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观察其副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1例行中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对照组:第一疗程化疗后未使用白介素-11;治疗组:第二疗程化疗结束后血小板小于70×109/L时使用IL-11 2 mg/d,皮下注射,连用10~14 d,或直至血小板大于50×109/L.血小板低于20×109/L时予输血小板支持.结果:血小板从低于70×109/L到恢复超过50×109/L的时间(天数):对照组(20.29±2.10),治疗组(16.90±1.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输注次数:对照组(2.81±0.68),治疗组(1.62±0.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见副作用:注射部位疼痛、乏力、发热、水肿、全身酸痛.结论:白介素-11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是安全有效的,且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2.
氟达拉宾治疗进展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4 6岁。因发现球蛋白升高 7年 ,伴头晕、乏力、肢体肿胀 3年 ,于 1999年 4月入院。患者于 1992年查肝功能时发现球蛋白 3 9g L ,无症状 ,随访中球蛋白渐升高。 1994年 11月球蛋白 5 3g L ,IgM 4 0g L ,κ轻链 ( ) ,骨髓象示淋巴样浆细胞 0 .15 ,血常规三系正常 ,肝、脾、淋巴结无肿大 ,X射线检查无溶骨性病灶。诊断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经瘤可宁 6mg d治疗 2个月 ,IgM无明显下降 ,白细胞降至 1.9×10 9 L后停药。此后 ,曾服青霉胺 0 .12 5g ,每日 3次 ,效差。1996年起 ,常有头晕、乏力、双下肢肿胀、沉重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胸腺肽α1对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dultANLL)诱导化疗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诱导化疗前后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采用ELISA方法检测IFN-γ的水平,随机分为治疗组(应用胸腺肽α1+诱导化疗组)和对照组(诱导化疗组),每组各27例,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诱导化疗前治疗组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CD3-CD16CD45与对照组接近(P〉0.05),但CD3+、CD8+、NK数值诱导化疗2疗程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诱导化疗1疗程及诱导化疗2疗程后CD4+/CD8+、CD4+及短期CR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NLL患者IFN-γ水平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胸腺肽α1可以提高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免疫功能,利于患者康复及进一步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PAD)的临床疗效及存在问题。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自愿接受APBSCT的24例(32条患肢)PAD患者,所有患者每日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动员,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悬液,总量96~120 ml,MNC总数(84.06±21.39)×108,CD+34细胞(25.02±15.76)×107,MNC悬液按2 cm×2 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肌肉内注射。移植后3个月评估疗效。结果 APBSCT后3个月,87.5 %患肢冷感缓解;81.2 %患肢疼痛缓解;64.6 %溃疡面缩小、愈合;65.6 %患肢的踝肱比值(ABI)增加;14例(19条患肢)行血管造影评估,78.9 %患肢有不同程度的侧支血管形成,1例行截肢术。结论 APBSCT治疗PAD安全有效,该方法处于临床治疗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氟达拉滨对难治、复发的淋巴细胞系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方法 氟达拉滨 2 5 mg/M2 /d×5天 ,静滴 ,每 2 8天一疗程 ,连用 4~ 6个疗程。恶性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加长春新碱 2 mg/周、地塞米松 1 0 m g/日× 1 4天。结果 治疗后 5例病人 1例完全缓解 ,3例部分缓解 ,1例死亡。结论 初步的治疗及观察提示氟达拉滨对淋巴细胞系恶性肿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使用非那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非那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否必要。方法选取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期间需要治疗性输注红细胞的患者337例次,分成两组,一组输血前预防性使用非那根(预防组),另一组输血前不预防使用非那根(对照组)。观察两组之间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预防组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2.89%,对照组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4.2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输血前预防性使用非那根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采用血小板单采清除术 ,甲环亚硝脲、α-干扰素联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T)的疗效。方法  8例 ET患者确诊后行血小板单采清除术 ,同时给予甲环亚硝脲 5 0 m g Qd× 10~ 14天 ,α-干扰素 30 0万单位 im Qod× 3个月。结果  8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后 2 0~ 38天达到临床缓解。随访治疗观察 3~ 36个月 ,8例病人BPC均控制在 <6 0 0× 10 9/ L。结论 本联合疗法治疗 ET疗效好 ,起效快 ,毒副作用小 ,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治疗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1991年6月至2002年12月用小剂量高三尖杉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6例28例次进行分析。结果 近期效果示完全缓解率85.7%,有效率100%;长期观察2年以上10例,每例均有复发表现,复发后再使用该药治疗仍能使病情缓解;副作用小。结论 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安全有效,可作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6岁,2007年6月19日因发现右腋窝肿块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肝脾无肿大,骨髓活检正常。颈部淋巴结病理:淋巴浆细胞淋巴瘤,CD20、Bcl-2、CD79均阳性,Bcl-6、CD3、CD5、CD56均阴性,CD38部分阳性。骨髓细胞学未见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异质性的浆细胞肿瘤,预后不良。本研究旨在探讨MM患者的预后因素和临床适用的分期。方法收集1998年12月至2010年5月67例确诊MM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并将患者分别按照Bataille分期、Durie-Salmon(DS)分期和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法进行分期,进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评价MM预后因素,比较三种分期法的生存情况。结果 67例患者男41例,女26例,中位年龄62岁,中位生存期33个月,2年生存率74.1%,5年生存率25.6%。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骨髓浆细胞总数、白蛋白、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乳酸脱氢酶、血钙、尿酸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β2-MG、白蛋白、肌酐和年龄为独立预后因素。DS分期中三期间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ISS分期和Bataille分期中,Ⅱ期和Ⅲ期的生存期存在统计学差异,而Ⅰ期和Ⅱ期的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M患者高β2-MG、低白蛋白、高肌酐、高龄者预后较差。DS分期对我国患者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