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Ⅱ型糖尿病血浆PAI-1、t-PA检测的意义和结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分组(伴血管病变组、胰岛素抵抗组、胰岛素抵抗伴血管病变组、Ⅱ型糖尿病组)检测PAI-1、t-PA抗原及活性,并计算抗原比和活性比,以评价各检测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PAI-1及t-PA抗原,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PAl-1、t-PA活性。结果:189例标本总体患病组及分组后各组的PAI-1活性、t-PA活性及t-PA活性/PAI-1活性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组间除t-PA抗原,其余检测显示胰岛素抵抗组、胰岛素抵抗组伴血管病变组与Ⅱ型糖尿病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上述检测指标中t-PA活性、PAI-1活性反映血管病变的发生较敏感,t PA/PAI-1的活性比值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1993年Dahlback等发现静脉血栓形成与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密切相关,其发生率在欧美人群中为3%~5%。已知凝血因子V(FV)基因点突变(第1691位减基G→A,169iG6A)造成FV分子第506位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FV:Q506)是造成APCR的分子机制。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法可筛检并确定APCR现象;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明确APCR是否与FV基因突变有关。有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史的人群应作APCR筛检试验,以降低或预防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抗原3a,5b(HPA-3a,5b)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胡翊群FBoehlen夏文权王鸿利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NAIT)是由胎儿与母亲的血小板抗原不合所致。我们报道1例患儿和母亲存在两种血小板抗原型不合,母亲血清中被检测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家系基因与表型的特点。方法:一个遗传性FⅦ缺乏家系19名成员的FⅦ及其他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检测和用PCR及DNA序列检测FⅦ基因缺陷,初步探讨遗传性FⅦ缺乏的血液凝固变化。结果:在这一家系中,FⅦ缺乏伴FⅫ∶C下降或FX∶C增高的,在临床上无明显出血现象;FⅦ缺乏症与其基因10827核苷酸C→T突变有关。结论:遗传性FⅦ缺乏发生临床出血除与FⅦ∶C水平有关外,还可能与FⅫ∶C和FⅩ∶C变化引起的凝血和纤溶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外周血细胞CD55/CD59表达情况。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膜上CD55/CD59表达。结果80名健康人外周血不同类型的血细胞膜上CD55/CD59表达不同。正常红细胞CD55/CD59双阳性的红细胞中位数为85.100%,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细胞<0.200%;正常中性粒细胞双阳性细胞中位数为99.900%,PNH细胞<0.100%;单核细胞双阳性细胞的中位数为93.000%,PNH细胞<2.900%。淋巴细胞双阳性细胞中位数为72.600%,PNH细胞<18.000%。正常淋巴细胞中所含的PNH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细胞(P<0.01),且主要为T淋巴细胞。结论健康人的外周血各种血细胞CD55/CD59表达不同,分析结果有助于对PNH等干细胞疾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进行FV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凝血酶原时间(PT)及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者FV基因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结果先证者APTT 249.2s.PT46.6s。TT17.9s,Fg3.42g/L,FV:C0.1%,FV:Ag 1.5%,FⅡ:C99%,FⅦ:C110%、FⅧ:C95%、FⅨ:C88%、FX:C120%、vWF121%;FV外显子区共发现4个与基因文库Z99572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位于exon13区的杂合性2238~2239de1AG导致移码突变和终止密码子的提前m现(Asp689stop),位于exon23区的杂合性G6410T错义突变导致Gly2079 Val.家系分析表明前者遗传于母亲,后者遗传于父亲。结论2238~2239delAG导致的移码突变和G6410T导致的错义突变.是导致先证者FV缺陷的原因。这是2个导致遗传性FV缺陷症的新的FV基冈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插入或缺失突变序列克隆人pMD18-T TA克隆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无酶切位点改变的基因片段用等位基因特异的PER(ASPCR)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 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8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其中6390T→C(Phe40Cys),9482G→T(Argl52Leu),和11487.9delC3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6种突变发生在催化区;除一种缺失突变外,其余均为点突变;所有的基因突变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Thr359Met和Arg304Trp突变分别在4个及2个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中重复出现。2例Thr359Met纯合突变(FⅦ:C分别为2%和3%)及1例Argl52Leu、11487-9delC及Arg304Trp复合杂合突变(FⅦ:C为1%)临床表型为重型;2例双重杂合突变(His348Gln和Thr359Met,Agr304Trp和Arg304Gln)临床表型分别为中型和无症状(FⅦ:C分别为3.4%和10%)。4例杂合突变(Phe40Cys伴有Arg353Gln杂合多态性、Thr359Met、Arg152Gln、-55C→T)FⅦ:C分别为1%、3.0%、1%、5.5%,临床表型为中型或轻型;1例-323P0/P10、73G→A及Arg353Gln复合杂合多态性(FⅦ:C为1%)的临床表型为轻型。结论 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8种类型的FⅦ基因突变,其中3种为新突变。中国汉族人中存在导致FⅦ基因缺陷的突变热点。纯合及双杂合FⅦ基因突变FⅦ:C较低,临床出血常较重;特定的杂合突变可有临床出血倾向,FⅦ基因突变与FⅦ:C及临床表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Lepore病(Hb Lepore)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方法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H8.7、PH6.2)及Hb肽链分析法检测此病,用皮质激素等治疗,同时给予切脾。结果 病人获得缓解。结论 Hb Lepore是一种在亚太地区罕见、临床表现较重的特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血红蛋白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DM)病人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情况,方法:采用酶免疫(EIA)竞争法分别对21名正常分店健康人和50例2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病人的血浆11-去氢-血栓烷B2(11-dehydro-thromboxane B2,11-DH-TXB2)及11-β-前列腺素F2α(11-β-prostaglandin F2α)的浓度进行检测,分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DM病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血浆11-DH-TXB2浓度显增高(P<0.01),按临床表现将病人分组后,各组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有胰岛素抵抗病人的11-DH-TXB2浓度较无胰岛素抵抗病人有明显升高(P<0.01),而测得的11-β-PGF2α,血浆浓度在正常对照组与病人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M病人体内血小板高度活化,且与DM合并胰岛素抵抗及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11-DH-TXB2可作为检测DM病人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可靠指标。11-β-PGF2α,血浆浓度在DM病人体内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血浆F抗原及活性定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对 4 6例正常人及两个遗传性F缺陷症家系部分成员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抗原 ,生物素化戊胺测定F活性 ,以F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结果  3例患者FA :Ag均为 0 % ,FB :Ag分别为正常人的 78.4 6 %、6 6 .4 3%、5 7.2 9%。 4 6例正常人血浆F活性F∶C平均值为 86 .34%± 17.98% ,范围在5 6 .5 %~ 16 5 .17%之间 ,3例患者为 0 % ,家系中杂合子范围为 2 9.6 0 %~ 10 4 .86 %。结论 双抗体夹心法和生物素标记法均为简捷、灵敏而且特异的F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