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皮肝胆道镜(PTCS)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9月以来的27例经皮肝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资料,左肝内胆管结石17例,右肝内胆管结石10例。 结果:27例患者行PTCS过程顺利,术后无残余结石,无并发症。 结论:PTCS术对于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用强电脉冲结合抗癌药物环磷酰胺作用于昆明小鼠S-180肉瘤。实验结果表明,电场 药物组的治疗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差异。同时观察到电场的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的微血管形成,这样就减少了对癌细胞的营养供应、降低其新陈代谢,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o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胆道造影与术前ERCP对诊治可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3月至2006年11月于LC术中行胆道造影43例患者与术前行ERCP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胆道造影组发现胆总管结石16例,阳性率占37.21%,造影不成功2例,占4.65%,无明显造影并发症,术前ERCP组发现胆总管结石19例,阳性率占30.16%,不成功13例,占20.63%,致术后胆道感染12例,急性胰腺炎9例,占33.33%。结论:术中胆道造影不仅简便,而且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治疗费用低,明显优于术前ERCP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总结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多在冬春季,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治愈率高;医院获得性肺炎基础疾病较多较重,临床表现不典型,以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主要诱发因素,病死率高,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尽量控制患者住院及卧床时间,按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联合、足量、疗程宜长。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对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并发症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目前国内对腹腔镜手术后发生DVT的献报道并不多。作自2005年4至8月对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急性胆管炎患者术中胆汁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和细菌谱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该院急性胆管炎患者241例,根据日本东京指南标准将患者分为不同等级,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常规取胆汁送细菌培养,记录胆汁培养结果,数据经SPSS 16.0软件分析统计分析.结果 该组细菌培养阳性率75.1%,共培养出细菌244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39株,阴性菌99株,酵母菌6株.前五位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铅黄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轻度与重度胆管炎的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与中度(P=0.141)、中度与重度(P=0.647)急性胆管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氏阴性菌在中、重度胆管炎患者分布较革兰氏阳性菌普遍(P<0.05).在中、重度急性胆管炎中,多重细菌感染比例较高(P<0.05).结论 胆道感染细菌仍以大肠杆菌及肠球菌为主,重型急性胆管炎较轻型急性胆管炎细菌培养阳性率高.革兰氏阴性菌在中、重度患者中的分布较阳性菌广,重型急性胆管炎中多重细菌感染较普遍.  相似文献   
7.
小肠血管畸形是小肠出血重要原因之一,既往因小肠出血部位难以确定,治疗上十分棘手。我院使用腹腔镜术中联合双气囊小肠镜治疗小肠血管畸形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氟尿嘧啶植入剂对预防肝癌破裂术后肿瘤腹腔种植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在肝癌破裂出血手术切除后,将氟尿嘧啶植入剂分别播撒于肝切除部位或断面、局部淋巴引流区域、网膜组织.术后随访复查CT以排除腹腔转移.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切除病灶,无手术死亡,7例行肝癌切除术,4例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左肝外叶切除3例,第Ⅳ段切除1例),1例第八段肝癌侵犯膈肌,同时行肝肿瘤切除并部分膈肌切除术.平均随访14.3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脾脏周围转移,其他11例患者均未发现有腹腔转移病灶,2例肝内复发.1例患者术后13个月死于肝外其他器官转移.结论 同国内同类研究相比较,氟尿嘧啶植入剂能显著减少肝癌破裂术后肿瘤腹腔种植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4年1月~2010年1月施行的LC+LCBDE病例117例和ERCP+LC病例17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疗效、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但在住院费用上,ERCP+LC组较LCBDE组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有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在符合ERCP适应证的前提下,ERCP+LC是同样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道镜下体内冲击波碎石治疗术后肝胆管残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总结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间采用胆道镜下体内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石患者48例(观察组)资料,同时收集2002年8月至2005年3间月连续就诊的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残石患者50例(对照组)资料,比较分析两组结石取净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取净结石47例,1例肝内Ⅲ级胆管残石无法窥见取出,取净率97.9%;对照组取石成功38例,取净率76%,两组取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有6例碎石后胆管黏膜有轻度渗血,对照组有5例,均经生理盐水冲洗后自行停止。观察组术后发生轻微急性胆管炎5例(占10.4%),对照组6例(占12%);取石后肝功能异常者,观察组6例,对照组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随访6~18个月,无冲击波碎石相关的胆管狭窄发现。结论胆道镜下体内冲击波胆道碎石是治疗术后肝胆管残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