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是临床上用于诊断诸如失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以手工逐帧视觉判断PSG进行睡眠障碍患者睡眠阶段分期耗时长、耗费精力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与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Bi GRU)的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并设计了一种动态稀疏性自注意力机制以解决门控循环单元(GRU)网络对长距离信息难以获得准确向量表示的问题。本文采集来自上海精神卫生中心143例睡眠障碍患者整晚PSG数据并结合开源数据集153例睡眠障碍患者整晚PSG数据,选取其中的6个脑电(EEG)信号通道、2个眼电(EOG)信号通道与单个下颌肌电(EMG)信号通道等共9个通道的电生理通道信号进行模型训练与测试评估。经交叉验证后得到的分期准确率为(84.0±2.0)%,一致性检验值为0.77±0.50,优于医师间评分的一致性检验值0.75±0.11。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模型在不同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分期效果并具有普适性,对于协助临床医师进行快速、大规模PSG睡眠自动分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住院脱毒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630例海洛因依赖者在住院脱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整组不良事件患者的危险因素不明确。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归类分组分析,其危险因素依次为:美沙酮最高剂量,血常规异常,合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以及目前吸食方式。结论:海洛因依赖者住院脱毒过程中不良事件较常见,它的发生既有患者自身的原因,又有医源性因素,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在双相Ⅰ型障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MDQ)在双相I型障碍患者中的信度与效度。方法:使用中文版MDQ对131例双相I型障碍患者测评,其中90例患者(68.7%)在8~14d重测。结果:双相I型障碍患者在接受测评时心境状态与MDQ得分无显著相关。因子分析显示,2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2.48、2.20,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36.0%。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MDQ全量表、因子I及因子IICronbach’salpha值分别为0.63、0.63及0.54。MDQ重测相关系数为0.57(P<0.05)。两次测评中,MDQ中13项条目应答一致率为61.1%~88.9%。患者的MDQ得分范围为2~13分,患者的MDQ得分≥7分时,例数增加明显。13项条目阳性回答率为38.9%~92.4%。结论:中文版MDQ信度、效度基本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上海市中心城区抑郁症状发生率,探索对市民精神卫生干预模式。方法:抽取静安区五个街道各2500户,大于15岁,3356名市民,有效样本3248人。采用按整群抽样方法,并且使用流调用抑郁量表对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在3248名被调查者中,有抑郁症状者占24.9%。结论:静安区市民身心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危害健康的亚健康抑郁症状,亚健康已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工作,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必须加强市民健康教育和认识,对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相应干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首次发病年龄<25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1);不典型抑郁症状中,性欲亢进者的比例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较高(P<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发作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25岁、双相障碍家族史、性欲亢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认知障碍因子分与双相障碍独立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1.54、1.50、3.25、1.99、1.89、1.48、1.63、1.63、1.42。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是两类疾病,在抑郁发作时存在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培酮与丁螺环酮分别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疗效及社会功能的比较.方法 将91例TRD患者随机分配至帕罗西汀+利培酮组或帕罗西汀+丁螺环酮组进行双盲对照治疗8周,分别于基线、4周末、8周末评定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17),于基线、8周末评定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方案HAMD -174周末、8周末评分与基线比较以及4周末减分与8周末减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DSS 8周末评分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两组间HAMD -17评分基线、4周末、8周末、4周末减分及8周末减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SDSS基线、8周末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DSS 8周末减分帕罗西汀+利培酮组优于帕罗西汀+丁螺环酮组(P<0.05).结论 帕罗西汀+利培酮与帕罗西汀+丁螺环酮均能明显改善TRD的临床症状、提高社会功能,但利培酮+帕罗西汀在提高社会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丁螺环酮+帕罗西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视角下治疗双方对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疗效影响的相关因素, 为更有效地实施CBT-I提供参考。方法对21例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开展连续8次的CBT-I, 于基线时以及CBT-I治疗8周末时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 并进行2个时点的配对样本t检验;运用质性研究方法, 分别于治疗2周末、4周末、8周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患者CBT-I治疗8周末与基线时比较, 失眠[(13.6±2.0)分与(6.9±2.4)分]、抑郁[(14.6±5.5)分与(5.0±3.6)分]及焦虑[(17.2±3.4)分与(5.3±3.9)分]症状在治疗后显著改善(t=-3.31、-3.19、-2.94, 均P<0.01)。质性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CBT-I疗效的患者因素为治疗期待和认同、动力与依从、治疗内容内化;治疗师因素为:专业性、针对性、治疗风格、督促与监督、给予希望。结论患者依从性好, 参与程度高有利于CBT-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近缓解的双相障碍患者在参加强化门诊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IOP)时,情感气质对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纳入近4个月有一次急性发作而目前处于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对治疗的倾向性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药物干预下同时进行为期约4周共10次IOP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使用情感气质自评量表简版评价患者情感气质,治疗前后用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评估药物依从性水平,并根据治疗结束时依从性分为高依从性(≥6分)和低依从性(6分)亚组,探讨情感气质对参加IOP双相障碍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治疗结束时高依从性组45例,低依从性组18例。干预组中高、低依从性亚组未治疗时间、抑郁气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社会人口学因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OP干预(OR=6.32,95%CI:1.59~25.14)和抑郁气质(OR=0.71,95%CI:0.52~0.96)影响药物依从性(P0.05),药物依从性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5。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示抑郁气质在干预中的调节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 IOP干预可以改善双相障碍患者药物依从性,而抑郁气质会损害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程强化门诊心理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IOP)对新近缓解(近4个月有1次急性发作,目前处于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意愿分为干预组34例(常规药物治疗合并IOP)和对照组19例(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进行为期4周共10次IOP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使用席汉残疾量表(SDS)和大体功能量表(GAF)分别在基线、治疗结束和3个月末随访评估患者功能水平,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SDS和GAF评分在基线、治疗结束和3个月末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1.57,P均0.05)。重复测量方差显示,仅SDS家庭生活、效率低下天数和GAF时间主效应显著[F(2,44)=5.93,P=0.005;F(2,46)=5.05,P=0.01;F(2,48)=91.48,P0.001],其余均不显著。结论:短程IOP对新近缓解双相障碍患者的功能改善不显著,有待延长随访期进一步评估其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未服药双相抑郁(BP)患者执行功能状况,以及伴有焦虑症状对其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将46例BP患者(BP组)分为BP伴焦虑症状亚组(BP-A组:HAMA14分,27例)和不伴焦虑症状亚组(BP-NA组:HAMA≤14分,19例);收集入组者的一般资料,使用Stroop色词测验(CW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执行功能;结果与46名一般情况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NC组)比较。结果:BP组职业状态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24,P=0.032),CWT中正确数和遗漏数、WCST中总应答数和测验完成时间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P-A组、BP-NA组和NC组间年龄、婚姻状态、职业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P-A组CWT中遗漏数明显高于NC组(SE=2.547,P=0.033),BPNA组WCST中完成分类数(CC)明显低于NC组,不能维持完整分数(FM)明显高于NC组(P均0.05)。结论:未服药的BP患者执行功能受损,BP-A患者在压力性任务中执行功能表现更差,而BP-NA患者在非压力性任务中执行功能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