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成人ITP患者骨髓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数量及前列腺素E2(PGE2)含量,探讨其参与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初治组ITP患者25例、完全缓解组ITP患者25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组患者骨髓中MDSC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3组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测定3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IFN-γ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成人ITP完全缓解患者组MDSC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M DSC数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完全缓解组M DSC数量高于初治组。初治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初治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低于完全缓解组患者(P0.05)。初治组IT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FN-γ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P0.001)。初治组与完全缓解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FN-γ的基因定量比值(RQ)为2.60。结论:成人ITP疾病缓解时,M DSC数量上升,且和治疗反应和骨髓中PGE2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壳聚糖作为基因转移的载体存在着转染效率的问题。实验对壳聚糖介导的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关节软骨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效率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健康科学研究所骨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壳聚糖购自Sigma公司;荧光质粒pEGFP-C3为Clontech公司产品;成年新西兰白兔2只。②实验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软骨细胞不转染)、裸质粒pEGFP-C3对照组和壳聚糖-pEGFP转染组。③实验过程:软骨细胞取自新西兰白兔的关节软骨。以多聚糖壳聚糖为载体,荧光质粒pEGFP-C3作为报告基因,利用高速震荡法制备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用制备的携带不同量(1,2,3,4,5μg)DNA的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对软骨细胞进行体外转染。裸质粒pEGFP-C3对照组加入等量的DNA。④实验评估:光镜观察软骨细胞及壳聚糖-DNA超微颗粒的形态;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条件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裸质粒pEGFP-C3对照组及壳聚糖-pEGFP转染组,软骨细胞形态均呈多角形,贴壁生长,增长活跃,转染组软骨细胞周围黏附有大量的球形小颗粒;制备的壳聚糖-DNA超微颗粒大小均匀,直径大约在150~300nm。②在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转染的软骨细胞中观察到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且DNA含量在1~5μg范围内,细胞的转染效率和表达效率随颗粒包被的DNA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壳聚糖在关节基因转移中具有一定的体外DNA导入的功能,且随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所携带的DNA量的增加转染效率和表达效率增加,经进一步研究它有望成为一种关节体内基因导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ITP患者外周血IL-37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T亚群、NK细胞数的相关性,探讨其参与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初诊组ITP患者45例,完全缓解组ITP患者32例及正常对照组2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3组外周血血清中IL-37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定3组外周单个核细胞内IL-37、IL-18、IL-17 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组IL-18Rα~+CD4~+T细胞比例,2组Tim-3~+NK细胞比例。结果:初诊组ITP患者血清IL-37水平高于缓解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 0. 01);初诊组IL-37 mRNA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 0. 01),缓解组IL-37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5)。初诊组IL-18、IL-17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 0. 01)。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初诊组的IL-18Rα~+CD4~+T细胞比例比缓解组和对照组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初诊组的Tim-3~+NK细胞比例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ITP患者中,血清IL-37水平和IL-18Rα~+CD4~+T细胞比例均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r=-0. 58; r=-0. 48),与CD4~+T细胞数、NK细胞数呈负相关(r=-0. 29; r=-0. 28),与CD8~+T细胞量呈正相关(r=0. 329)。结论:IL-37及其受体可能在ITP患者的CD4~+T细胞和NK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IL-37可以成为免疫性血小板患者的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中新生血管形成和骨髓微血管密度增加提示预后不良。在骨髓微环境中多种因素的调节下,VEGF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作用。VEGF具有诱导导新生血管形成、诱导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和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等多种功能,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及特征性临床表现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以VEGF及其受体为靶点的治疗将成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良性克隆性疾病,该病以1个或多个葡萄糖磷脂酰肌醇(glycosyl phosphatidyl inositol,GPI)锚定蛋白(GPI-APs)缺失或减少的造血细胞克隆的扩增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血管内溶血、骨髓衰竭和血栓形成。GPI-锚定蛋白的缺失是PNH发病机制中重要一环。文章将从PNH的认识历程、锚蛋白的生物合成、功能及其与PNH发病机制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I)使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乙酰化,然后通过多条细胞内途径诱导血液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分化,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以抑制血液肿瘤细胞增殖,发挥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作用。HDAI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推动了其临床试验的进展。本文介绍了国外近年来HDAI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肺癌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在NSCLC治疗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其中,以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为代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 TKI)的靶向药物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RT—PCR检测KM3细胞VEGFR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KM3细胞VEGFR、ac—H4蛋白的表达。结果:VPA可明显抑制KM3细胞增殖,且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不同浓度VPA处理48h可以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VPA(0.5、1.0、2.0、4.0mmol/L)诱导总凋亡率分别为(11.77±4.64)%、(22.13±1.20)%、(23.95±2.57)%和(42.72±4.61)%;RT—PCR结果显示,KM3细胞仅表达VEGFR-1(flt—1),且VPA能在mRNA水平抑制VEGFR-1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VPA(4mmol/L)作用48h后,KM3细胞中acH4吸光度值明显增加而VEGFR-1的吸光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VPA通过增加组蛋白乙酰化程度,下调骨髓瘤细胞表面VEGFR的表达,对KM3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