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龄危重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的初期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对10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2例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婴幼儿患者,施行经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单纯肺动脉瓣疏通术(改良Brock术)治疗,术中保留动脉导管未闭,三尖瓣反流未做处理。患儿年龄2~9个月,体质量4.3~10kg,平均6.4kg。所有患者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或者卵圆孔未闭,术前患者末梢血氧饱和度62%~73%,平均69%。结果:本组围术期死亡1例(8.3%),死亡原因为术后持续低氧血症,其余11例术后均缺氧状态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上升至84%~93%,平均89%。术后测得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为11~28mmHg(1mmHg=0.133kPa),平均15.6mmHg,术后随访11例,PDA均闭合,三尖瓣反流由术前大量转为少量或者消失。结论:作为危重婴幼儿的初期治疗,对于发绀严重,生长发育差,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危重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患儿,Brock术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对比正中切口与右侧腋下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病例资料,探讨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80例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切口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经右腋下小切口组(观察组,n=40)和正中切口组(对照组,n=40),对两组病历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灌注流量、平均灌注压、平均泵压、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输血例数、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均顺利成功,两组术前资料,性别、月龄、体重、室缺缺损大小及合并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指标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转中平均灌注流量、平均灌注压及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输血例数、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刀口长度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小切口入路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sPs)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风湿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肌停跳液(AC)组和持续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停跳液(RC)组,每组28例.于6个时点采静脉血,检测sICAM-1、sPs和cTnI水平.结果 CPB开始后,两组患者sICAM-1、sPs和cTnI水平均升高,术后8 h达到峰值,但RC组峰值均低于AC组[sICAM-1为(817.9±133.2)μg/L比(901.1±132.0)μg/L,sPs为(83.46±16.24)μg/L比(107.82±19.68)μg,L,cTnI为(10.50±2.03)μg/L比(14.45±2.26)μg/L],且RC组回落速度快于AC组.结论 逆行灌注能有效抑制sICAM-1、sPs和cTnI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从而起到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机制及平衡超滤联合改良超滤对肺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 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C)、改良超滤组(M)和平衡超滤联合改良超滤组(U)。M组在转流结束后应用改良超滤,U组在转流开始后进行平衡超滤,转流结束后进行改良超滤。分别在转流前(TI),转流结束后20 min(T2),术后2 h(T3),术后6 h(T4),术后12 h(T5)和术后24 h(T6)测定记录气道峰压(Ppeak)、呼吸停顿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吸入氧浓度(FiO2)和吸气比例(insp)并测量动脉血中C3a、C5a及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各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的肺静态顺应性(Cstat)、氧合指数(OI)明显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AaD02)明显增加,在T4、T5时间U组的Cstat、OI明显高于M组和C组,M组高于C组;AaDO2明显低于M组和C组,M组低于C组。C3a、C5a术后浓度明显降低,各组差别不明显。IL-6、TNF-α术后浓度均明显升高。在T2、T3、T4、T5时间U组的IL-6、TNF-α浓度明显低于M组和C组。结论术后肺功能损害可能与CPB术后补体激活致细胞因子大量释放致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血浆补体浓度减低可作为观察炎性反应及组织损害早期指标。联合应用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可降低血浆中的炎性因子的浓度,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患儿肺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具有良好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0 d对病人进行精神神经功能9项测验.各测验项目术后值与术前值相比功能降低等于或超过全部病人该项目术前值的1个标准差判断该项测验出现术后功能恶化;1个病人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测验项目术后出现功能恶化判断该病人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结果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对照组为45%(9例)、干预组为20%(4例),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能较好的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有利于围手术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BAPN)联合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建立SD大鼠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模型的最佳给药组合及其并发症。方法 选取3周龄雄性SD大鼠42只,使用完全随机法将其分为7组,即A组(0.25%BAPN组)、B组(0.40%BAPN组)、C组(0.80%BAPN组)、D组[1 g/(kg·d)BAPN组]、E组[1 g/(kg·d)BAPN+1μg/(kg·min)生理盐水组]、F组[1 g/(kg·d)BAPN+1μg/(kg·min)Ang-Ⅱ组]、G组(对照组),每组6只。干预周期为4周(E、F组为4周+5 d),实验过程中如有大鼠死亡则立即解剖,干预结束后,存活大鼠通过给予戊巴比妥钠处死,分离、留取全程主动脉。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从病理形态学特征上观察主动脉变化。结果 BAPN干预4周后各干预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微渗泵5 d后,E组大鼠生存率高于F组(P=0.008),AD发生率低于F组(P=0.001);BAPN可影响大鼠的饮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带瓣管道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共收治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5~18岁,平均年龄13岁;体重13~57 kg,平均体重35 kg。所有患者均行同种异体主动脉带瓣管道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同期行动脉导管结扎加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2例,动脉导管结扎、TOF根治、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TOF根治、左右肺动脉吻合术1例,右心室双出口根治术2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14.29%),因手术后发生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中停机困难死亡。1例患者术后7d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和胺碘酮口服后好转。随访6例,随访时间6个月~4年,随访期间有1例术后6个月因持续发热经抗感染治疗无效,最终死于脑出血。5例生存患者紫绀消失,心功能Ⅰ~Ⅱ级,生长发育良好,已恢复正常学习。结论同种异体带瓣管道在一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患者,女,4个月3 d,因“自幼查体发现心脏杂音伴咳嗽咳痰1周”入院。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3.5 kg。既往有慢性咳嗽咳痰、反复感冒史。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12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98/40 mm Hg,身高60 cm,体重5.8 kg;生长发育较同龄人差,口唇及躯干四肢无紫绀,无杵状指;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性啰音;听诊心律齐,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P2亢强。  相似文献   
9.
乔衍礼  程薇  陈庆伟  陈忠堂 《山东医药》2007,47(32):124-125
2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冷血停搏液组)和实验组(冷血停搏液中加入左卡尼汀)各10例,分别于围术期多个时点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并观察手术前后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术后HFABP、cTnI、CK-MB的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认为外源性左卡尼汀加入心脏停搏液能显著提高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心房室管畸形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心房室管畸形患者63例。其中部分性房室管畸形56例,完全性房室管畸形7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瓣裂修补采用间断褥式缝合并连续缝合加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4例采用Kirklin的方法修补将冠状静脉窦开口隔入左心房,32例采用McGoon法冠状静脉窦开口保留在右心房。完全性房室管畸形7例。按Rastalli分型属A型4例,C型3例,分别采用自体心包加涤纶片的双片法(4例)或自体心包单片法(3例)修复。合并畸形均予以同期处理。结果:无早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8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7d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随访46例,随访时间2个月~4年,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部分性房室管畸形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完善修复二尖瓣关闭不全和避免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管畸形除注重房室瓣修补完善外,强调将二尖瓣和三尖瓣环纠正至正常解剖位置,以恢复室间隔的面积和增宽左心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