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等情况。方法分析56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甲状腺功能,其中37例检测了抗甲状腺抗体。结果18例(32.1%)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10例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6例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例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PSS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与PSS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相比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免疫球蛋白G升高明显(P〈0.05)。37例患者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检查,分别有10例(27.0%)、13例(35.1%)阳性。两组患者相比TGAb、TM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甲状腺疾病常同时存在,临床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丹  李路  袁凤易 《广东医学》2008,29(4):669-671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甲亢药物(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激素组。对照组予粒细胞缺乏症的常规治疗,激素组予常规治疗和15~45 mg/d的强的松治疗,粒细胞正常后减量至停用。观察两组患者粒细胞恢复的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激素组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为(7.8±1.8)d、住院时间为(17.3±4.2)d,较对照组的(11.5±2.7)d和(22.7±5.4)d时间缩短(P<0.05)。激素组出现上消化道不适、神经系统症状比对照组增多,血压升高及新出现感染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具有有效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europathy,DN)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CA IMT)的变化及其与DN的相关性。方法对91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进行CCAIMT、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ng velocity,NCV)、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MDNS)等项目的检查,分析CCAIMT与DN的相关性及DN的危险因素。结果CCAIMT与NCV呈负线性相关关系(P〈0.05),与MDNS呈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CCAIMT与DN具有相关性,可以通过神经病变来大致推测CCA有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可以通过CCAIMT大致推测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CCAIMT是DN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合并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诊治过程,旨在为PHPT术前定位诊断提供借鉴。患者为青年男性,起病隐匿,多次检验均显示有高钙血症、低磷血症、高钙尿症及高甲状旁腺素血症,无肾功能不全,PHPT诊断明确,同时合并双肾结石、维生素D缺乏。患者符合手术指征,但术前定位的难点在于:超声检查提示双侧甲状旁腺区均有可疑占位,99mTc-MIBI显像结果阴性。通过18F-氟代胆碱PET/CT实现术前精准定位,患者术后痊愈。  相似文献   
5.
徐平  袁凤易 《中国药师》2011,14(10):1487-1489
目的:评价桂哌齐特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住院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纽,每组30例。A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B组在厄贝沙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疗程14d,观察治疗前后的24h尿微量白蛋白(24hUmAlb)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UmAlb均较治疗前下降(A组P〈0.05,B组P〈0.01),B组下降幅度较A组更大;两组治疗前CRP均高于正常,A组治疗前后CRP无明显变化(P〉0.05),B组治疗后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桂哌齐特联合厄贝沙坦治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24hUmAlb。  相似文献   
6.
徐平  袁凤易  卢艺 《今日药学》2014,(2):135-137
目的评价门冬胰岛素(InsulinAspart,IASP)餐后注射与餐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32例因口服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已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12周以上且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停用原降糖方案,在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的基础上,分别以IASP餐后(A组)及餐前(B组)注射12周,比较2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e)、低血糖发生频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hinaStrokeScale,CSS)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le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组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低血糖发生频率明显低于B组(6.25%vs37.50%,P〈0.05)。治疗后12周A组CSS评分明显低于B组(19.2±8.7vs24.3±9.5,P〈0.05)。结论与IASP餐前注射相比,餐后注射同样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减少,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术治疗孕期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年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孕期PHP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热消融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分析两组临床特点及母儿转归进行分析。结果:热消融治疗组诊断时血钙水平均>3.0 mmol/L,热消融治疗组患者均未出术后并发症,妊娠结局良好。结论:孕期PHPT容易被延误诊治,造成不良妊娠结局。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无辐射、恢复期短等优势,为孕期PHPT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40例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组(n=20)与门冬胰岛素30组(n=20)。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组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早餐前谷赖胰岛素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组停用甘精胰岛素,改为门冬胰岛素30早晚餐前皮下注射,两组均联合或减少原口服药方案。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观察12周,监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低血糖、体重增加情况等。结果:治疗前平均基线血糖、HbA_(1c)、BMI、病程等水平在两组相似。治疗后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组FBG水平低于门冬胰岛素3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门冬胰岛素30组PBG水平低于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HbA_(1c)水平在两组无明显差异(P=0.34)。甘精胰岛素组联合谷赖胰岛素组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且有低血糖症状[1])显著低于门冬胰岛素3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早餐前谷赖胰岛素皮下注射及口服降糖药与门冬胰岛素30一天早晚两次皮下注射联合口服降糖药相比,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前者可以更加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症状性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08年1月深圳市人民医院497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组56例、非糖尿病足组441例)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人性别、年龄、病程、体重、血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等.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足组和非糖尿病足组相比,年龄、平均动脉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eGFB)、高血压病史、周围神经病变史、外周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08年1月深圳市人民医院497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组56例、非糖尿病足组441例)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人性别、年龄、病程、体重、血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等。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足组和非糖尿病足组相比.年龄、平均动脉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高血压病史、周围神经病变史、外周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