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在大鼠肝转移癌模型进行激光治疗不同大小肝肿瘤的疗效.[方法]在20只雄性WAG大鼠肝包膜下种植CC531结直肠癌肝转移癌细胞混悬液(d 0,1×106/0.1 m1),种植术后13 d时进行磁共振检查(MRI),测量肿瘤体积V1.将动物按照肿瘤体积V1大小分为A组(较小肿瘤:0.05~0.06 cm3)和B组(较大肿瘤:0.10~0.12cm3),d 14时,采取中腹切开术,将激光头插入肿瘤病灶中央并进行激光治疗(Nd:YAG激光,1064 nm,2W,5min),d 28时再次进行磁共振检查以确定肿瘤体积V2变化,比较肝肿瘤体积生长率V2/V1.[结果]在A组,肿瘤术前和术后平均体积分别为(0.05±0.003)cm3和(0.23±0.016)cm3;在B组,肿瘤术前和术后平均体积分别为(0.11±0.006)cm3和(0.68±0.037)cm3.A组和B组肝肿瘤体积生长率V2/V1分别为4.31±0.19和6.11±0.14,和B组相比,A组的肿瘤生长明显较慢(t-test,P<0.01).[结论]激光治疗不同大小的肝转移癌之后,较大肝癌的生长速度比较小者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三维积极干预稳态梯度回波(3D-CISS)序列及内听道神经重建在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前评估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36例无任何耳部外在疾患的感音神经性耳聋预行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的患者行脑部MR平扫及应用3D-CISS序列行双侧内听道区同时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后处理,观察迷路腔结构完整性及内听道内各神经走行排列情况. 结果 MR 3D-CISS序列结合计算机后处理技术能较好地对迷路腔结构进行重建,较清楚显示结构异常及病变;应用MPR可以较清楚观察到行走于内听道的神经,并能了解其走行及缺失情况. 结论 利用MR 3D-CISS序列及后处理技术对内听道结构显示有独到之处,可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前适应证的评估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4.
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动静脉畸形1个月余”于2016年10月25日入院.既往无手术、创伤、动脉瘤、胰腺炎或其他腹部感染性病变.腹部体检阴性.入院后CT增强示胰十二指肠后血管弓增粗,局部动脉端可见“囊袋状”膨大,并通过一瘘口经其上方引流静脉回流至肠系膜上静脉,该引流静脉起始部呈瘤样扩张.考虑胃十二指肠动脉-门脉瘘合并门静脉端动脉瘤形成.遂于2016年10月27日行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图1):首先采用5 F Yashiro导管经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证实该动-门瘘的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及合并的动脉瘤;然后采用同轴3F微导管经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插至胰十二指肠后血管弓动-门脉瘘口远端置入弹簧圈行瘘口远端供血动脉栓塞;再经皮肝穿门静脉并采用5 F Cobra导管逆行插管至胰十二指肠上静脉动-门脉瘘门静脉端,置入弹簧圈栓塞门静脉端动脉瘤及引流血管;经动脉造影证实门静脉引流血管栓塞满意后,再经微导管置入弹簧圈行动-门脉瘘口近端供血动脉栓塞;最后造影复查示动-门瘘及合并的门静脉端动脉瘤未见显影.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在治疗胎盘植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胎盘植入患者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介入治疗方法、术后不良反应及介入手术前后的临床处理进行探讨.结果 12例患者介入术前常规口服米非司酮及MTX化疗,12例均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阴道出血情况减轻并逐渐停止.病情稳定后行B超引导下清宫术,未再发大量出血.结论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胎盘植入安全、有效;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术后B超引导下清宫术可作为一种治疗胎盘植入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在肝癌小病灶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初步效果.方法 11例肝癌患者肝内15处小病灶(直径<3 cm)在B超或CT导向下经过穿刺途径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术后1~3d行SPECT检察评价粒子植入情况,CT随访评价病灶治疗效果,随访1~7个月.结果 所有病灶均成功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1~10粒/病灶,共计110粒,患者未出现出血、感染、贫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3 d行SPECT检查,证实125I放射性粒子均植入靶病灶,无体内移位,γ射线覆盖病灶完全;1个月后CT随访,靶病灶均明显变小.结论 肝癌小病灶在超声或CT导向下经穿刺途径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安全可行,靶病灶明显变小;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肝癌小病灶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作为肝癌综合治疗方案中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1例在经过膀胱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MDT)过程。该患者在诊断性电切明确病理诊断后,行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病灶出现部分缓解。随后对该患者进行膀胱癌根治术+回肠通道术,术后进行2周期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后续进行免疫治疗维持,但患者因疲乏、食欲不振中断治疗。后定期复查,于术后1年余开始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合并肾积水以及骨转移。经MDT团队讨论,在全身系统治疗方面,对该患者再次进行了化疗+免疫治疗,病情再次反复后,改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类药物(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在局部治疗方面,介入放射科进行了顺行输尿管狭窄段球囊扩张+输尿管支架置入,肿瘤科进行了针对骨转移灶的放射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整个诊疗过程体现了MDT团队能够综合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快速调整诊治策略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并使其获得了更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