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宝石CT的单能量成像功能和物质分析功能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宝石CT的物质分析功能和单能量成像功能分析门脉期研究组(病变累及结肠)和对照组结肠肠壁、大血管的碘浓度、单能量CT值,应用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数据处理使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结果 门脉期研究组肠壁的11组单能量CT值(40 ~140 keV,间隔10 ke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门脉期研究组大动脉90~ 140 keV的单能量CT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照组门脉期的肠壁及大动脉碘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组肠壁及大血管的单能量CT值升高,因此宝石CT对于区分两组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在MRI上的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搜集2013-2015年我院15例术前接受乳腺MR检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患者,对其M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平扫时TIW1、T2WI及抑脂序列信号强度,增强后肿块强化方式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DWI表现及ADC值测定,并结合术前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MRI的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例乳腺黏液癌(12例单纯型、3例混合型,4例术后示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于左乳者8例(53.3%),右乳者7例(46.7%);位于中央前部者1例(6.7%),余丨4例(93.3%)均位于外周偏上、偏内侧区域,其中位于中部者10例(66.7%)、后部者4例(26.6%);均表现为肿块,最大径7?45 mm不等,其中8例(53.3%)呈类圆形,边界清晰光整或伴浅分叶,7例(46.7%)形态欠规则,边缘局部模糊、毛糙或伴毛刺;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上均呈高或明显高信号;动态增强后,9例(60%)以增强早期肿块边缘明显环形強化伴肿块内向心性渗透样强化为主,6例(40%)以肿块内不均匀強化为主;TIC除1例(6.7%)为平台型,佘14例(93.3%)均为上升型。DWI上全部或局部区域呈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mm~2/s时为(2.0S±0.44)×10~(-3)mm~2/s,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45±0.56)×10~(-3)mm~2/s。结论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MRI检查有助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并对预后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DWI单指数模型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 o t i o n,I V I M)模型相关参数的比较,探讨二者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接受NAC治疗的病人进行研究,根据MillerPayne病理反应分级标准将其分为有效组(19例)与无效组(11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NAC前、第二疗程末及第四疗程末MR影像学资料并获得DWI单指数模型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IVIM参数单纯弥散系数(Ds)、灌注相关弥散系数(Df)和灌注分数(f)。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NAC前有效组与无效组间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ROC曲线对不同参数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第二、四疗程末与NAC前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AC前有效组ADC值、Ds值显著高于无效组;ADC值、Ds值在NAC前预测疗效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未见明显差异;NAC第二疗程末ADC值、第二、四疗程末Ds值较NAC前显著升高;第四疗程末f值较NAC前降低。结论 ADC值和Ds值有助于治疗前预测NAC疗效,且其诊断效能相当,在NAC治疗过程中,ADC、Ds及f值对判断NAC疗效有一定的作用,单指数模型是一种较好的评估乳腺癌NAC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腹部精原细胞瘤临床少见,由于患者难以启齿,一般临床均无提供隐睾病史,为影像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SCT)血管重建对明确腹部肿瘤来源,诊断本病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腹部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表现,评估了MSCT对腹部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能谱CT在鉴别病变累及回肠的克罗恩病肠道与正常肠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经肠镜、胶囊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20例(研究组),所有患者病变均位于回肠,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5岁;收集11例由内镜或手术排除消化系统病变的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4.55岁。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检查.测量两组患者肠壁及同层面血管的碘浓度、水浓度及单能量CT值(40~140ke V,间隔10keV).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应用GraphPadPrism5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碘浓度值、水浓度值及单能量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09。5.16;P〈0.05)。两组间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4)。研究组与对照组血管的碘浓度值、水浓度值及单能量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1.20,P〉0.05)。结论能谱CT对于鉴别克罗恩病肠道及正常肠道患者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第5版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探讨各钙化分布中伴或不伴点状/圆形钙化的各种可疑钙化的分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乳腺X线摄影检出可疑钙化或点状/圆形钙化并有病理活检结果的女性病人289例,平均(47.2±9.4)岁。将可疑钙化根据是否伴有点状/圆形钙化分为2组,即单纯可疑钙化(不伴有)组和混合可疑钙化(伴有)组。对处于不同钙化分布及形态下的2组可疑钙化的阳性预测值(PPV)及BI-RADS分类进行分析。2组钙化间PPV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2组钙化间恶性风险比较以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 35处点状/圆形钙化均为良性,为BI-RADS 2类。可疑钙化共254处,其中混合可疑钙化104处,单纯可疑钙化150处。混合可疑钙化在区域性、成簇、线样和段样分布中的PPV均低于单纯可疑钙化(均P<0.05),且恶性风险也低于单纯可疑钙化(均OR<1.0)。区域性、成簇及段样分布中,混合细小多形性钙化的PPV均低于单纯细小多形性钙化(均P<0.05),且恶性风险也均较单纯细小多形性钙化更低(均OR<1.0)。区域性分布中,混合及单纯无定形钙化均为BI-RADS 4A类;成簇分布和段样分布中,混合及单纯无定形钙化均为BI-RADS 4B类。区域性、成簇、段样分布中混合及单纯细小多形性钙化均为BI-RADS 4B类及4C类。结论 依据BI-RADS,更细化分析点状/圆形钙化对各钙化分布中各种可疑钙化的影响,对精准评估可疑钙化恶性风险具有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前者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等。后者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透壁炎症性改变,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两者均可合并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我国虽尚无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但多年来本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则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腹部精原细胞瘤临床少见,由于患者难以启齿,一般临床均无提供隐睾病史,为影像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SCT)血管重建对明确腹部肿瘤来源,诊断本病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腹部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表现,评估了MSCT对腹部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资料来源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湖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R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在浸润性乳腺癌分级中的应用及与ER、PR、HER-2、Ki-67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经病理及临床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53例,其中男1例,女52例,病理组织学分级:5例(9.4%)为1级,26例(49.1%)为2级,22例(41.5%)为3级。所有患者进行包括DKI序列的乳腺磁共振扫描。通过Matlab2011b软件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和扩散峰度平均值(mean kurtosis,MK)值,对照病理结果,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价上述参数值与浸润性乳腺癌病理分级及与ER、PR、HER-2、Ki-67的相关性。结果 ADC、MD和MK值在不同级别浸润性乳腺癌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表达水平的ER、PR、HER-2及Ki-67统计学中发现,仅仅ADC和MD值对ER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K值对不同乳腺癌Ki-67高、低表达分组间的统计差异P=0.055,相较ADC、MD值已非常接近于0.05。ADC、MD和MK值在PR、HER-2等其余乳腺癌相关预后因素分组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I在术前评估浸润性乳腺癌的病理分级的价值有限,但在评估肿瘤增殖活性方面有一定帮助,为肿瘤的化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它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索3.0T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hole-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uppression,WBDWIBS)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直方图参数对于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疗效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均在治疗前后完善2次WBDWIBS检查,患者疗效评估为疾病进展9例,无疾病进展16例。记录乳腺癌骨转移病灶治疗前后的直方图参数,包括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最小值、10%、25%、中位数、75%、90%、最大值,并计算各个参数的变化率。治疗前后乳腺癌骨转移的ADC值直方图参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疾病进展与无疾病进展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直方图参数预测骨转移疗效的诊断效能。结果:25例患者从整体角度分析,治疗后乳腺癌骨转移病灶ADC值的直方图参数中除10%、标准差外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04)。按照疾病进展和无疾病进展分析,治疗前两组间ADC值的直方图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治疗后ADC值的标准差、10%、25%的值及其变化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且具有合理的准确性。结论:基于3.0T的WBDWIBS的ADC值直方图参数对于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