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个性化前牙根形种植体与螺纹柱/锥状种植体所受应力及位移的异同.方法 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右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根形种植体及螺纹柱/锥状种植体(直径4 mm,6 mm),并建立有限元模型共6组.观察种植体及周围骨的应力、相对位移的异同和个性化前牙根形种植体的根的结构对种植体及周围骨所受应力的影响.结果 在临床可应用...  相似文献   
2.
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参与口腔及面部多部位的构成,是面中部的主要支架,而且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因此一旦上颌骨因肿瘤术后、先天发育畸形等缺损后,会对患者的面容及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正是由于上颌位置与功能的特殊性。因此,对于上颌骨的缺损修复一直是国内外专科医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外科显微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医用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上颌骨缺损修复在改善其外形的同时,还兼顾了功能上的需求,恢复患者的面容与功能。本文就上颌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的研究与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如何修复下颌骨大段骨缺损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异质材料因其易获取,较易塑形,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不同异质材料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3D打印异质材料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膜成骨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成骨潜能,而且取材方便,但以往常规培养方法时间较长,如何能够缩短培养时间,是骨膜源性成骨细胞成为理想种子细胞的关键之一。 目的:应用改良酶消化法培养兔骨膜原代成骨细胞,观察其在喷砂钛片上的黏附及增殖情况。 方法:切取雄性日本大耳白兔胫骨近端前内侧面骨膜0.5~1.0 cm2:①常规方法:以0.25%胰蛋白酶在37 ℃消化30 min后,用0.1%Ⅰ型胶原酶在37 ℃消化30 min,不断振荡,弃掉胰蛋白酶后植入培养瓶,干涸培养2 h,加入含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②改良方法:将Ⅰ型胶原酶消化时间由30 min改为1 h。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鉴定成骨细胞。将原代培养成骨细胞与喷砂钛片联合培养,采用扫描电镜、MT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成骨细胞在喷砂处理钛片上的黏附及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培养第5天,改良法培养的骨膜成骨细胞从组织块周围爬出,第25天细胞汇聚成单层,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传代培养1个月后,可见细胞成复层生长,并有黑色钙结节生成,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呈阳性。常规法培养的细胞爬满单层时间推迟12 d左右。在喷砂处理的钛片表面上成骨细胞立体感强,有伪足伸出,伪足嵌入小的孔洞内,细胞表面有基质分泌。两种方法培养的成骨细胞在钛片表面的黏附及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提示改良消化法可明显缩短成骨细胞培养时间,对成骨细胞的黏附及增殖能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自体骨、骨替代材料及骨诱导再生技术可修复颌骨缺损,但由于新骨形成周期长、骨替代材料及骨诱导再生膜吸收快,缺损区新骨的体积和塑形受到影响。 目的:探讨个性化钛模板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及自体骨在兔上颌骨牙槽嵴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2组,制作长10 mm,高5 mm的上颌牙槽嵴骨缺损,实验组骨缺损区由自体髂骨颗粒及缺损区制作中产生的自体骨颗粒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填充,表面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并螺钉固定;对照组缺损区只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并螺钉固定,缺损区不充填任何骨移植材料。观察术后4,8,12周的新骨生成情况、X射线表现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改变。 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时,实验组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8及12周时,两组形成的新骨无明显区别。经配对t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4周时新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而在术后8周和12周时,新骨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自体骨及纳米羟基磷灰石可很好地修复上颌牙槽嵴缺损;个性化钛模板可起到屏障膜和新骨形成外支架的作用,有利于新骨的塑形。 关键词:上颌骨缺损;自体骨;纳米羟基磷灰石;个性化钛模板;口腔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01  相似文献   
6.
3D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因其可使修复完全个性化,简便化,制备出以往无法实现的复杂结构,在医学领域前景广阔。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用于3D打印的医用金属、制备技术优缺点及其对金属性能的影响,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膜成骨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成骨潜能,而且取材方便,但以往常规培养方法时间较长,如伺能够缩短培养时间,是骨膜源性成骨细胞成为理想种子细胞的关键之一.目的:应用改良酶消化法培养兔骨膜原代成骨细胞,观察其在喷砂钛片上的黏附及增殖情况.方法:切取雄性日本大耳白兔胫骨近端前内侧面骨膜0.5~1.0 cm~2:①常规方法:以0.25%胰蛋白酶在37℃消化30 min后,用0.1%Ⅰ型胶原酶在37℃消化30 min,不断振荡,弃掉胰蛋白酶后植入培养瓶,干涸培养2 h,加入含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②改良方法:将Ⅰ型胶原酶消化时间由30 min改为1 h.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鉴定成骨细胞.将原代培养成骨细胞与喷砂钛片联合培养,采用扫描电镜、MT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成骨细胞在喷砂处理钛片上的黏附及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培养第5天,改良法培养的骨膜成骨细胞从组织块周围爬出,第25天细胞汇聚成单层,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传代培养1个月后,可见细胞成复层生长,并有黑色钙结节生成,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呈阳性.常规法培养的细胞爬满单层时间推迟12 d左右.在喷砂处理的钛片表面上成骨细胞立体感强,有伪足伸出,伪足嵌入小的孔洞内,细胞表面有基质分泌.两种方法培养的成骨细胞在钛片表面的黏附及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改良消化法可明显缩短成骨细胞培养时间,对成骨细胞的黏附及增殖能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纯钛表面不同处理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分离、切取日本大耳白兔胫骨骨膜,应用植块法培养兔骨膜原代成骨细胞,应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结节染色,进行成骨细胞鉴定。将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与不同处理的纯钛片(抛光处理、喷砂处理)紫外灯光照处理后联合培养。采用扫描电镜、碱性磷酸酶活性(ALP)检测,MTT检测,观察不同处理表面的微型态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平铺在抛光处理的钛片的表面,没有伪足伸出;在喷砂处理的钛片表面上成骨细胞伪足伸入孔洞内,有伪足伸出。喷砂组ALP活性明显高于抛光组。结论:粗糙钛表面比光滑钛表面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增值;紫外灯光照钛片对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背景:自体骨、骨替代材料及骨诱导再生技术可修复颌骨缺损,但由于新骨形成周期长、骨替代材料及骨诱导再生膜吸收快,缺损区新骨的体积和塑形受到影响.目的:探讨个性化钛模板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及自体骨在兔上颌骨牙槽嵴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2组,制作长10 mm,高5 mm的上颌牙槽嵴骨缺损,实验组骨缺损区由自体髂骨颗粒及缺损区制作中产生的自体骨颗粒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填充,表面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并螺钉固定;对照组缺损区只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并螺钉固定,缺损区不充填任何骨移植材料.观察术后4,8,12周的新骨生成情况、X射线表现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改变.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时,实验组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8及12周时,两组形成的新骨无明显区别.经配对t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4周时新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在术后8周和12周时,新骨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自体骨及纳米羟基磷灰石可很好地修复上颌牙槽嵴缺损;个性化钛模板可起到屏障膜和新骨形成外支架的作用,有利于新骨的塑形.  相似文献   
10.
口腔正畸学作为口腔医学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但由于其抽象性和课时短等原因,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口腔正畸学的教学质量,多种教学模式混合的课程设计变得十分必要。传统的授课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基础,同时还应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模式相间,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更好地理解正畸知识,掌握口腔正畸学这门课程。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注重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