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茜  倪林仙  樊茂  赵明波  高丽 《当代医学》2010,16(12):57-58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七种呼吸道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昆明地区2006~2007年收治的3354例ALRI住院患儿抽取鼻咽深部分泌物,对呼吸道病毒病原谱、病原年龄分布特点及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检出呼吸道病毒阳性病例911例,阳性率27.2%;混合感染17例,感染率0.51%。婴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率及病毒混合感染率居各年龄组首位。新生儿、3岁以下婴幼儿以RSV感染为主,年长儿以IVA、PIVⅢ等多种病原感染为特点。年龄越小临床症状、体征越重。昆明地区小儿呼吸道病毒流行在每年7月至次年2月,流行时间持续近8个月,每年秋季均出现流行高峰,3~6月病毒感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两年间呼吸道病毒感染率仍存在差异,2007年秋、冬季高于2006年,呈现呼吸道病毒流行趋势。结论RSV是昆明地区3岁以内小儿病毒性ALRI的主要病原,本地区呼吸道病毒流行持续时间长,秋季为流行高峰季,病毒流行具地区特点。  相似文献   
2.
RRLC-UV法同时测定丹参中酚酸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RRLC-UV法同时测定丹参药材中9种酚酸的含量.方法:以3,4-二羟基苯乙酸为内标,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2.1 mm×50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质量286 nm.结果:这9种成分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99 5.仪器精密度和方法精密度RSD均小于2.4%,9种成分平均回收率在96.7%~102.6%,RSD均小于3.1%(n=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学检测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选择506例确诊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住院患儿为观察组及50例非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住院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取呼吸道分泌物做细菌及病毒病原学检测,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对照组呼吸道病毒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为非病原菌生长.观察组呼吸道病原学阳性检出率为58.7%,其中细菌培养阳性占35.18%,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病毒占23.3%,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多见;结核感染占0.2%;病原不明者41.3%.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以出生后感染居多,占89.33%,而宫内感染性肺炎仅占10.67%.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肺炎患儿咳嗽(X2=10.20,P<0.01),感染中毒症状(X2=8.21,P<0.01)、双肺湿罗音(X2=6.11,P<0.05)及缺氧征(X2=8.21,P<0.05)明显多见于病毒感染;而病毒感染者冬春季明显多于夏秋季.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58.70%可明确病原,细菌感染多于病毒感染;感染性肺炎以出生后多见;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各有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病毒病原谱及病毒病原学流行特点。方法对昆明市儿童医院内科2005-10—2006-09,临床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12例住院患儿鼻咽分泌物,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7种病毒抗原检测,并对呼吸道病毒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712例ALRI患儿中检出阳性病例206例,阳性率28.93%。新生儿、婴儿占阳性病例的77.18%。阳性标本中检出RSV177株,占阳性标本的85.92%(177/206),其次为PIV2、ADV各9株分别占4.37%(9/206),检出PIV35株占2.43%(5/206)、IVA、PIV1各3株占1.46%(3/206),一年中未检出IVB病毒株。206例阳性患儿中新生儿、婴儿、幼儿RS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18%、42.23%、16.51%,年龄组间RSV阳性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婴儿组中检出混合感染阳性病例3例,其中RSV合并ADV感染2例,PIV2合并ADV感染1例。RSV高峰流行季节在每年7月至次年2月,流行季节持续近8个月,3~6月病毒感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结论RSV是昆明地区婴儿ALRI的主要病原,呼吸道病毒类型及病原流行季节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北刘寄奴药材中木犀草素和毛蕊花糖苷的反相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 C18 column (250 mm×4.6 mm, 5 μm) 色谱柱; 0.05%磷酸 (A) 和甲醇 (B) 梯度洗脱; 流速1.0 mL/min; 检测波长310 nm和350 nm。木犀草素和毛蕊花糖苷分别在0.0341-0.8172 mg/mL (r2 = 0.9999)和0.0708-2.832 mg/mL (r2 = 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7%和98.3%。15批北刘寄奴药材中木犀草素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差异明显。本文首次报道了北刘寄奴药材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干燥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开放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吴茱萸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吴茱萸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吴茱萸碱(evodiamine,1)、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2)、3-(2′-羟基乙酰基)-吲哚(3-hydroxyacetylindole,3)、N-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 [N-(trans-p-coumaroyl)-tyramine,4]、N-顺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 [N-(cis-p-coumaroyl)-tyramine,5]、白鲜碱(dictamnine,6)、吴茱萸春(evolitrine,7)、6-甲氧基白鲜碱(6-methoxydictamnine,8)、茵芋碱(skimmiamine,9)、7-羟基吴茱萸次碱(7-hydroxyrutaecarpine,10)、阿塔宁I(atanine I,11)。结论 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研究蒿属植物毛莲蒿地上部分倍半萜类化学成分, 通过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分离得到12个倍半萜类成分, 经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 分别为negunfurol (1), schensianol A (2), artemine (3), eudesm-4(14)-en-12-oic acid, erivanin (4), 1,5-diepi-artemin (5), acetylartemin (6), naphtho[1,2-b]furan-2(3H)-one,6-(acetyloxy)- decahydro-9a-hydroxy-3,5a-dimethyl-9-methylene-(3S,3aS,5aS,6S,9aS,9bS) (7), naphtho[1,2-b]furan-2(3H)-one,6-(acetyloxy)- 3a,4,5,5a,6,7,8,9b-octahydro-8-hydroxy-3,5a,9-trimethyl-(3S,3aS,5aR,6S,8S,9bS) (8), isoerivanin (9), barrelierin (10), (11S)-1- oxoeudesm-4(14)-eno-13,6α-lactone (11), 1-epi-dehydroisoeranin (12)。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莲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76例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07~2009年呼吸科收治的住院患儿,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血清MP-IgM,对76例MP-IgM检测为阳性的患儿临床特点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76例病例患儿临床均以咳嗽为首发症状,伴发热49例,以低中度为主,热程1~2周;伴胸痛者24例、腹痛12例、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1例、喘息8例、头痛14例、皮疹3例。肺部闻及湿音34例,哮鸣音15例,同时听到湿音和哮鸣音者6例,无音21例。胸片提示肺内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24例、肺间质病变4例、肺门区炎变3例、胸腔积液3例、肺纹理增粗39例、无明显改变者3例。76名病例血清MP-IgM滴度均≥1:80,其中伴肝功能异常7例,心肌酶异常4例,肾功能异常4例。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部分病例加用三代头孢菌素,辅以对症和支持疗法,所有患儿治愈出院。结论儿童呼吸道MP感染临床无特异性,常伴肺外器官、系统损害表现,要重视病原学检测依据,合理诊治。  相似文献   
9.
保元汤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精伟  赵明波  梁鸿  屠鹏飞 《中草药》2010,41(5):696-700
目的对中药复方保元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色谱和光谱方法对保元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从保元汤水提物中分离得到1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1)、芒柄花苷(2)、芒柄花素(3)、异短尖剑豆酚(4)、达维荚迷苷元(5)、2′,4′-二甲氧基-3′-羟基异黄烷-6-O-β-D-葡萄糖苷(6)、(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7)、大萼赝靛素(毛蕊异黄酮,8)、甘草素(9)、5-去羟山柰素(10)、甘草苷(11)、异甘草苷(12)、异甘草素(13)、7,3′-二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14)、降香黄烃(odorifla-vene,15)。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保元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苏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晨秋  赵明波  唐丽  屠鹏飞 《中草药》2012,43(2):230-233
目的研究苏木Caesalpinia sappan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与对照品共薄层色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苏木心材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1)、2-羟基呫吨酮(2)、1,5-二羟基呫吨酮(3)、1,7-二羟基呫吨酮(4)、大黄酚(5)、木栓酮(6)、熊果酸(7)、β-谷甾醇棕榈酸酯(8)、麦角甾烷-4,6,8(14),22(23)-四烯-3-酮(9)、豆甾醇(10)、β-谷甾醇(11)。结论除化合物10、11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云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也是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得的呫吨酮和蒽醌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