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咳嗽峰流速对拔管结果预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咳嗽峰流速(CPEF)测定对患者拔管脱机结果的预测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06年11月-2007年12月的200例拔管脱机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均为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超过24 h者,其意识清楚能合作,且均顺利通过自主呼吸试验30 min.拔管前嘱患者咳嗽,用呼吸机内置肺流量计测定CPEF,取3次最强咳嗽时流速的平均值作为最后测定值.拔管后仔细观察患者的咳嗽情况,按实际咳嗽能力大小将其分为强、中、弱3个等级,如果72 h内患者无需再插管即为拔管脱机成功,同时记录咳嗽能力与拔管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例患者中172例拔管成功,28例拔管失败.拔管成功和失败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自主呼吸试验时生命体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EF是拔管结果的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OR)<1].区分拔管成功与否的CPEF最佳临界值是58.5 L/min,当CPEF≤58.5 L/min时预测拔管失败的特异性为68.0%,敏感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0.16,阴性预测值为0.94.拔管脱机的患者咳嗽能力多为"强",极少数为"中";而失败患者咳嗽能力多为"中"或"弱",能力"强"者仅3例.结论 当患者自主呼吸能力逐渐恢复并达到能够完成自主呼吸试验时,气道条件的参数是决定患者拔管结果的重要预测指标.对意识清楚能合作、能通过自主呼吸试验的患者,CPEF是拔管结果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是影响拔管成功与否的独立危险因子.CPEF>58.5 L/min的患者拔管成功率高,预后较好;反之,≤58.5 L/ min的患者拔管成功率较低.导致失败的原因多为咯痰不利,咳嗽能力强的患者脱机成功率高,脱机失败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在救治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5例患者分别股静脉-颈内静脉经皮置管,采用静脉-静脉模式 ECMO转流进行肺功能辅助,ECMO期间呼吸机使用低频、低压模式通气,肺功能好转后撤除ECMO.结果 5例患者辅助时间为48~330 h.ECMO撤离观察时间4~24 h.ECMO 撤离后呼吸机氧浓度35% ~50%,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96% ~100%.4例患者顺利撤离ECMO过渡到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3例已康复出院,另1例恢复中;1例患者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静脉-静脉模式 ECMO转流可以为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提供有效的氧供,呼吸机使用低频、低压模式通气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改善危重哮喘患者肺机械通气参数、细胞因子水平、血气分析结果的机制.比较应用碳酸氢盐置换液与乳酸盐置换液在以上方面的差别.方法 26例危重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例)、碳酸氢盐CBP组(8例)、乳酸盐CBP组(8例),分别应用单纯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碳酸氢盐置换液CBP、机械通气+乳酸盐置换液CBP治疗24 h,比较3种治疗方法对肺机械通气参数、血清细胞因子、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电解质的影响.结果 碳酸氧盐CBP组、乳酸盐CBP组治疗24h后肺机械通气参数改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pH值及氧分压得到改善;两种置换液对血清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乳酸无明显影响.乳酸盐CBP组pH值明显高于碳酸氢盐CBP组(7.39±0.05比7.30±0.01,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碳酸氢盐CBP组(57.14±5.04比89.00±3.66,P<0.01).结论 联合应用CBP治疗危重哮喘可以更快改善肺机械通气参数和血气分析结果,迅速降低细胞因子水平;乳酸盐置换液可以更好地改善CO2潴留.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和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下不同潮气量(VT)水平对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时容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5只绵羊镇静麻醉后行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下,调整吸气压使V_T分别维持于6、10、15、20 ml/kg,其他呼吸机支持条件不变,将呼吸机模式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分别调节V_T于6、10、15、20 ml/kg各维持20 min,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及心功能.结果 ①在两种模式条件下,心排血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随V_T水平升高而减小,V_T为15 ml/kg[SIMV模式:CI(3.94±1.03)L·min~(-1)·m~(-2),ITBVI(707±105)ml/m~2;BiPAP模式:CI(4.11±1.11)L·min~(-1)·m~(-2),ITBVI(715±122)ml/m~2]和20 ml/kg时[SIMV模式:CI(3.87±1.04)L·min~(-1)·m~(-2),ITBVI(705±116)ml/m~2;BiPAP模式:CI(3.64±0.96)L·min~(-1)·m~(-2),ITBVI(694±114)ml/m~2]与6 ml/kg时[SIMV模式:CI(4.96±1.58)L·min~(-1)·m~(-2),ITBVI(811±169)ml/m~2;BiPAP模式:CI(5.67±1.96)L·min~(-1)·m~(-2),ITBVI(823±182)ml/m~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平均气道压(Pmean)随着V_T水平升高而增加,VT为15 ml/kg[SIMV模式:SVRI(237.6±56.2)kPa·s~(-1)·L~(-1),Pmean(14.0±3.2)cm H_2O(1 cmH_2O=0.098kPa);BiPAP模式:SVRI(230.8±32.9)kPa·s~(-1)·L~(-1),Pmean(13.0±2.2)cm H_2O;和20ml/kg时[SIMV模式:SVRI(253.1±76.7)kPa·s~(-1)·L~(-1),Pmean(18.2±4.8)cm H_2O;BiPAP模式:SVRI(246.7±48.8)kPa·s~(-1)·L~(-1),Pmean(16.8±3.3)cm H_2O]与6 ml/kg时[SIMV模式:SVRI(184.8±47.5)kPa·s~(-1)·L~(-1),Pmean(8.8±1.6)em H_2O;BiPAP模式:SVRI(184.5±51.5)kPa·s~(-1)·L~(-1),Pmean (8.6±0.5)cm H_2O]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VP、心率(HR)、平均血压(MBP)在各VT水平间无显著变化.②在各VT水平及整体情况下,两种呼吸模式间CI、ITBVI、SVRI及Pmean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正常心功能条件下,CI、ITBVI随VT水平的增加而降低,CVP无明显变化;两种呼吸模式对CI、ITBVI影响均呈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测定ITBVI时应保持V_T相对恒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运用校正念珠菌定植指数(CCI)对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CI)高危重症患者进行抗念珠菌抢先治疗的有效性,并获取念珠菌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1日-2009年4月30日天津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Ⅰ(APACHE Ⅰ)评分10分以上住院患者110例,随机分为CCI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CCI进行监测.对照组依据临床医师经验对患者制定治疗方案.CCI组临床出现脓毒症且CCI≥0.4者立即给予抗念珠菌治疗,CCI<0.4者则不予抗念珠菌治疗;如临床症状加重甚至生命体征不稳定,则进行补救性抗念珠菌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方法、APACHE Ⅰ评分及脓毒症发生率、ICU停留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CI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8例和50例发生脓毒症,自发生脓毒症起至临床应用抗念珠菌药物所需时间分别为(0.94±0.67)d,(3.75±3.62)d(P<0.05);CCI≥0.4(57例)与CCI<0.4(53例)两者间ICU内停留时间[分别为(15.34±6.63)d,(7.24±3.75)d]、不能建立肠内营养支持率(分别为64.9%,43.4%)也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而APACHE Ⅰ评分、需要机械通气和血液净化等脏器支持治疗者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析110例患者575株念珠菌多部位定植菌种分布显示,白色念珠菌仍占较大比例(59.3%),热带念珠菌占10.8%,其他依次为光滑念珠菌、罗伦特隐球菌、克柔念珠菌.结论 运用CCI可增加对ICU内ICI实施抢先治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可获得患者ICI菌种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准静态法描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压力-容积曲线(P-V曲线),分析其呼气支的回归点与呼气末死腔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本院14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用准静态法描记P-V曲线,描记时将潮气量表连接于流量传感器,记录呼气支呼气起始时的潮气量(VT1)和呼气结束时的潮气量(VT2),计算其差值(ΔVT=VT1-VT2);同时记录呼气过程中流量传感器显示的潮气量(VT3)和预设潮气量(VT4);并对ΔVT与VT3以及VT4与VT1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ΔVT为(417.40±119.68) ml,VT3为(399.29±121.36) ml;ΔVT与VT3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99,P=0.000),说明呼气支ΔVT与肺内陷闭气体量相关.VT4为(908.21±106.52) ml,VT1为(892.26±106.32) ml;VT4与VT1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99,P=0.000).结论 ARDS患者可能因呼气末部分气体陷闭,导致死腔增加,显示P-V曲线呼气支无法回到基点,且呼气支ΔVT与陷闭气体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8.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甲型H1N1流感的肺保护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用于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肺炎时,如何通过肺休息实施肺保护策略.方法 对5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肺炎患者应用ECMO支持和不同机械通气策略进行治疗.其中2例死亡患者均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及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同时利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模式进行控制性肺膨胀,复张压力设定在40 cm H_2O(1 cm H_2O=0.098 kPa).3例存活患者均应用肺休息策略,即逐渐抬高呼气末正压(PEEP),通过最佳顺应性寻找最佳PEEP,然后通过BiPAP模式将高水平压力(Phigh)设定为20 cm H_2O进行观察.结果 死亡2例,其中1例因肺损伤反复出现自发性气胸伴脓毒症死亡;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例采用肺休息治疗策略,最终康复.结论 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肺炎患者应用ECMO治疗时,通过肺休息实施肺保护策略,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减少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机械通气过程中较少见的并发症,但其发生原因复杂,危害严重。1980年Rasanen等〔1〕就已对相关问题作了临床报告和分析,但至今国内尚未见系统研究。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实施机械通气患者767例(除外因原发AMI而需要机械通气者),其中5例患者并发AMI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两种模式对患者心排血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影响.方法 选择24例因各种原因需行有创机械通气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患者,根据CI分为心功能正常组(9例)和心功能低下组(15例).在BIPAP模式下,调整吸气压使潮气量(VT)分别维持于6、10、15ml/kg,其他参数不变,呼吸机模式改为SIMV后,VT调节同前.以上各种条件维持20 min后测量呼吸力学及中心静脉压(CVP)、CI、ITBVI指标,试验过程中上述参数随机选择进行.结果 在心功能正常组,两种呼吸模式间CI、ITBVI、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气道压(Pmean)、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67、0.124、0.348、0.328、0.110、0.187);而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VRI)在10 ml/kg VT时,BIPAP模式下高于SIMV模式(P=0.030).在心功能低下组,CI、ITBVI在SIMV模式下降明显,仅在10ml/kgVT时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10、15 ml/kg VT时BIPAP模式下Pmean均较SIMV模式低(P值分别为0.003、0.000、0.004);而SVRI、HR、MAP及PEEPi在不同VT水平两种呼吸模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通气模式随VT增加均可使CI、ITBVI降低.在相同VT时,压力控制模式(BIPAP)较容量控制模式(SIMV)Pmean相对低,对CI、ITBVI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应用PiCCO监测容量变化时通气模式可影响CI、ITBVI.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