率分别为18.6%和17.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4)。Ⅰ组共有14例患者(32.6%,14/43)肿瘤消退明显,仅剩下少量镜下癌灶或无肿瘤残留,Ⅱ组共有13例患者(38.2%,13/34)肿瘤消退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2,P=0.48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肿瘤复发及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延长新辅助放化疗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至9~12周较6~8周能进一步降低淋巴结的阳性率,但对pCR率及肿瘤消退分级评分并无影响。对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长期复发及转移等情况也未产生较大影响。延期手术对患者来说利弊共存,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应用。方法:我们2001年至2008年共实施LS63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42例,门脉高压继发性脾功能亢进11例,白血病5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40min,术中平均失血120ml,术后出血1例,每天约20ml,保守治疗12d后痊愈;术后胃漏1例,手术缝合及引流后痊愈。术后平均住院6d。结论:LS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痛苦轻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适用于脾脏体积正常至中度增大的有切脾指征的各类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技术在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近年收治的胰腺假性囊肿患者4例,实施完全腹腔镜下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观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约90 min,出血量约40 ml,术后约1.5 d下床,2.3 d排气或排便.患者均顺利恢复,无胰漏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7d.术后随访2年,无发热腹痛、无胰腺炎和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无复发.结论 完全腹腔镜胰腺假性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其中掌握精湛的腹腔镜技术和娴熟的打结技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生长激素(GH)在体内对胆管细胞癌(QBC939)的作用,探讨胰岛素样结合蛋白3(简称IGFBP3)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QBC939培养后接种裸鼠,成瘤后随机分为注射不同剂量、时间的GH组(GH组,义分为4 mg 2周、2 mg 2周、2 mg 3周3个亚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分别测荷瘤鼠体重、瘤重和瘤重/尸重比;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测定肝脏IGFBP3.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荷瘤鼠体重、瘤重和瘤重/尸重比,种植瘤细胞周期、增殖指数(PI)等指标,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荷瘤鼠肝脏IGFBP3表达显著增强(P<0.01),且随剂量加大上调效应更为明显.结论:GH在体内不刺激QBC939生长,其机制可能与IGFBP3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GH)对人胰腺癌荷瘤裸鼠移植瘤及小肠黏膜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Ⅱ)的影响.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Ⅱ型受体(IGFR-Ⅰ、-Ⅱ)mRNA在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移植瘤的表达;裸鼠成瘤后随机分为注射生长激素的实验组(GH组)及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NS组),荷瘤裸鼠在依次注射GH后第1、2、6及24 h取材,Western方法 观察移植瘤及宿主小肠黏膜细胞中IGF-Ⅰ、-Ⅱ的表达变化. 结果 IGFR-Ⅰ,ⅡmRNA在胰腺癌呈较强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注射GH后1 h移植瘤IGF-Ⅰ、IGF-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小肠黏膜,IGF-Ⅰ表达在GH刺激后1、2,6 h有明显提高(1 h:0.33±0.05,P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胆管癌的治疗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诊治手段,抑癌基因替代疗法正逐步成为一种新型的、重要的抗肿瘤措施。P15作为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发现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但是对于其在胆管癌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尚在探索阶段,本研究为预防人胆管癌的发生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目的:通过构建稳定高表达抑癌基因p15的人胆管癌细胞模型,研究p15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设立实验对照组,开放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南京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研究对象为人胆管癌细胞系。干预:以稳定高表达p15的人胆管癌细胞模型为实验组,稳定表达空载体的细胞模型为对照组。将抑癌基因p15的cDNA构建到高效真核表达的质粒载体pcDNA3-neo中的EcoRⅠ/XbaⅠ位点,构建成p15真核表达质粒pcDNA3p15;通过脂质体法将pcDNA3p15质粒转染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p15的人胆管癌细胞模型及相应的表达空载体的细胞模型,并经Western分子杂交分析证实。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增殖速率、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周期、c-Fos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15高表达的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高表达p15人胆管癌细胞所形成的克隆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稳定传代的抵抗5-Fu的人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5-Fu,并对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逐步增加培养基中5-Fu的浓度,建立对5-Fu耐药的人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5-Fu;采用WST法计算出MiaPaca2和MiaPaca 2-5- Fu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耐药指敷(RI);检测MiaPaca2和MiaPaca2-5-Fu的生长曲线,计算2个细胞系的倍增时间并进行比较,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细胞周期。结果5-Fu对MiaPaca2和MiaPaca2-5-Fu的IC50分别为(4.29±0.15)μg/mL、(41.55±2.79)μg/mL,RI为9.68(P=0.0019)。根据生长曲线计算出MiaPaca2和MiaPaca2-5-Fu的倍增时间分别为(39.52±0.32)h、(43.27±0.33)h(P=0.0069),2细胞株的G0/G1期、S期、G2/M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对5-Fu耐药的人胰腺癌细胞系MiaPaca2-5-Fu,耐药性能明显、稳定,适合于胰腺癌中5-Fu耐药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