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和嗜铬颗粒素A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CC 85例.结果组织蛋白酶D在正常肝细胞有弱表达,但在HCC组织,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显著增强,而且癌细胞荧光染色强度存在区域性差别,通常临床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分化越差,荧光染色较强的癌细胞越多. HCC的组织学分级越高,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越多. 85例HCC中有71例癌细胞呈组织蛋白酶D强阳性,阳性率83.5%. 在组织学分级为3~4级的28例中,组织蛋白酶D阳性的占26例(阳性率92.9%);组织学分级为2级的53例中,有46例阳性(阳性率86.8%);而组织学分级为1级的4例中,仅有1例阳性(阳性率25.0%). 组织蛋白酶D阳性细胞的分布,在组织学分级不同的HCC中有明显差别(P<0.01). 我们还发现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有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1.2岁±2.8岁(32岁~68岁),无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1.2岁±4.5岁(28岁~71岁)(P>0.05). 组织学分级为1级的HCC CgA阳性率为75.0%(3/4),2级的阳性率71.7%(38/53),3~4级的阳性率为71.4%(20/28). 经统计学分析表明,CgA阳性细胞的分布,在组织学分级不同的HCC没有明显差别(P>0.05). 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在大部分癌组织中,二者同时表达. 结果提示HCC的癌细胞对组织蛋白酶D的加工出现障碍,因此组织蛋白酶D在细胞中积聚. 由于组织蛋白酶D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和自分泌性丝裂原活性,因此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增加可能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有一定作用. 这些发现表明组织蛋白酶D对HCC有预后诊断价值.结论组织蛋白酶D和CgA在绝大部分HCC都可同时表达. 也提示肝癌细胞中组织蛋白酶D可能与CgA的加工有关. 因为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组织蛋白酶D在HCC表达显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和nm23基因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将之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43例乳腺癌中的组织蛋白酶D和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阳性结果的判定采用半定量积分法。结果 组织蛋白酶D在5例正常乳腺组中不表达,5例乳腺良性病变中少数腺上皮细胞内呈弱阳性表达。但在乳腺癌组织中其表达阳性率为76.2%(33/43)。阳性物质呈粗细不均的颗粒状,主要分布于胞浆中,少数病例阳性物质位于细胞膜。39例乳腺癌组织在肿瘤间质及坏死组织中也可见阳性颗粒状物质分布。43例乳腺癌中2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其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阳性率为92%(23/25)。无淋巴结转移的18例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阳性率为55.6%(10/18)。统计分析表明,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P<0.01)。nm23基因蛋白在5例正常乳腺组织和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在43例乳腺癌中nm23基因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72.1%(31/43),阳性物质为颗粒状,位于胞浆内。在有淋巴强烈转移的乳腺癌中nm23基因蛋白的阳性率为60%(15/25),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nm23蛋白的阳性率为80.9%(16/18)。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  相似文献   
3.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于2008年经专家评审建立了南京区特勤疗养研究所,2010年经总部评审创建了全军特勤疗养研究中心。下设三个研究分中心。全军特勤疗养研究中心设有海勤科、空勤科、航空生理训练科、体检科、理体疗科、心理科、营养科等科室,特勤体检和康复设备先进,特勤训练设备齐全,配有室内外大型综合训练场馆、高低压氧舱等特勤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4.
DAB增敏显色法在图像分析中的应用(摘要)俞郦斌戴晓汶(解放军第117医院病理科,杭州310013)目前,国内、外采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对免疫组化的标记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其优点是客观、准确、数据量大且科学性强。但在应用中发现,常用的DAB显色对于一些标...  相似文献   
5.
杭州疗养院始建于1950年,几经调整转隶,现拥有6个院区,其中4个院区分布在西湖环线上,另外两个院区分别在莫干山和的杭州市城区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注射入动物体内后,组织细胞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用HFRS病毒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外制备成可溶性IC,经尾静脉注射入正常BALB/c小鼠体内,采用苏丹黑、PAS染色观察脂褐素、糖原在实验动物肝脏和肾脏的组织分布,用电镜观察亚微结构改变.结果:随IC注射后取材时间延长,小鼠肝肾细胞胞质内脂褐素逐渐增多.PAS染色显示肝细胞中含有许多糖原,呈紫红色颗粒状,在肝细胞分布不均,IC注射后24h,主要分布于肝细胞周边部,靠近血窦;96~120h,主要见于肝细胞胞质空泡状结构的周围,呈细颗粒状.肝细胞胞质淡染,空泡化,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或消失,有髓鞘样结构形成.细胞内溶酶体增多.溶酶体包括含有网状颗粒状物质的透明溶酶体和含大量糖原颗粒的溶酶体.肾小球血管系膜增宽,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部分肾小管的几乎所有上皮细胞都出现空泡.细胞内溶酶体增多.除与肝细胞中相似的透明溶酶体外,还可见致密型溶酶体,含髓鞘样结构的溶酶体和不规则或有角的溶酶体.在IC注射后的24h,肾小管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此种溶酶体出现,但在IC注射48h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近基底面则出现较多此类溶酶体.肾小球变化不明显.结论:HFRS病毒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外制备的可溶性IC,注射入正常BALB/c小鼠体内后,引起组织细胞溶酶体增生,在消化水解IC的同时,残留的成分使细胞内脂褐素(残余体)增多.糖原分布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