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于胎龄儿临床分型及其与先天HCM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先天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88例小儿胎龄儿(SGA)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PCR法分别检测血HCMV特异性IgM抗体及尿HCMV-DNA,并对SGA及其不同临床分型与先天HCMV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88例SGA中按体质量指数分匀称型占89.77%(79/88),按身长/头围比值分匀称型占85.23%(75/88),两种分型方法结果的符合率为78.4%;而按SGA定义分型,其匀称型为57.95%(51/88)。(2)SGA的先天HCMV感染率与正常足月儿和早产适于胎龄儿相比,差异有显性统计学意义(P<0.001)。(3)按体质量指数和按身长/头围比值分型,其匀称型与非匀称型SGA的先天HCMV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但按SGA定义分型,其匀称型与非匀称型SGA的先天HCM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本结果提示:(1)该研究SGA的匀称型比率偏高。(2)先天性HCMV感染与SGA的发病密切相关。(3)SGA匀称型比率偏高的原因,可能与我国孕妇孕早期感染发病率高有关。(4)与按SGA定义分型相比,我国目前的体质量指数及身长/头围比值分型方法对匀称型诊断的正确率过低,提示后的分型标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小于胎龄儿临床分型及其与围生期因素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小于胎龄儿(SGA)的临床分型情况以及母妊高征、羊水过少、宫内发育迟缓(IUGR)的初诊孕周等围生因素对SGA临床分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417例SGA根据<中华儿科杂志>SGA的分型标准及定义进行分型,并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临床分型结果及其与母妊高征、羊水过少、IUGR初诊孕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417例SGA中按重量指数或按身长/头围比值分为匀称型376例(90.16%),非匀称型41例(9.83%).两种分型方法结果的符合率为80.8%.②根据SGA定义分型则匀称型SGA187例(44.84%),非匀称型230例(55.15%),与重量指数和身长/头围比值分型的符合率分别为49.8%和50.8%.③母妊高征、羊水过少及IUGR初诊孕周与三种SGA临床分型结果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我国的重量指数及身长/头围比值两种分型方法与按SGA定义分型的符合率较低,母妊高征、羊水过少及IUGR初诊孕周对SGA的临床分型无影响,有必要重新探讨的SGA定义分型及重新认识SGA的发病机制及母围生因素对SGA分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白血病患儿临床表现与性别、年龄、病程及类型的关系,对40l例年龄在14岁以下的初诊白血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与上述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年龄:3—6岁及6岁以上组发生关节痛的比例是3岁以下组的3.6倍(P<0.05)与5.9倍(P<0.01);3—6岁组发生突眼比例最高,是6岁以上组的4.6倍(P<0.05);②患病时间:出现关节痛及贫血的比例随患病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P<0.05);③白血病类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出现关节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的比例均明显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P<0.05),而出现突眼与出血的比例则显著高于ALL(P<0.05)。提示白血病患儿关节痛及突眼等临床表现与年龄明显相关;出现关节痛及贫血的比例随病程延长而显著增加;关节痛、肝、脾及淋巴结大多见于ALL,突眼与出血则以ANLL患儿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膳食酸负荷与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队列人群,选择资料完整的3319名40~75岁的居民,其于2011~2013年完成了食物频数问卷、一般情况调查和骨密度的测定(全身、腰椎、髋骨、转子间和股骨颈).利用膳食资料计算了膳食酸负荷--潜在肾酸负荷(PRAL)和内源性酸净生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Docosahexenoic acid DHA)对人单核细胞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的分泌和诱导型NO合酶(iNOS 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EPA、DHA对核转录因子(NFκB)与DNA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的含量,RT-PCR技术分析iNOS mRNA表达水平,凝胶电泳迁移实验检测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EPA、DHA在10~20μg/ml浓度范围内能够降低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NO的分泌和iNOS mRNA的表达并降低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论EPA,DHA能够抑制单核细胞炎症因子NO的产生,减少iNOS mRNA的表达,并通过抑制信号转导途径中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这一通路来抑制炎症因子分泌,产生抑制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启动子区A163G、T245G和T950C位点多态性对青春前期汉族女童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广州地区214名青春前期女童护骨素基因三个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腰椎(L1-4)、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同时测定三种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OPG基因启动子区A163G、T245G和T950C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分布频率分别为:A163G:AA-74.8%,AG-21.5%,GG-3.7%;T245G:TT-77.1%,TG-21.5%,GG-1.4%;T950C:TT-41.1%,TC-50.5%,CC-8.4%。T950C位点CC基因型女童的全身骨量、骨密度及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均显著高于TT、TC基因型女童(P<0.05),而TT和TC基因型女童未见显著差异(P>0.05)。A163G和T245G位点多态性与女童BMC和BMD的相关性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骨素基因T950C位点含有T等位基因的青春前期女童,其全身骨密度及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均较低,该等位基因可能为我国青春期女童低骨量者筛选的遗传学标志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大豆异黄酮对绝经早期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改善效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I)改善由于雌激素缺失导致的围绝经期症状的生理效应有效剂量,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90例45~60岁的绝经早期妇女,随机单盲分为SI84、126mg/(kgbw·d)两个剂量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每组30人接受追踪观察24w,每4w要求对象记录1w的潮热、出汗次数,做1次围绝经期症状评分(Kuppermanuscore),并在试验前、12w和24w时测定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浓度。结果在试验期间低、高剂量两组的潮热次数(%)分别为57.8±37.4和56.7±26.7和症状评分的下降率(%)分别为44.3±19.1和48.5±27.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安慰剂组的潮热次数和症状评分下降率仅为(34.6±46.2)%和(27.8±15.5)%,显著低于前两组。血清E2、FSH和LH在试验各期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豆异黄酮84mg/d可以改善各种围绝经期症状,尤其是潮热、出汗症状,此效应与激素的调节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膳食脂肪摄入与血脂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筛查739名志愿者后,纳入297例血清总胆固醇(TC)5.13 mmol/L的广州市民,随访6个月,采用连续3 d的24 h膳食回顾法及食用油种类及用量记录表调查研究对象膳食摄入情况,并测定研究对象在研究起始和结束时的血脂水平,分析不同膳食脂肪供能比及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变化的关系.结果 纳入研究对象297例,其中281例(男88例,女193例)完成6个月的研究,研究起始时对象的TC为(6.09±0.68)mmot/L.将研究对象按照总脂供能比,分为<25%(90例),25%~30%(97例),30%(94例)3组,总脂供能比≤30%的Ⅰ组及Ⅱ组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率大于总脂供能比30%的Ⅲ组.将研究对象按照饱和脂肪酸(SFA)供能比分为<7%(81例),7%~10%(129例),10%(71例)3组,SFA供能比≤10%的Ⅰ组和Ⅱ组TC、LDL-C降低率大于SFA供能比10%的Ⅲ组.将研究对象按照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供能比分为<10%(93例),10%~13%(106例),13%(82例)3组,MUFA供能比为10%~13%的Ⅱ组,代和LDL-C降低率大于另外两组.将研究对象按照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供能比分为<7%(88例),7%~9%(94例),9%(99例)3组,未发现3组间血脂降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血脂异常患者,总脂供能比≤30%,SFA供能比≤10%,MUFA供能比在10%~13%的范围有利于改善其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9.
川乌饮片急毒及药效学的实验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川乌不同炮制品进行急毒、药效学实验比较,结果表明:生川乌毒性最大,炮制后毒性降低。改进Ⅰ镇痛作用明显,抗炎作用最强。改进Ⅱ、药典法药效极弱。  相似文献   
10.
汪敏  张园  李昕睿  吕小飞  陈裕明  凌文华 《营养学报》2012,34(5):436-440,444
目的应用膳食质量指数(DQI)评价膳食因素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冠心病病例342例,健康对照571例)设计,利用食物频率问卷获得膳食数据,依据国际通用的膳食评价方法 DQI计算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膳食质量指数评分;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QI评分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病例组DQI评分高于对照组,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校正了非膳食因素的影响,DQI最高三分位数组(膳食质量较差)与最低三分位数组(膳食质量较好)比较,OR值为1.690(95%CI:1.139-2.507)。进一步对首次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OR值为1.803(95%CI:1.083-3.001)。结论冠心病人的膳食质量较健康对照差,膳食质量越差,冠心病人的发病风险越高,人们需要重视整体膳食质量,降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