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基于个人与家庭自我管理理论(individual and family selfmanagement theory,IFSMT)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继发糖尿病足的预防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就诊本院的糖尿病患者1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IFSMT理论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追踪随访4年,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足相关自我管理行为及糖尿病足发生风险差异.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空腹血糖为(10.34±3.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9.76±2.15)%,观察组分别为(10.42±3.15)mmol/L、(9.84±2.38)%,两组间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照组分别降至(8.46±1.84)mmol/L、(6.52±1.05)%,观察组分别降至(6.59±1.28)mmol/L、(5.34±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观察组患者两项指标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值均<0.05).干预前,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4年后,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继发糖尿病足发生率对照组(11.90%)高于观察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P=0.04).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显示,两组干预起至发生糖尿病足时间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基于IFSMT理论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能对糖尿病足产生预防作用,表现在优化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提升糖尿病足相关自我管理行为,降低继发糖尿病足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出院病人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宣教和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微信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及自我管理行为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病人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FPG、2 h PG及HbA1c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自我管理行为中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用药管理及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微信对出院后糖尿病病人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血糖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患者基础信息,借助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SDSCA)评分为78.43±3.64分,其中自我管理中高水平患者144例;经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并发症、心理痛苦、社会支持、家庭关怀度、希望水平、系统化健康教育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表现各异,且其影响因素复杂,临床需加强教育引导,全面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糖尿病的治疗及研究发展迅速,措施多而复杂,其中饮食治疗是血糖控制和药物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措施[1]。患者对饮食方法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饮食治疗效果[2]。而其核心内容——热量计算、合理的三大营养素的配比、食物交换份法等是糖尿病饮食知识的难点。为了让糖尿病病人能够自行计算出个性化的合理饮食,我们设计了一个既方便又实用的糖尿病饮食大转盘,现介绍如下。1 设计理念1.1 根据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种类将食物分为谷薯类、肉  相似文献   
5.
我们针对出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通过电话和微信群方式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旨在了解疫情期间居家饮食行为,以更好提供饮食指导。1对象与方法 1)2019年7-12月出院的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2)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等;疾病相关资料包括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是否接受过饮食教育、治疗方案、体重指数等。饮食行为依从性量,表赵秋利等[1]2017年采用文献回顾法、访谈法进行编制,包括5个维度23个条目,即饮食自我监管(5个条目)、糖类脂肪类遵医行为(5个条目).  相似文献   
6.
李莉  韦伟  王洁  黄文贞  李俊芳  葛燕红 《全科护理》2020,18(17):2049-2053
[目的]了解应用无针注射器的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治疗满意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且使用胰岛素无针注射的2型糖尿病病人20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胰岛素治疗满意度量表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胰岛素无针注射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治疗满意度总分为(75.57±7.04)分,处于中等水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支付方式、医疗支付能力、糖尿病并发症个数、胰岛素注射年限、胰岛素注射次数、注射胰岛素时是否需要协助、低血糖发生频率、体质指数(BMI)的胰岛素无针注射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低血糖发生频率、胰岛素注射次数、注射胰岛素时是否需要协助、性别、医疗支付能力、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影响胰岛素无针注射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治疗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可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实施有效干预,以提高病人的胰岛素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病人低血糖恐惧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讨生命质量在低血糖恐惧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420例T2DM病人分别进行低血糖恐惧、生命质量和心理幸福感评价,共354例病人完成。先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低血糖恐惧、生活质量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再行中介效应分析验证生命质量在T2DM病人低血糖恐惧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T2DM病人的低血糖恐惧量表(CHFSⅡ-WS)得分为(11.05±5.67)分,生命质量量表(EQ-5D VAS)得分为(72.94±14.41)分,幸福感指数量表(WHO-5)得分为(70.67±16.98)分。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CHFSⅡ-WS评分与WHO-5评分呈负相关(r=-0.398,P<0.01),与EQ-5D VAS评分也呈负相关(r=-0.564,P<0.01),EQ-5D VAS评分与WHO-5评分呈正相关(r=0.511,P<0.01);经中介效应分析,T2DM病人的生命质量在低血糖恐惧、幸福感之间的总效应为-1.191,直接效应为-0.481,中介效应为-0.70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9.61%,且间接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命质量在T2DM病人的低血糖恐惧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具有显著中介效应,且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