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20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芸华  宋振岚  张永利  刘璟瑶 《临床荟萃》2006,21(2):92-95,F0003
目的观察沙立度胺(反应停)辅助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效果,并测定治疗前后淋巴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实验组17例及对照组14例NHL患者淋巴瘤组织中的VEGF、NF-κB、MVD表达。结果两组病例的有效率[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分别为70.6%和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患者随访6个月以后,实验组1例复发,对照组3例复发;治疗后MVD、VEGF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D(42.3±19.2)%vs(57.8±19.8)%,VEGF(21.3±5.4)%vs(31.7±5.8)%(P<0.05,P<0.01),NF-κ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应停联合化疗可以维持NHL患者的持续缓解状态,减少复发;其通过降低NHL患者淋巴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从而减少其MVD而抑制血管新生来达到此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对比美罗华联合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R-GemOx方案和RICE方案化疗。R-GemOx组方案为: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d0,吉西他滨(GEM)1 000 mg/m2,静脉滴注,d1、8;奥沙利铂(L-OHP)130 mg/m2,静脉滴注,d1;21天为1周期。RICE组方案为: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d0;异环磷酰胺(IFO?)1 g/m2,静脉滴注,d1~d3;Mesna解救400mg,静脉滴注q8h,d1~d3;卡铂(CBP),AUC=5,静脉滴注,d2;依托泊苷(VP-16?)100mg/m2,静脉滴注,d1~d3。21天为1个周期。每2周期进行疗效及毒性评价。结果:65例患者中,R-GemOx方案组,完全缓解(CR)4例(12.5%),部分缓解(PR)17例(53.1%),稳定(SD)6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CR+PR)为65.6%,临床获益率(CR+PR+SD)达到84.4%。RICE组CR 4例(12.1%),PR 16例(48.5%),SD 7例,PD 6例,总有效率60.6%,临床获益率81.8%。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其中R-GemOx组白细胞下降Ⅲ度5例,Ⅳ度2例;贫血Ⅲ度2例;血小板下降Ⅲ度4例,Ⅳ度2例。RICE组白细胞下降Ⅲ度16例,Ⅳ度5例;贫血Ⅲ度2例;血小板下降Ⅲ度5例,Ⅳ度3例。胃肠道反应RICE组较R-GemOx组为重,其中Ⅲ度2例,Ⅳ度1例。比较两组毒副反应,R-GemOx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方面明显好于RICE组(P<0.05)。而RICE组未出现一例末梢神经毒性。结论:R-GemOx方案是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较为安全且有效的化疗方案,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侯芸  付凯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11):678-68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占成人淋巴瘤发病率的30%~40%。由于受预后危险因素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不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很大。DLBCL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仅40%~45%的患者可经CHOP方案治愈,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临床工作中发现IPI评分不能准确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 所以急需找到能反映其生物学行为的特异性分子指标来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并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CDC7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最早在酵母中发现, 与DNA复制有关。人CDC7通过磷酸化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来启动DNA的复制。许多恶性肿瘤细胞中存在CDC7的高表达, 包括DLBCL。CDC7高表达是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可作为DLBCL的特异性预后指标指导患者预后; 靶向抑制CDC7基因通路可以诱导DLBCL细胞的凋亡, 与美罗华联合有协同增效作用。CDC7和MCM2在指导DLBCL的预后及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DC7基因通路可以成为治疗DLBCL患者的新的治疗靶点。CDC7抑制剂与美罗华联合可以有效提高难治性DLBCL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Bcl-2、Ki-67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AHSCT)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33例行AHSCT治疗的患者组织切片中Ki-67,Bcl-2的表达.并探讨Ki-67,Bcl-2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2)生存率统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33例AHSCT治疗组,Bcl-2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移植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5.71%和88.89%(P<0.05);Ki-67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3.75%和85.71%(P<0.05),提示Bcl-2和Ki-67的表达与AHSCT的预后相关.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和Bcl-2是影响ML患者AHSCT后无病生存的相关因素(P=0.043 7).结论:Bcl-2、Ki-67蛋白阳性表达的ML患者,AHSCT后易复发,可作为移植后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Ki-67和Bcl-2是影响ML患者AHSCT无病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B-NHL)患者行化疗或免疫化疗后发生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IP )与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相关性,并分析IP 发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 月至2015年5 月期间266 例初治CD20+B-NHL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美罗华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析IP 的发生与美罗华使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的临床特点。结果:化疗联合美罗华组中IP 的发生率9.6%(13/ 135)较单纯化疗组2.3%(3/ 131)高(P < 0.05),与IP 发生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老年、男性、初诊时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既往糖尿病史、病理亚型为弥漫性大B 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正常范围(HR= 14.685,95%CI:3.137~63.234,P = 0.001)、糖尿病(HR= 8.811,95%CI:1.907~40.720,P = 0.005)、病理亚型为DLBCL (HR= 0.078,95%CI:0.012~0.489,P = 0.006)及美罗华的使用(HR= 6.769,95%CI:1.359~33.710,P = 0.020)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结论:美罗华可导致IP 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力的降低及真菌感染相关,激素冲击疗法联合或不联合抗真菌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含长春地辛(VDS)的CTVP方案与含长春新碱(VCR)的CTOP方案治疗初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两种方案治疗初治NHL患者共280例,CTVP组162例,CTOP组118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指标相似(P>0.05).可评价疗效272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3.13%和72.32%,临床获益率分别为91.88%和90.18%(P>0.05).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乏力、外周神经毒性和脱发为主要不良反应.CTVP组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低于CTOP组(14.81%:31.36%,P<0.05).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2~71个月),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2%和22.3%(P<0.05).结论:采用含VDS的CTVP方案治疗初治NHL疗效较好,毒性较低,远期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胰腺癌发病率占常见恶性肿瘤的1%~2%,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6~7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制备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BSA偶联物和SAH单克隆抗体(mAb),建立同型半胱氨酸(Hcy)免疫学测定方法。方法以二磺基琥珀酰辛二酸盐为连接剂制备SAH—BSA偶联物;PEG细胞融合技术制备SAH mAb,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定SAH mAb的特异性,以竞争ELISA测定Hcy。结果制备的SAH—BSA偶联物的克分子比为3~5,SAH mAb与Ado、半胱氨酸、蛋氨酸等无交叉反应;但与S-腺苷蛋氨酸为0.1~0.2μmol/L时,存在交叉反应。初步建立的Hcy竞争ELISA测定区间为1~50μmol/L,回收率为98%~101%,变异系数为1%~3%。与高效液相层析法有高度相关性(r=0.9836)。结论我们制备的SAH—BSA偶联物和SAH mAb及建立的竞争EHSA法适用于Hcy测定。  相似文献   
9.
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 5 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在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78例患者,在76个试验周期和74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21.16%,持续时间分别为2.34 d和2.31 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8%和3.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1.59%和9.60%(P均<0.05)。试验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发病率、高发年龄和发病趋势、影像学特点、转移规律及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总结1960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49例PBL患者的资料,收集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乳腺钼靶X线及B超检查、转移部位等资料并分析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960年至2007年间天津市平均人121数中PBL的发病率为59/1000万,高发年龄30~59岁;自1960年至2007年每10年间该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1000万、3/1000万、0、13/1000万和32/1000万,非霍奇金淋巴瘤占绝大部分(48例),乳腺钼靶X线、B超、冰冻病理检查不典型,随访显示脏器受累以骨髓(9/49)、肺(7/49)、脑膜(4/49)和卵巢(4/49)多见,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6.1%.根治术+化疗组患者预后均优于单纯肿物切除术+化疗组和全乳或区段切除术+化疗组(5年存活率分别为21.4%、0、0).结论 PBL是一组罕见的结外淋巴瘤,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累及骨髓、肺、脑膜、卵巢,治疗方案以根治术联合化疗及局部放疗为佳,但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