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恢复的常见问题,改善平衡功能是训练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之一且贯穿整个治疗。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新兴的并且迅速发展的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和传感技术生成一个具有多种感官刺激的虚拟境界,患者通过各种感官的反馈来与计算机进行交互,达到康复评估与训练的目的。You等[1]利用虚拟游戏系统来训练患者的步行能力,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下肢软瘫模型研究生物谐振对步行效率的影响。方法:下肢软瘫并导致步行障碍的男性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12名(17±1岁,身高1.68±4.6m,体重52.5±5.4kg)与同龄健康青年12名匹配对照。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获取步态参数,采用便携式气体分析系统测定氧价,作为能量效率的指标。评测状态为自然步行、80%自然步频以及120%自然步频,即100%、80%、120%自然步频。结果:儿麻患者在100%、80%、120%自然步频的条件下步速分别为(65.45±8.71、53.04±5.92、74.47±9.49)m/s,步速和步频密切相关(r=0.96,P<0.01);耗氧量分别为(15.17±3.56、20.76±4.31、21.48±6.16)ml/min/kg,慢速与快速步频的耗氧量均显著高于自然步频(P<0.01);氧价分别为(0.231±0.043、0.294±0.061、0.288±0.072)ml/m/kg,和同龄正常人比较自然、慢速与快速步频下的氧价均明显增加(P<0.01)。慢速与快速步频的氧价亦显著高于自然步频(P<0.05)。结论:儿麻患者自然步频的能量效率最高,步频加速或者减慢均降低此效率,提示肌肉固有谐振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下肢痉挛偏瘫患者的步行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下肢痉挛偏瘫患者步行效率,明确是否存在理想运动频率下能量应用效率最高的运动状态.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病区2005/2006住院的脑损伤后偏瘫男性患者10例,其中脑损伤4例、脑卒中后6例,均有典型偏瘫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均具备步行200 m的能力.患者平均年龄(43.6±13.7)岁,平均身高(1.69±0.04)m,平均体质量(70.5±9.5)kg.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获得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参数步态参数,分别测定自由行走时、80%自然正常步频以及120%自然正常步频下的步行效率和步态指标,然后采用K4b2便携式气体分析系统来测定氧价以评定受试者步行效率.结果:作为肌肉痉挛模型的偏瘫患者自然步频、慢速与快速步频分别为(66.9±15.7),(71.9±12.8)和(106.1±19.0)步/mim步速分别为(33.7±9.5),(25.4±4.9)和(37.5±10.9)m/min,慢速与快速步频组分别与自然步频组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耗氧量分别为(9.3±1.1),(9.2±1.1)和(9.7±1.0)mL/(min·kg);氧价分别为(0.283±0.087),(0.350±0.081)和(0.301±0.082)mL/(min·kg).快慢步频组与自然步频组的耗氧量与氧价两两比较均未出现显著增加(P0.05).结论:早中期偏瘫患者自然步态下耗氧量与氧价与慢速、快速步频的比较未出现显著性改变,提示仅仅短期的康复训练步行效率不能达到最理想的生物谐振状态.  相似文献   
4.
背屈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穿戴不同角度踝足矫形器(AFO)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探讨不同角度AFO对偏瘫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对9例偏瘫患者背屈5°、0°位AFO与裸足进行步态对比分析,获取步态参数。结果:背屈5°AFO(DAFO)与裸足相比,能显著增加患者步长(P0.01)、步速(P0.01)、步幅(P0.05)和步频(P0.05),减少步长时间(P0.01)和步幅时间(P0.05)。0°位AFO(功能位,FAFO)与裸足相比能显著增加步幅(P0.05)。背屈5°与0°AFO相比能显著提高患者步速(P0.05),减少步长时间(P0.05)和步幅时间(P0.05)。两种角度AFO对偏瘫患者步态双侧对称性的改善均不显著。结论:背屈5°AFO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步速、步长、步幅和步频。  相似文献   
5.
肉毒毒素A对肌肉痉挛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价值及其剂量影响。方法:选择48例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采用肉毒毒素A电刺激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肌痉挛,其中把小腿三头肌、肱二头肌、屈指肌随机分成高低两个剂量组,观察剂量不同对疗效的影响,同时对所有患者制订注射后的目标,观察其达标情况。结果:肉毒毒素A注射后肌肉张力明显降低(P〈0.05),但在小腿三头肌、肱二头肌及屈指肌群中均未发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各配对大小剂量组肌张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功能显著改善,康复目标总达标率为70.4%,肉毒毒素对上肢的粗大运动及下肢的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而对手的精细活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欠佳。结论:肉毒毒素A对缓解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肢体肌肉痉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疗效显著,肉毒毒素作用的量效关系尚有待确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下肢痉挛偏瘫患者步行效率,明确是否存在理想运动频率下能量应用效率最高的运动状态。 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病区2005/2006住院的脑损伤后偏瘫男性患者10例,其中脑损伤4例、脑卒中后6例,均有典型偏瘫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均具备步行200 m的能力。患者平均年龄(43.6±13.7)岁,平均身高(1.69±0.04) m,平均体质量(70.5±9.5) kg。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获得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参数步态参数,分别测定自由行走时、80%自然正常步频以及120%自然正常步频下的步行效率和步态指标,然后采用K4b2便携式气体分析系统来测定氧价以评定受试者步行效率。 结果:作为肌肉痉挛模型的偏瘫患者自然步频、慢速与快速步频分别为(88.9±15.7),(71.9±12.8)和(106.1±19.0)步/min;步速分别为(33.7±9.5),(25.4±4.9)和(37.5±10.9) m/min,慢速与快速步频组分别与自然步频组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3组耗氧量分别为(9.3±1.1),(9.2±1.1)和(9.7±1.0) mL/(min•kg);氧价分别为(0.283±0.087),(0.350±0.081)和(0.301±0.082) mL/(min•kg)。快慢步频组与自然步频组的耗氧量与氧价两两比较均未出现显著增加(P>0.05)。 结论:早中期偏瘫患者自然步态下耗氧量与氧价与慢速、快速步频的比较未出现显著性改变,提示仅仅短期的康复训练步行效率不能达到最理想的生物谐振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脊髓损伤(SCI)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变化,探讨SSR对SCI后自主神经功能评定的价值。方法:选择10例完全性SCI患者(T5及以上3例,T8~T117例;平均病程6.2个月)作为观察CS组;10例不完全性SCI患者(T6及以上5例,T7~L35例;平均病程11.1个月)作为观察IS组;正常健康受试者20例作为对照H组,分别给予仰卧位下左眶上神经、左正中神经、左胫神经电刺激诱发SSR,同时表面电极置于双掌心和双足心记录SSR波引出率。结果:H组20例受试者3处刺激4个部位记录SSR均可引出。CS组3处神经刺激4个部位(左、右掌心,左、右足心)记录SSR引出例数分别为:左眶上神经7、7、3、3,左正中神经7、7、2、2,左胫神经2、2、1、1,3处刺激4个部位记录SSR引出率均较H组降低(P0.05)。IS组3处神经刺激4个部位记录SSR引出例数分别为:左眶上神经9、9、8、7,左正中神经9、9、6、6,左胫神经7、7、5、5,左正中神经刺激双足心记录SSR引出率较H组降低(P0.05),左胫神经刺激时四肢记录SSR引出率均较H组降低(P0.05)。结论:SCI患者SSR引出率降低,SSR可作为SC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评估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正常人体步行谐振的内在规律,寻求理想步态频率下能量应用效率最高的运动状态。 方法选择正常青少年男性在校中学生10名,身体健康,无任何步行障碍以及各个系统疾病,年龄(16.2±2.0)岁,身高(1.7±0.1)m,体重(56.1±7.0)kg。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获取步态参数,采用遥测气体分析系统测定氧价,作为能量效率的指标。评测状态为自然步行、80%自然步频(慢速)以及120%自然步频(快速)。 结果正常男性青少年中学生自然、慢速、快速行走状态下的步频分别为(101.3±8.5)、(80.4±8.5)、(121.1±10.0)步/min,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步速分别为(74.9±9.4)、(57.4±7.8)和(86.8±9.3)m/min,慢速与快速步速分别与自然步速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耗氧量分别为(12.7±4.1)、(17.5±3.8)和(18.1±3.5)ml?min-1?kg-1,慢速与快速步频分别同自然步频比较,耗氧量均出现增加趋势(P<0.01);氧价分别为(0.140±0.011)、(0.193±0.049)和(0.192±0.035)ml?m-1?kg-1,慢速与快速步频氧价分别同自然步频氧价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 结论自然步频的能量效率最高,步频加速或者减慢均使效率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肌肉固有谐振规律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背景15年前国内在江苏省与山东省交界地区大规模爆发脊髓灰质炎流行,15年后存活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功能概况如何?目的明确残存患儿的功能状态,提出适合的康复医学建议.设计以患者为对象的横断面的调查.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1989年发病的邳州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共545例,以当地希望之家为中心随机化选取能够接受调查与评估的患儿333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采用集中方式在一周内完成评估.方法邳州市进入康复项目的333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集中至希望之家,由2位康复医师和1位治疗师为一个评估小组,共5组同时进行肢体功能与肌力、生活自理能力、手术矫治和辅助具配置的评定.肌力评定、肢体功能情况采用积分评定.关节活动检查用关节角度计方式.肢体长度测量采用皮尺测定髂前上棘至内踝和脐至内踝的距离,分别测定解剖长度和功能长度.肢体畸形分析主要采用目测和体检的方式.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包括足的形态、骨盆位置、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外形、肢体围度等.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33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进入结果分析,年龄主要集中在15~17岁,占总例数的97%.独立行走135例(40.5%),使用双拐148例(44.4%).双下肢功能长度差距最小值0.5 cm,最大值13.0 cm.双下肢累及(112例,33.6%)少于单下肢累及(211例,65.8%),四肢累及3例,上肢累及仅2例.另外已有46例患者已经行脊柱侧弯矫正术.使用矫形器的患者共计254例,其中双长腿矫形器110例,单腿131例.其中单左腿62例,单右腿79例.踝足矫形器3例.结论除了肌力的因素外,导致步行能力障碍的重要原因是肢体畸形,多数肢体畸形可以通过手术、矫形器和康复训练得到显著改善,所有接受调查患儿存在进一步康复治疗的必要.建议成立多学科合作的团队,建立集体讨论制度,使这批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的康复功能达到最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