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平板式全数字心血管造影机在周围血管及非血管介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平板探测器(FPDD)X线成像与影像增强器 电视 (IITV)X线成像在动态范围、成像均匀性、对比度线性、对比分辨率等图像质量指标的检测及比较。随机选择上述两机型在周围血管及非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图像资料各 6 0例 ,由三名高年资医师对其图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记录评价结果 ,并进行比较。结果 :FPDD成像在动态范围、成像均匀性、对比度线性、对比分辨率等图像质量指标均优于IITV成像 ;在人体各部位周围血管及非血管介入诊疗中的图像综合评价结果也优于IITV成像。结论 :平板式全数字化心血管造影机不仅适用于心血管介入 ,同时能满足全身各部位周围血管及非血管介入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介入灌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康复时间。方法 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降纤酶介入灌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降纤酶治疗组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DSA脑血管造影,明确梗死部位,然后用3F微导管送至闭塞动脉的近端,先予司威特降纤酶;然后再行脑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同时进行神经科查体并按照标准进行评分;导管留置72h、持续灌注司威特降纤酶,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12h、1d、7d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发病后12h内行灌注治疗,在术后2、12h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在发病后12~48h行灌注治疗病例的有效率;治疗组灌注后PT和APTT延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发病超早期进行动脉内介入灌注溶栓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钼靶X线放大摄影与普通X线诊断鼻骨骨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铝靶X线放大摄影与普通X线摄影对显示鼻骨骨折敏感性,提高鼻骨骨折的检出率.方法连续87例鼻骨骨折病例,男67例,女20例,年龄7~68岁,平均31岁.全部摄取普通X线左、右鼻骨侧位片及钼靶X线放大左、右鼻骨侧位片.结果普通X线摄影阳性46例(46/87)、钼靶X线放大摄影阳性86例(86/87),两种检查结果经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不同,钼靶X线放大摄影阳性检出率较高.结论钼靶X线放大摄影对显示鼻骨骨折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普通X线.  相似文献   
4.
腰椎峡部裂的MRI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描述腰椎峡部裂的MRI表现 ,探讨MRI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X线平片或CT证实的 2 9例腰椎峡部裂患者 (单纯崩裂 5例、崩裂滑脱 2 4例 )及 2 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MRI检查资料 ,并对崩裂滑脱与退行性滑脱的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 9例峡部裂患者双侧椎弓峡部均出现不规则状T1WI低信号、T2 WI低或高信号骨性缺损。单纯崩裂组椎管前后径 19.0mm± 2 .7mm ,不伴有脊柱滑脱、椎间盘假性膨出及椎间孔变形 ;3例患椎棘突基底部与硬膜囊之间存在脂肪间隙 ;所有患椎棘突基底部均位于上下棘突基底部连线前方。崩裂滑脱组椎管前后径2 5 4mm± 4 .4mm ,均伴有脊柱滑脱、椎间盘假性膨出、椎间孔变形 ;患椎棘突基底部与硬膜囊之间均存在脂肪间隙 ;患椎棘突基底部位于上下棘突基底部连线后方 2 3例 ,稍前方 1例。退行性滑脱组椎弓峡部完整 ,无骨性缺损 ;椎管前后径15 2mm± 1.6mm ,明显小于崩裂滑脱组 (t =10 .87,P <0 .0 1) ,2 5例均伴有椎间盘假性膨出及椎间孔变形 ;患椎棘突基底部与硬膜囊之间无脂肪间隙 2 4例 ,存在线状脂肪间隙 1例 ;患椎棘突基底部均位于上下棘突基底部连线前方。结论 :腰椎峡部裂有特征性MRI表现 ,MRI可为临床评价该病提供正确、全面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鼻骨细微解剖结构和鼻骨骨折的高分辨率CT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易与骨折混淆的鼻骨正常细微解剖结构及其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提高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60例正常志愿者及30例鼻骨骨折病人全部行鼻区HRCT横轴面及冠状面扫描。观察正常鼻区细微结构,并与外伤组骨折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2者在影像上的区别。结果 由3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对60例正常组进行盲法观察:54例诊断为正常,3例可疑骨折(鼻骨孔1例,鼻骨外侧缘末端明显内凹2例),3例误诊骨折(鼻骨变异2例,缝间骨1例)。(1)易与骨折混淆的鼻区正常结构有鼻骨缝、鼻骨孔、缝间骨及鼻骨正常变异。(2)横轴面观察正常鼻颌缝表现为膨大57例,咬合39例,缝间骨31例,及薄鼻骨16例,骨折线无此特征形态。(3)鼻骨外侧缘末端过度凹陷或平直(与鼻骨的发育有关),冠状面扫描鼻骨末端呈内勾状,左、右共25例,外翘状左、右共8例,易被误诊为骨折。30例鼻骨骨折患者中,累及鼻骨中下段28例。冠状面可见鼻骨中下段明确骨折线24例,横轴面鼻骨下段鼻骨压迹处骨质明显成角19例,无明显骨折征象5例。横轴面示鼻颌缝错位、成角22例,冠状面示患侧鼻骨内移14例,外移3例,5例未见明确移位改变。结论 鼻骨骨折在面部外伤中常见,在日常工作中以下几点应引起重视:认识鼻骨正常结构及正常变异;采用HRCT的扫描方法;结合横轴面和冠状面扫描可以相互补充、验证。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双能量减影胸部摄片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双能量减影胸部摄片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选择双能减影检查病人 15 0例 ,其中男 78例 ,女 72例 ,年龄 4~ 88岁 ,平均 4 7岁。使用美国GERevolutionXQ/d全数字摄影系统 ,自动曝光条件下采集数字平片、软组织像及骨组织像。由三名医师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5 0例胸片中有阳性征象者 86例 ,其中钙化 2 9例 ,肺内结节性病变 4 5例 ,肋骨骨折 3例 ,骨病 4例 ,胸部其它病变 5例。胸部钙化检出情况 :数字平片检出 5例 ,骨组织像检出 2 9例 ,其中两者共同检出 5例。两者对胸部钙化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对肺内结节的检出情况 :数字平片检出 35例 ,软组织像检出 4 5例 ,两者共同检出 35例 ,两者对肺内结节的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左下肺心室搏动伪影、双下肺呼吸运动伪影是软组织像上常见的伪影表现 ,曝光时身体移动是双能减影失败的常见原因。结论 :双能减影可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增加胸部钙化的检出率 ,有助于肺内结节性病变细节的观察 ;有利于对肺野边缘、骨性胸廓及大气管影像解剖结构和病变的观察 ;心室搏动、曝光时呼吸及身体移动是影响双能减影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肖德贵  王薇 《中国医院》2008,12(8):21-22
介绍了为适应医疗服务市场的新形势,加强医院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强化医疗质量、提高工作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设计的医院职工分配制度,讲述了以成本核算与质量考核为基础薪酬组合策略——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了成本控制,围绕“优质、高效、低耗”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减少了浪费,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降低了药品和高值耗材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全院药品比例控制在40%以内,高值耗材比例控制在4%以内,降低了病人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X线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分析乳腺癌影像学特征和病理表现,揭示影像病理基础,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50例病人均经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在镜下观察病灶内部、边缘及周围结构。结果:50例乳腺癌中肿块影21例,微小钙化24例,致密影9例,星芒影3例,局部结构紊乱9例,血管影增多、增粗7例;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22例,单纯癌21例,大汗腺样癌3例,粘液腺癌2例,乳头状癌1例,小叶浸润癌1例。结论:致密影、星芒征可作为早期乳腺癌的特征影像学表现,结构紊乱、血管影增多及增粗是乳腺癌重要的影像学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9.
非压迫性静脉尿路造影(简称非压迫性造影法)是检查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方法,它不需投照前的加压设备和手续,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我们应用此法,对25例患者进行了造影检查,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25例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5岁,临床均有腰背疼、腹痛及尿道刺激症状,拟为泌尿系疾病。机器采用700毫安遥控X线机,造影剂选用6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正常成年人胸腰椎内脂肪分布的特点,并借鉴以往胸腰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分析脊椎内脂肪分布(T1WI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和脊椎内生物力学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56例正常成年人胸腰椎MR图像,在矢状T1WI像上将每个脊椎分成16个观察点,观察T11-L5脊椎内各观察点信号强度的分布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将观测结果与以往研究的脊椎内生物力学特点相对照。结果56例健康成人392个脊椎内各观察点高信号的发生率明显不同,其中椎弓根内高信号的发生率最高(98%),椎体后上缘边缘部位高信号发生率(92%)高于中间部位(69%),椎体后下缘中间部位高信号的发生率(50%)高于边缘部位(9%),椎体前缘无高信号分布,上下终板下有部分高信号分布(16%),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除椎体后下缘边缘部位高信号的发生率与终板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各观察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33)。结论椎弓根和椎体后上缘的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脊椎其它部位,前两者也是脊椎内应力最高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