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哚普利与硫氮唑酮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探讨培哚普利 +硫氮唑酮对控制阵发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发作和左心房扩张的疗效 ,将阵发性房颤分为硫氮唑酮组 (Ⅰ组 )和培哚普利 +硫氮唑酮组 (Ⅱ组 ) ,二组根据左房内径大小分为左房正常组 (Ⅰa=33例、Ⅱa =33例 ) ,左房扩大组 (Ⅰb =34例、Ⅱb =31例 )。Ⅰ组给予硫氮唑酮 30mg 2次 /日或 3次 /日 ;Ⅱ组给予硫氮唑酮 30mg 2次 /日 +培哚普利 4mg 1次 /日。所有患者均治疗 3年。结果 :①各组房颤年发作次数治疗后均有显著减少 (P <0 .0 5 )。②Ⅰb、Ⅱa、Ⅱb组治疗后的房颤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P <0 .0 5 )。③房颤的年发作次数治疗后 1,2 ,3年间 ,Ⅰa、Ⅱa组显著高于Ⅰb、Ⅱb组 (P <0 .0 5 )。④随治疗时间的延长 ,Ⅱ组左房扩张的增幅明显低于Ⅰ组 (P <0 .0 5 )。结论 :硫氮唑酮和培哚普利 +硫氮唑酮治疗阵发性房颤均可减少房颤的发作 ,但后者优于前者 ,培哚普利 +硫氮唑酮治疗可明显减慢左房的扩张速度。  相似文献   
2.
黄祖荣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2):1345-1347
目的 比较右心窜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9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SP组(15例)和RVAP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12个月的心电图、心脏彩超EF值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心窒电极导线过三尖瓣后的X线曝光时间、术中各项参数的测试结果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RVOTSP组QRS波时限、左心窒蕈鼍、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R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血浆脑钠肽水平与术前比较,RVOTS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P组升高(P<0.05).结论 RVOTS起搏较RVA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电的不良影响也小于RVA起搏,且安全可靠,能改善患者远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肺栓塞住院患者的变化趋势及其危险因素的构成比情况。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2月5年期间某院711例肺栓塞住院患者的病例,对其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年期间本院肺栓塞发病率从0.81‰上升至2.48‰,死亡率从17.02%下降至1.74%。构成比居肺栓塞前5位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年龄≥60岁286例(40.2%)、卧床>5 d/长时间静坐236例(33.2%)、慢性静脉功能不全193例(27.1%)、心血管疾病159例(22.3%)、恶性肿瘤134例(18.8%)。结论 医院内肺栓塞发病率逐步上升,而死亡率显著下降。高龄、制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已成为肺栓塞住院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研究组口服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口服氟西汀治疗,观察6w。于治疗前及治疗1w、2w、4w、6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94.29%,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但研究组治疗1w、2w末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其他时点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发生率及副反应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总体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依从性好;但文拉法辛起效可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早期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是否存在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北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资料,根据有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左室长轴缩短率<25%)分为障碍组(21例)和无障碍组(42例).均因道路交通伤(38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7岁,住院号7502。因头昏、乏力3天,加重伴呼吸困难5h,于1995年10月16日急诊入院。入院诊断:周期性麻痹。心电图示低血钾。立即给口服补钾20克,3‰氯化钾静脉滴注1.5克后呼吸困难更重。心电图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继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立即静注利多卡因100mg。1分钟左右恢复窦性心律,但呼吸困难及缺氧症进行性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小剂量胺碘酮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I组,n=53)和胺碘酮 培哚普利组(Ⅱ组,n=55),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计算两组治疗后3、6、9、12、18和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间左心房内径无差别,18个月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3、6、9个月,I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低于Ⅱ组,但无显著性差异,而治疗12个月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0.025),治疗结束时I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1.22%,Ⅱ组为82.35%.结论:胺碘酮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黄祖荣 《河北医学》2011,17(12):1636-164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给予传统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仅加用辛伐他汀.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4 d。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心肌酶指标[肌钙蛋白(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MPA)、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 75%)明显高于对照组(76. 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 Tn I由(8. 37±1. 72)μg/L降至(4. 55±0. 93)μg/L、CK-MB由(80. 51±16. 29) U/L降至(39. 76±7. 72) U/L、LDH由(122. 64±26. 86) U/L降至(73. 52±15. 67) U/L,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PA、CD62P及CD63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13. 04%、27. 5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抑制患者血小板活性,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90-01~1998-10收治经住院确诊资料完整的心包积液41例,现对其病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