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膝关节lysholms评分等级的正确使用。方法对150例半月板及交叉韧带损伤和术后患者对自己膝关节满意情况分为4个等级,与使用lysholms评分评出4个等级以及调整的lysholms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ysholms等级评分和患者主观满意度Spearman相关系数ys1=0.86(P〈0.05)。调整的lysholms等级和患者主观满意度等级相关系数ys2=0.90(P〈0.05)。将某一个项目出现最差得分的13例剔除,余下137例所得lysholms等级和患者主观满意度等级相对关系ys3=0.93(P〈0.05)。结论当某一症状严重时,应调整lysholms评分等级,以合理保证lysholms评分和患者主观满意度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细胞移植疗法是现代医学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采用干细胞治疗技术修复退变的椎间盘.是治疗早中期椎间盘退变的理想方法。为了解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存活、迁徙、分布和转归等情况,需要依赖合适的示踪技术将细胞加以标记.以进行识别和监测。  相似文献   
3.
季伟  李海峰  林建宁  王鹏建  阮狄克 《北京医学》2010,32(10):847-847,858
疲劳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是骨骼经受反复的微小损伤后积累作用的结果,好发于下肢。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收集我科2005-2008年收治的10例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并描述一种在无内固定辅助条件下建立犬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模型的手术技术。[方法]选取1岁龄健康杂种犬25只,处死其中的5只,在无菌条件下取L1~6椎间盘共25个液氮保存,剩余20只犬用于建立L5、6椎间盘移植模型的研究。术中,术后1、4、6、8、12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移植椎间盘的位置、高度变化以及相邻椎体的愈合情况。[结果]椎间盘移植术前选取合适大小的供体椎间盘,术中注意保留前、后纵韧带及对侧纤维环,可以实现在无内固定条件下成功建立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模型。本研究椎间盘移植成功17例,其余2例出现椎间盘脱出,1例出现椎间盘感染。术后3个月影像学检查示移植椎间盘的上下终板与相邻椎体形成骨性愈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随访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采用恰当的手术技术,有助于在无内固定辅助下成功实施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手术。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建立犬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模型的可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以及再生和修复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而作为重要研究载体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承担着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临床问题再到实验论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经过近80年来的不断研究,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已有数十种构建方法,主要分为生物力学改变、生物结构破坏、自发退变和全身疾病4大类型[1],每个类型又包含几种类似的造模方法。这些造模方式在模型设计、可靠性、操作性、重复性等方面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6.
髌骨固定针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涛  李海峰  何勍  阮狄克 《中国骨伤》2013,26(6):453-456
目的:比较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髌骨固定针及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42例。髌骨固定针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克氏针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2~58岁,平均41.5岁。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根据Bstman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5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无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根据Bstman评价标准,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407)。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0,P=0.000),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900,P=0.064;t=0.612,P=0.544)。结论: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但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可由此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椎滑脱及退行性侧凸等[1],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均不能从组织学上根本逆转椎间盘退变.通过细胞治疗等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椎间盘是脊柱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共培养技术促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就干细胞与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体外共培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管内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31例,平均年龄78.2岁,全身麻醉组25例,平均年龄79.5岁。手术方式全部采用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包括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骨折患者手术均得到良好复位及固定,无死亡及感染病例。椎管内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79.6士23.1)h,而全身麻醉组为(106.4±35.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术后平均住院日为(9.1±3.3)d,而全身麻醉组为(11.6±4.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术后在认知障碍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方面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组。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在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技术的运用能否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方法将髓中受细胞复合至同种异体椎间盘,体外培养后植入犬L4/k椎间隙作为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行同种异体椎间髓移植。使用影像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分析评估植入椎间盘的转归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椎间盘可与宿主椎体实现骨性融合。对照组椎间盘术后退变明显,12周时其椎间盘高度及髓核信号比灰度值明显低于实验组,稳定性丧失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移植椎间盘结构保持较好,髓核细胞数量较多,排列规则;对照组髓核形态保持欠佳,结构紊乱,髓核细胞数量减少,退行性改变明显。结论通过复合种子细胞实现异体椎间盘的组织工程化可有效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良性脊索细胞瘤(benign notochordal cell tumor,BNCT)是一种来源不明的脊椎内良性病变,临床罕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25例[1~11]。该病变大多局限在椎体内,患者一般不出现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普通X线检查常难以发现,仅在因其他原因切除的脊椎内或在活检时偶尔才被发现,且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4、8]。由于其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等方面与脊索瘤相似,容易被误诊,并最终实施脊椎切除手术,导致不必要的过度治疗[5、6]。笔者就BNCT的命名、可能组织来源、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