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其外科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接受外科根治手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9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灶数量、浸润深度、肿瘤大体外观、脉管癌栓、合并溃疡等数据,探索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外科手术指征。结果91例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均接受了外科根治性手术,其中淋巴结转移1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χ^2=5.631,P=0.025)、浸润深度(χ^2=4.389,P=0.016)、病灶数量(χ^2=5.615,P=0.023)及脉管癌栓(χ^2=22.500,P=0.001)均与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675,P=0.012)、浸润深度(OR=3.886,P=0.015)及脉管癌栓(OR=8.711,P<0.001)是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结论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存在脉管癌栓的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满足肿瘤最大径≥2 cm和存在脉管癌栓中任何1项条件者均可能需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直肠癌内镜治疗术后补救性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因早期直肠癌行内镜治疗后未达到治愈标准接受补救性外科手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中6例(10%)患者有肿瘤残留, 8例(13%)患者有淋巴结转移, 1例(2%)患者有癌结节。平均手术时间(178±82)min。术后1例(2%)发生吻合口瘘, 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3%)发生肠梗阻, 其中1例(2%)经保守治疗好转, 1例(2%)再次手术后好转。结论对于有癌残留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早期直肠癌患者追加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最常见的结外累及部位,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0%~15%[1- 2].20%~30%的胃肠道淋巴瘤主要位于肠道,其临床特征、病理、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胃淋巴瘤[3-4].虽然穿孔是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少见并发症,但是穿孔会增加败血症、多器官衰竭、住院时间等风险,并最终影响化疗和增加病死率[5...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人CD48基因,构建稳定表达CD48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株。方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通过RT-PCR克隆获得人CD48基因,将人CD48基因重组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通过293T细胞的包装获得具有感染力的完整重组病毒载体,进而感染L929细胞,构建稳定表达人CD48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株。结果成功克隆人CD48基因和构建PGEZ/CD48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进而成功获得稳定表达人CD48的基因转染细胞株L/CD48。结论成功克隆了人CD48基因及其逆转录表达载体,并构建了稳定表达CD48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株,为探讨CD48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人CD244分子转基因细胞株。方法通过RT-PCR克隆人CD244基因,将人CD244基因重组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EGZ-Term。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CD244和辅助病毒载体用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集含有完整重组逆转录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筛选获得Zeocin抗性的基因转染细胞。结果成功克隆人CD244基因,并稳定表达人CD244的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CD244。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人CD244的基因转染细胞株,为研究CD244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老年结肠癌患者对术后生理应激、功能恢复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82例结肠癌老年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根治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生理应激、功能恢复、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切口长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论老年结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减少了手术风险,有利于术后恢复;同时,腹腔镜手术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诊断Petersen疝并行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 女2例, 发病年龄48~75岁, 2例为外院行开腹胃癌根治术, 9例为本院行胃癌根治术, 其中5例为开腹手术, 4例为腹腔镜手术;8例为全胃切除术, 2例为远端胃次全切除术, 重建方式均为Roux-en-Y吻合, 1例为近端胃次全切除术, 重建方式为双通道吻合;发生Petersen疝时距离接受胃癌手术的时间为10 d~45.8个月, 中位时间12.5个月, Petersen疝术后住院天数4~19 d, 手术时间为55~209 min, 中位时间为105 min, 1例死亡, 10例好转。本研究显示Petersen疝是胃癌术后少见并发症, 不能自愈, 需尽早诊断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道膀胱内瘘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肠道膀胱内瘘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直肠膀胱瘘5例, 乙状结肠膀胱瘘4例, 盲肠膀胱瘘1例, 回肠膀胱瘘2例, 其中1例女性患者并存阴道膀胱瘘。行CT检查6例, 肠镜检查5例, 膀胱镜检查6例, 膀胱X线造影检查3例, 肠道X线造影检查2例。11例接受手术治疗, 5例为2次以上手术。1例术后死亡, 2例行肠造口术后好转。1例行病变肠管切除术、膀胱修补术, 3例行病变肠管切除联合部分或全膀胱切除术, 4例行病变肠管切除、膀胱修补、横结肠或回肠造口术。全组12例患者中, 1例术后死亡, 1例未愈, 10例痊愈, 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肠道膀胱内瘘多继发于肠道肿瘤, 临床表现大多为粪尿、尿路感染, CT、膀胱镜、膀胱X线造影或肠道X线造影检查为重要诊断手段, 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克隆人CD13全长cDNA,构建稳定表达人CD13 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株.方法 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通过RT-PCR 克隆人CD13基因,将人CD13基因重组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EGZ-Term.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CD13 和辅助病毒载体用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集含有完整重组逆转录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筛选获得Zeocin抗性的基因转染细胞.结果 成功克隆人CD13基因和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 CD13,并成功获得稳定表达人CD13的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CD13.结论 成功克隆了人CD13基因及其逆转录表达载体,成功制备了稳定表达人CD13的基因转染细胞株,为研究CD13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脾破裂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8年12月苏州 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脾破裂患者,从中筛选出自发性脾破裂病例,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治疗情况、术后病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期间收治脾破裂患者共 187 例,其中自发性脾破裂者 13 例 (6.95%),临床表现多以突发左上腹痛为主,一般无明显诱因,实验室检验均有不同程度低血红蛋白表现,B超或CT 诊断脾破裂伴腹腔积血,1例保守治疗无效后行脾切除术,1例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栓塞止血后限期行腹 腔镜脾切除术,余11例均行急诊脾切除术,术后常规病理诊断恶性肿瘤6例,血栓性脾肿大1例,淤血性脾肿大3例, 特发性3例。12例患者顺利出院,1例患者因术后二次出血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 自发性脾破裂临床表现隐匿, 病情凶险,需积极手术治疗,病理性脾脏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的常见原因,宜行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