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脂、炎性标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54例缺血任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组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病例组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斑块组,病例组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无斑块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各种血脂指标、三种炎性标志物( hs-CRP、IL-6、Fbg)、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 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中有斑块亚组与无斑块亚组比较,TC、LDL、Lp(a)、三种炎性标志物、HCY、IMT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有斑块亚组与对照组中有斑块亚组比较,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无斑块亚组与对照组中无斑块亚组比较,各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HDL、TG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TC 、LDL、Lp(a)、三种炎性标志物(hs-CRP、IL-6、Fbg)、HCY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 斑块组(CI 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 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 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顾晓苏  顾永健  姜正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23-125,i0005
目的:对体外小鼠胎鼠皮质神经元采用自由基作用和无血清培养条件建立衰老模型,观察刺五加皂甙对衰老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05/11在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生化教研室完成。选择孕15~17d的小鼠胎鼠,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大脑皮质,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自由基作用建立神经元衰老模型:①模型组:H2O2和FeS04加入到被培养7d的神经细胞内。②刺五加皂甙组:在H2O2和FeSO4处理前后24h加入12.5,25,50mg/L的刺五加皂甙。③正常对照组:不加FeSO4和H2O2及刺五加皂甙。无血清培养建立神经元衰老模型:①模型组:加入无血清的L15培养基。②刺五加皂甙组:从无血清培养前24h和无血清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12.5,25,50mg/L的刺五加皂甙。③正常对照组:在无血清处理前测各项指标。观察刺五加皂甙对两种衰老条件下的神经元存活率,乳酸脱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神经细胞形态。结果:自由基作用条件下:①神经细胞的存活率:12.5, 25, 50mg/L刺五加皂甙组高于模型组。②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12.5, 25, 50mg/L刺五加皂甙组均低于模型组[(0.542&;#177;0.020),(0.505&;#177;0.022),(0.502&;#177;0.076),(0.613&;#177;0.063) μkat;(10.20&;#177;0.51),(9.17&;#177;0.9),(8.95&;#177;1.72),(11.46&;#177;1.23) μmol/g,P〈0.05~0.01]。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12.5,25,50mg/L刺五加皂甙组明显高于模型组[(32.91&;#177;1.71),(32.91&;#177;1.71),(36.10&;#177;5.37),(30.37&;#177;1.83)NU/mg,(P〈0.05-0.01)]。无血清培养条件下:①神经细胞的存活率:12.5,25,50mg/L刺五加皂甙组高于模型组。②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12.5,25,50mg/L刺五加皂甙组均低于模型组[(0.333&;#177;0.018)。(0.302&;#177;0.027),(0.309&;#177;0.064),(0.385&;#177;0.044) μkat;(7.07&;#177;0.18)。(6.33&;#177;0.48).(6.64&;#177;1.58),(8.38&;#177;1.02) μmol/g,P〈0.05-0.01]。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12.5,25,50mg/L刺五加皂甙组明显高于模型组[(33.98&;#177;1.52),(37.85&;#177;9.71),(38.40&;#177;6.29),(31.23&;#177;2.07)NU/mg,P〈0.05-0.01]。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加用刺五加皂甙保护的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减轻。部分细胞形态基本趋于正常。结论:刺五加皂甙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加自由基清除力;增强细胞膜稳定性,提高皮质神经元的存活率来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改善其功能,从而延缓了神经细胞的衰老。形态学变化也表明刺五加皂甙能明显减轻衰老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减缓其衰老。  相似文献   
4.
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gs)是含唾液酸的一类膜糖脂的总称,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各类组织中广泛存在;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以灰质浓度最高,主要为GM1、GD1a、GD1b、GT1b和GQ1b,其次是GM2和GD3;白质以GM1和GM4为主。Ggs在神经元胞体中含量略低于平均水平,突触小体中略高,GT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低分子肝素合用倍他乐克与常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UAP病人 4 0例分为 2组。低分子肝素合用倍他乐克的治疗组 19例 ,常规对照组 2 1例均给予硝酸甘油 10mg 5 %GS 5 0 0ml静滴 ,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和消心痛或硫氮 艹卓 酮。治疗组予以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和倍他乐克 ,疗程 10天。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临床症状有效率分别为 76.2 %( 16/ 2 1)与 89.5 %( 17/ 19) ,P <0 .0 5 ;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 71.4 %( 15 / 2 1)和 84 .2 %( 16/ 19) ,P <0 .0 5。两组药物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结论 低分子肝素合用倍他乐克治疗UAP疗效更好 ,且应用方便 ,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脑梗死患者 45例分为 2组。治疗组 2 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降纤酶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5 9.0 9%和 86 36% ,对照组分别为 30 .44 %和 69.5 7%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治疗组内发病至用药时间 <2 4h的病例的总显效率为 75 % ,与 >2 4h病例的总显效率 40 %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5 )。治疗组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粘度明显下降 ,差异显著(P <0 .0 5 )。结论 :降纤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溶栓治疗越早越好。但应注意有出血倾向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7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CVST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4岁,≤45岁的中青年患者12例(70.6%)。常见的临床症状:头痛15例(88.2%),癫痫发作5例(29.4%);体征:颈抵抗(+)8例(47.1%),视盘水肿4例(23.5%)。16例患者行腰穿CSF检查示压力增高15例,CSF细胞数和蛋白含量轻度增高分别为3例、4例。头颅CT检查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3例(17.6%),间接征象10例(58.8%)。MRI检查显示CVST的表现15例(88.2%);MR静脉造影(MRV)检查有16例患者(94.1%)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流缺失或降低。经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合并肠溶阿司匹林、巴曲酶,以及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后,基本痊愈+显著进步11例(64.7%),无变化4例(23.5%),死亡2例(11.8%)。结论 CVST大多为中青年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颅CT对CVST的诊断价值较低;而MRI和MRV诊断CVST的准确性高,能显示颅内静脉窦闭塞的表现。本病抗凝治疗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发生于儿童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多样复杂,现将我院1994年9月-2003年8月收治的7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63例,女9例,发病年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普拉克索在早期帕金森疾病中的治疗作用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价。方法:将早期帕金森病60例患者,按服不同的药物分为美多巴治疗组(30例)和普拉克索治疗组(30例),在0年、0.5年、1、2年内比较2组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2组采用统一评定相关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在0.5年、1年、2年观察窗内,美多巴组的UPDRSII评分、UPDRSⅢ评分、H-Y分期和普拉克索组的UPDRSⅢ评分,较基线相比均获得明显改善(P<0.05),普拉克索组从1年开始,UPDRSII评分和H-Y分期较基线相比获得明显改善(P<0.05)。在第1年和第2年时,美多巴组的H-Y分期和UPDRSⅢ评分明显低于普拉克索组(P<0.05)。在观察终点时,美多巴组症状波动发生率较普拉克索组明显增加,非运动症状发生率美多巴组明显高于普拉克索组(P<0.05)。在0.5年、1年、2年观察窗内普拉克索组的UPDRSI评分、HAMD-24、HAMA-14、PDSS、FSS、SCOPA-AUT均明显改善(P<0.05),而美多巴组无改善。观察终点普拉克索组嗜睡、视幻觉、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均高于美多巴组(P<0.05)。结论:在早期帕金森疾病中普拉克索和美多巴都能改善运动症状。虽然普拉克索对运动症状的改善不如美多巴,但可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且对部分非运动症状的发生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及相关的炎性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的关系。方法: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的颈动脉行3.0TMRI检查,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将其分为IS不稳定斑块组、IS稳定斑块组和IS无斑块组;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血管超声检查排除颈动脉斑块);同时检测两组血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8.42%(26/38),其中颈动脉有不稳定斑块的患者20例;IS不稳定斑块组IL-6和TNF-α水平较IS稳定斑块组、IS无斑块组及对照组人群高(P<0.01);而后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不稳定斑块组WB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结论:炎症反应参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形成,WBC、IL-6和TNF-α在颈动脉斑块破裂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