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8篇
  免费   969篇
  国内免费   458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145篇
妇产科学   48篇
基础医学   697篇
口腔科学   233篇
临床医学   1349篇
内科学   1047篇
皮肤病学   102篇
神经病学   193篇
特种医学   363篇
外科学   632篇
综合类   2696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411篇
眼科学   138篇
药学   1391篇
  8篇
中国医学   1038篇
肿瘤学   42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277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416篇
  2014年   554篇
  2013年   707篇
  2012年   1115篇
  2011年   1121篇
  2010年   1013篇
  2009年   888篇
  2008年   893篇
  2007年   862篇
  2006年   726篇
  2005年   593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 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对强化超滤治疗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血液透析的尿毒症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患者58例,随机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组接受系统化护理模式护理;研究结束时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干体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护理组患者的干体质量和血压较治疗前降低更明显。结论系统化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强化超滤透析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干体质量,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续筋接骨方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骨折患者60例,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口服续筋接骨方联合正骨后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正骨后小夹板固定治疗。分析2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血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疗效判定。结果干预前,2组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血清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钙、磷及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β-CTX、PINP、骨特异性ALP水平、钙、磷及骨密度较干预前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评分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续筋接骨方可以改善骨折患者骨代谢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非同位素标记的探针杂交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的方法,借此探讨无偿献血对献血者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酚/氯仿提取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非同位素标记的探针Southern印迹杂交,化学发光X线片曝光显示杂交谱带,积分光密度扫描计算TRF值。结果所测样本获得了较好的低背景杂交谱带,测得35~40岁无偿献血组TRF值平均为11.73kb,相应无献血史对照组平均为11.78kb。结论建立了非同位素标记的探针检测端粒DNA的方法,用上述方法初步显示了固定的长期无偿献血并未对献血者的造血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输卵管妊娠病因分析3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的发病原因,以便减少输卵管妊娠的发生。方法对近6年的368例输卵管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慢性盆腔炎、剖宫产、盆腔肿瘤、妊娠次数与计划生育措施行等因素分两个时间段对比分析,确定主要发病因素。结果慢性盆腔炎(慢性输卵管炎)、剖宫产、人工流产引起输卵管妊娠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初次妊娠为输卵管妊娠的发病率明显低于2次以上妊娠(P<0.05),而盆腔肿瘤、宫内节育器、避孕药、输卵管结扎术致输卵管妊娠发病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慢性输卵管炎)、多胎次妊娠、反复人工流产、剖宫产是导致输卵管妊娠的四大主要病因。采取避孕措施,减少多胎次妊娠,减少流产术,降低剖宫产率,加强输卵管疾病及盆腔炎的防治,以预防输卵管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脂肪抽吸对中心型肥胖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筛选中心型肥胖患者30例,采用肿胀麻醉法,脂肪抽吸量在2000~2500ml;分别检测脂肪抽吸前2d和脂肪抽吸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血脂、血清胰岛素、瘦素、脂联素、抵抗素,并换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血糖及胰岛素下面积。结果脂肪抽吸后1个月、2个月血糖下面积及HOMA-I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ISI则有所升高(术后1周:P〈0.05;术后1月:P〈0.01);脂肪抽吸后血清瘦素较脂肪抽吸前显著降低(P〈0.01),抵抗素和脂联素较脂肪抽吸前亦有所变化,特别是在术后1个月时变化较为明显(P〈0.05),除血清瘦素、血糖下面积外,其余指标脂肪抽吸后3个月基本恢复原有水平。结论 脂肪抽吸对代谢指标在3个月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糖代谢改善显著,但3个月后这种变化基本恢复到原有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对梗阻性黄疸患梗阻定位和定性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48例梗阻性黄疸的患进行MRCP检查,34例(70.8%)行手术治疗,14例(29.2%)行非手术治疗。结果:48例患中45例(93.8%)可通过MRCP明确诊断,并经手术或临床证实;2例(4.1%)硬化性胆管炎需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做出诊断;1例(2.1%)胆总管结石误诊为胆管癌。结论:MRCP对胆道疾患诊断具有无创性、高灵敏度、高准确率等优点,能为梗阻性黄疸患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髂及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5例怀疑髂总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大动脉炎6例,外伤4例和动脉粥样硬化175例。采用16层螺旋CT,层厚1.25mm,重建间隔1mm。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25~30S进行扫描。在工作站获得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图像,并应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结果:128例CTA可显示髂及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有7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26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或大隐静脉植入手术,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SCTA和DSA检查。MSCTA对腘动脉以上和腘动脉以下狭窄和闭塞显示与DSA一致性好。结论:多层面螺旋CT是下肢血管病变的术前评价和术后复查非常有用的影像手段,可以替代有创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度的关系。方法:70冽冠D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2组:急性冠脉综合症组32冽和稳定型冠心病组38例,对照组患者30例。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冠脉造影术对冠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并了解其与血清中P-选择素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在冠D病组内,急性冠脉综合症组的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但两组冠脉病变Gemini评分无显著差别;而且冠脉病变Gemini评分与血清中P-选择素水平呈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选择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血清P-选择素水平可能是冠脉病变严重度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常规放疗靶体积合理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鼻咽癌常规放疗的局部控制情况和局部复发的剂量学模式,初步探讨照射靶体积确定的合理性.方法共47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规范化单纯常规根治性放疗.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模拟定位,鼻咽靶体积为CT检查所见的原发病灶范围以及可能侵犯的亚临床病灶区域.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局部累积复发率;将鼻咽局部复发患者疗前和复发时局部病灶范围(Vnx和Vrecur)勾画于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复制首程放疗的射野并按原处方剂量进行计算,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进行剂量学评价:recurV95(95%处方剂量曲线包括的Vrecur)≥95%定义为野内复发,95%>recurV95≥20%定义为野边缘复发,20%>recurV95定义为野外复发.结果局部复发共52例,全组1、2、3、4年局部累积复发率分别为0.6%、3.9%、8.7%、11.5%.对42例局部复发的剂量学分析显示野内复发占多数(52%),而大部分野边缘复发和全部野外复发均与射野设置不当、影像学阅片能力欠缺使首程放疗剂量不足有关.结论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复发的剂量学模式的分析结果提示该靶体积的设置比较合理.提高影像阅片能力,准确的射野设计,充分利用生物影像学工具,有针对性地提高照射剂量,有望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