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71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5篇
中国医学   61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he recombinant chimeric toxin Dsg3EC1-2PE40 on T and B lymphocytes isolated from Pemphigus Vulgaris (PV) patients to further study its biological therapeutic function for PV. Methods :Recombinant chimeric toxin Dsg3EC1-2PE40 was first identified, expressed and purified, and then its effects on T and B lymphocytes of PV patients in vitro were detected and quantified by ELISPOT assay and MTT assay. Results :The purity of the expressed protein Dsg3EC1-2PE40 was up to 80%. In ELISPOT assay, with Dsg3EC1-2PE40, the overall number of B cells that produce anti-Dsg3 antibodies among PV patients was only about 60% of the comparable number with Dsg3EC1-2. The proliferation of T cells of PV patients was inhibited markedly by Dsg3EC1-2PE40.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groups with Dsg3EC1-2PE40 and Dsg3EC1-2. Conclusion:The recombinant chimeric toxin Dsg3EC1-2PE40 decrease the number of B cells that produce anti-Dsg3 antibodies in PV patients and can inhibit or kill T cells of PV patients in vitro.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解剖病理基础及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提高MSCTA对CCF的诊断能力。方法12例经DSA证实的CCF均进行了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重建。结果CCF的MSCT及CTA表现为:海绵窦扩大及眼上静脉扩张12例,并与颈内动脉同时显影;其他属支静脉扩张6例;对侧海绵窦扩大4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患侧眼球突出12例。颅底、眶壁骨折5例。眼球壁模糊、增厚5例。脑挫伤、出血4例。眼外肌增粗1例。结论螺旋CT及其血管成像诊断CCF简单、快捷、准确、可靠,特别是在外伤性CCF中,是首选的检查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近5年来外科施行的全胃切除术20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腹手术191例;经胸腹联合切口15例。根治性切除术170例;姑息性切除术36例。经腹组共发生并发症53例次,占27.7%;死亡2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2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经胸腹组发生肺部感染4例,占26.7%,均治愈出院。提示全胃切除术应严格选择手术指征,并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手术;吻合器的使用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录调控蛋白PrfA对两组新近发现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基因的体外转录作用。方法利用本室近年来建立的体外转录系统,对两组基于转录基因组体内研究发现的5个可能的受PrfA不同调节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基因进行了体外转录活性的研究。结果第一组中的hpt基因的体外转录活性受PrfA正调节,而其它4个基因既不被PrfA正调节也不被负调节。结论除hpt基因外,其它4个基因体外转录结果与体内实验不相一致,说明PrfA在体内可能通过复杂多样的非直接方式、或者还需要一些目前未知的因子来调控这些新近发现的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科1950-1999年期间所诊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7名患者的病理标本重新切片,进行病理学上的分析。结果: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在病理学上有其特征,形态学上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真皮内大量毛细血管增生;②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大,似“墓碑”状突入血管腔;③病变处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混合浸润。结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良性局限性血管增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熟悉这一疾病的组织学改变对避免误诊为其他类拟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检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中组胺释放活性。方法 自身血清皮肤试验和嗜好性粒细胞组胺释放试验。结果 自身血清皮肤试验和嗜碱性组胺释放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43.75%。结论部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中组胺释放活性增高,揭示该类病人具有特殊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机制,很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ER、c-erbB2、P21、PCNA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ER、c-erbB2、p21、PCNA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0例乳腺癌ER、c-erbB2、p21、PCNA表达.[结果]ER、c-erbB2、p21、PCNA在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47.3%、56%、663%;c-erbB2、p21、PCNA的表达随着组织分级升高而增强,ER的表达随着组织分级升高而降低;ER表达与生存期亦未见明确的关系,而c-erbB2、p21、PCNA阳性表达率与生存期呈负相关关系.[结论]ER、c-erbB2、p21、PCNA是判断乳腺癌分化程度、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神经生长因子对拟AD模型大鼠脑内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对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海马及皮层中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的影响.方法: 采用冈田酸(Okadaic Acid,OA)海马CA1区微量多次注射建立拟AD大鼠模型,侧脑室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进行预处理,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Bielschowsky染色观察海马及皮层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brillary tangles,NFT).结果: OA注射后,大鼠出现认知能力、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海马及皮层出现较多NFT;注射NGF预处理后,上述症状改善,海马及皮层NFT数量减少.结论: NGF可显著改善拟AD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表明NGF可抑制NFT的形成,改善AD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ryCDglyTK,研究癌胚抗原(CEA)启动子是否能控制新型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在CEA阳性结肠癌细胞中专一性表达和杀伤作用。方法采用PCR、RT—PCR、融合PCR、酶切、连接等技术构建由CEA启动子、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pcDNA3.1(-)cvvCDglyTK表达载体和分别由CEA启动子和巨细胞病毒(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pcDNA3.1(-)CEAyCDglyTK、pcDNA3.1(-)CMVyCDglyTK表达载体,以磷酸钙纳米为载体分别转染CEA阳性的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和CEA阴性的Hela细胞,采用RT—PCR、免疫荧光法检测感染细胞中yCDglyTK基因的表达,并用MIT法检测感染后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结果LOVO细胞在感染以上三种质粒表达载体后均有yCDglyTKmRNA表达,且对5-FC的敏感性明显增强,Hela细胞在纳米-pcDNA3.1(-)CMVyCDglyTK复合物感染后有yCDglyTKmRNA表达,对5-FC的敏感性增强,而在纳米-pcDNA3.1(-)CEAyCDglyTK及纳米-pcDNA3.1(-)CVyCDglyTK复合物感染后则没有yCDglyTKmRNA表达,5-FC对其亦无杀伤作用。结论该实验构建的由CEA启动子、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能使融合自杀基因在CEA阳性细胞中专一性表达,从而达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在儿童中、重度哮喘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将 80例中、重度哮喘病儿分成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组 (治疗组 )和氟替卡松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5 0例 ,5~ 11a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5 0μg / 10 0 μg·次 - 1(沙美特罗 5 0 μg,氟替卡松10 0 μg) ,bid。 12~ 14a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5 0 μg/ 2 5 0 μg·次 - 1,bid。氟替卡松治疗组(对照组 ) 30例 ,5~ 11a给予氟替卡松 12 5 μg·次 - 1,bid。 12~ 14a给予氟替卡松 2 5 0 μg·次 1,tid。2组均连用 6mo ,按需使用沙丁胺醇。结果 :2组平均早、晚最大呼气峰流速值 (PEFam ,PEFpm ) ,需使用沙丁胺醇的日数在 8wk内有显著差异 ,自我评价在 4wk内有显著差异 ,症状评分在 3mo内有显著差异。 2组各有 1例咽部不适 ,经处理后缓解。结论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在儿童中、重度哮喘治疗中具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