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氧化碳暴露对Wistar大鼠脑中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一氧化碳(CO)暴露对大鼠脑中p53基因的影响。方法 用Wistar大鼠制成CO中毒动物模型,分别在染毒后当天,第2,3天处死,取脑制成切片,用地高辛p53 mRNA探讨原位杂交,观察p53的信号分布。结果 p53 mRNA的表达在海马,大脑皮层和胼胝体比较明显,其中海马的表达信号最强,大脑皮层次之,胼胝体最弱,其他部位呈散在的弱信号。相应区域在各个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CO暴露对海马,大脑皮层和胼胝体的损害最为明显;凋亡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持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血清和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及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2-10/2003-03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动物房、病理科和复旦大学医学院电镜室完成.选用2月龄雄性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留取正常大鼠20只,其余大鼠禁食过夜后,按55 mg/kg,腹腔内注射10 g/L的链脲佐菌素溶液造成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大鼠病程2个月后经过电镜病理观察证实糖尿病大鼠糖尿病肾病的超微结构异常63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32)和高压氧治疗组(n=31)及对照组(n=20).对照组(n=20):仅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不进行干预.模型组(n=32):隔天清晨皮下注射一次正规胰岛素和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13 mmol/L.高压氧治疗组(n=31):同样用胰岛素和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控制血糖,每天进入动物舱在0.15 MPa的压力下,吸入95%以上浓度的纯氧1 h.连续20 d.②分别在高压氧治疗10和20 d后分批留取股动脉血和肾脏后处死大鼠.用快速血糖仪测定尾静脉血糖,并测定体质量.取股动脉血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同时取肾脏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观察和电镜观察,并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多抗对肾组织做3',3-二氨基联苯胺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③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①在分组干预过程中,高压氧治疗组死亡1只,模型组死亡2只.进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测定大鼠:对照组20只、高压氧治疗组30只、模型组30只.高压氧治疗10 d后,对照组处死6只,模型组处死7只,高压氧治疗组处死7只大鼠;治疗20 d后,对照组处死6只,模型组处死8只,高压氧治疗组处死8只大鼠.分别进行相应指标测定.②治疗前,糖尿病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内玻璃样变、硬化和血管减少.电镜观察显示模型组肾小球血管袢足突减少、融合、排列紊乱,系膜细胞旁间质基质沉积、纤维化.③治疗10 d后,高压氧治疗组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肾脏超微结构得到初步改善,而病理变化不明显.④治疗20 d后,高压氧治疗组肾小球病理异常减轻,超微结构较糖尿病组明显改善,而与对照组相似;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内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明显减少.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合成和其在肾组织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变化及高压氧对其的影响,探讨高压氧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和机理。方法把确诊为缺血性脑病的病人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高压氧组每日行高压氧治疗一次;对照组每日行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0次、20次后采血一次,用酶免法测血浆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D-dimer),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TA)。观察高压氧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缺血性脑病发生后,血浆PC、PS活性下降,D-dimer含量上升,血清ACA变化不明显。高压氧治疗后各组数值较对照组更快恢复正常。结论高压氧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治疗作用,可减少因缺血、血管损伤引起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异常,加快疾病的恢复,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晚期代谢性酸中毒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佩玲  金伯平 《上海医学》1997,20(11):673-674
  相似文献   
5.
高压氧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是否可改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糖尿病大鼠的周围神经病变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83只,用STZ制造糖尿病模型成功60d、肌电图和电镜证实有周围神经病变后,随机分为3组:①高压氧组(n=31):每天接受0.15MPa、高压氧1h,连续20d。②糖尿病对照组(n=32):不做治疗。③正常对照组(n=20):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的无糖尿病的正常STZ大鼠。分别在疗程5,10,20d时测定右后肢胫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H反射后处死治疗组及同期对照组大鼠,取坐骨神经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观察,同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治疗前糖尿病大鼠的胫神经(28.56&;#177;6.99)mm/s、腓神经(28.92&;#177;7.37)mm/s的NCV明显低于正常组[分别为(48.29&;#177;8.04)mm/s,(51.93&;#177;8.50)mm/s],而H反射的潜伏期延长,波幅变小。高压氧治疗10d后,治疗组后肢胫神经(45.17&;#177;9.80)mm/s和腓神经的传导速度(43.81&;#177;7.05)mm/s明显高于同期糖尿病对照组,但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组H反射的潜伏期(7.27&;#177;0.76)ms较糖尿病对照组[7.49&;#177;1.26)ms缩短,波幅增大[(1.09&;#177;0.39)mV。(0.57&;#177;0.30)mV,P&;lt;0.05];病理学变化不明显,但电镜观察显示治疗组的许旺细胞数较糖尿病对照组增多,髓鞘结构有所改善;氧疗20d后,治疗组后肢胫神经[(46.56&;#177;9.72),(36.75&;#177;4.29)mm/s]和腓神经[(44.43&;#177;11.23),(30.74&;#177;6.03)mm/s]的传导速度明显高于糖尿病对照组(P&;lt;0.01),而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56.6&;#177;9.72)mm/s和(45.07&;#177;4.08)mm/s,P&;gt;0.05],H反射的潜伏期(7.01&;#177;1.14)ms较糖尿病对照组(7.74&;#177;0.86)ms进一步缩短(P&;lt;0.05),但波幅变化不明显;病理观察显示此时神经髓鞘和神经纤维结构明显好转;电镜下也观察到许旺细胞增生、有髓神经结构好转、轴突增大等改变。结论:高压氧可改善STZ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高压氧治疗 (HBOT)是否可改善链脲佐菌素 (STZ)大鼠的糖尿病性心肌病变。方法 STZ大鼠造模成功 3个月、电镜证实有心肌病变后 ,随机分为三组 :( 1)HBOT组 (n =3 0 ) :每天接受 0 .15MPa、HBOT 1小时 ,连续 2 0天。( 2 )糖尿病对照组 (n =3 2 ) :不做治疗。 ( 3 )正常对照组 (n =2 0 )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的无糖尿病的正常大鼠。分别在疗程5天、10天、2 0天后处死治疗组及同期对照组大鼠 ,取心脏进行HE染色病理学观察和电镜观察。结果 HBOT 2 0天后STZ大鼠的糖尿病性心肌病变明显好于同期糖尿病对照组 ,电镜观察显示肌丝排列整齐、Z线明显、线粒体排列规则、结构紧凑。结论 HBOT可改善STZ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HBOT)是否可改善STZ糖尿病大鼠的周围神经病变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2组。HBOT组(n=31):每天接受0.15MPa HBOT1h,连续20天。糖尿病组(n=32):不做治疗。正常组(n=20):正常SD大鼠。分别在疗程10天、20天时测定右后肢胫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NCV)后处死治疗组及同期对照组大鼠,取动脉血用ELISA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3组血清NGF、IGF—1、NO和MMP—1水平。结果:治疗前糖尿病大鼠的胫腓神经的NCV明显低于正常组。HBO治疗10d后,治疗组后肢胫神经和腓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糖尿病组(P〈0.05),但低于正常组;血清MMP—1水平明显降低,血清NGF、NO水平稍有增高.但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0d后,治疗组后肢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糖尿病组(P〈0.01),而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雪旺细胞数明显增多,超微结构的异常如神经髓鞘纤维化增厚、轴索缩小变性等得到明显改善;血清NGF和NO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治疗组血IGF—1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01).结论:HBOT可改善STZ大鼠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其机制可能与促进NGF、IGF—1、NO合成.抑制MMP-1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血清和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及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2-10/2003-03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动物房、病理科和复旦大学医学院电镜室完成.选用2月龄雄性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留取正常大鼠20只,其余大鼠禁食过夜后,按55 mg/kg,腹腔内注射10 g/L的链脲佐菌素溶液造成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大鼠病程2个月后经过电镜病理观察证实糖尿病大鼠糖尿病肾病的超微结构异常63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32)和高压氧治疗组(n=31)及对照组(n=20).对照组(n=20)仅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不进行干预.模型组(n=32)隔天清晨皮下注射一次正规胰岛素和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13 mmol/L.高压氧治疗组(n=31)同样用胰岛素和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控制血糖,每天进入动物舱在0.15 MPa的压力下,吸入95%以上浓度的纯氧1 h.连续20 d.②分别在高压氧治疗10和20 d后分批留取股动脉血和肾脏后处死大鼠.用快速血糖仪测定尾静脉血糖,并测定体质量.取股动脉血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同时取肾脏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观察和电镜观察,并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多抗对肾组织做3',3-二氨基联苯胺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③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①在分组干预过程中,高压氧治疗组死亡1只,模型组死亡2只.进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测定大鼠对照组20只、高压氧治疗组30只、模型组30只.高压氧治疗10 d后,对照组处死6只,模型组处死7只,高压氧治疗组处死7只大鼠;治疗20 d后,对照组处死6只,模型组处死8只,高压氧治疗组处死8只大鼠.分别进行相应指标测定.②治疗前,糖尿病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内玻璃样变、硬化和血管减少.电镜观察显示模型组肾小球血管袢足突减少、融合、排列紊乱,系膜细胞旁间质基质沉积、纤维化.③治疗10 d后,高压氧治疗组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肾脏超微结构得到初步改善,而病理变化不明显.④治疗20 d后,高压氧治疗组肾小球病理异常减轻,超微结构较糖尿病组明显改善,而与对照组相似;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内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明显减少.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合成和其在肾组织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是否可改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糖尿病大鼠的周围神经病变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83只,用STZ制造糖尿病模型成功60d、肌电图和电镜证实有周围神经病变后,随机分为3组:①高压氧组n=31):每天接受(0.15MPa、高压氧1h,连续20d。②糖尿病对照组n=32):不做治疗。(③正常对照组(n=20):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的无糖尿病的正常STZ大鼠。分别在疗程5,10,20d时测定右后肢胫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和H反射后处死治疗组及同期对照组)大鼠,取坐骨神经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观察,同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治疗前糖尿病大鼠的胫神经(28.56±6.99)mm/s、腓神经(28.92±7.37)mm/s的NCV明显低于正常组犤分别为(48.29±8.04)mm/s,(51.93±8.50)mm/s犦,而H反射的潜伏期延长,波幅变小。高压氧治疗10d后,治疗组后肢胫神经(45.17±9.80)mm/s和腓神经的传导速度(43.81±7.05)mm/s明显高于同期糖尿病对照组,但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组H反射的潜伏期(7.27±0.76)ms较糖尿病对照组(7.49±1.26)ms缩短,波幅增大1.09±0.39)mV,(0.57±0.30)mV,犤(P<0.05犦;病理学变化不明显,但电镜观察显示治疗组的许旺细胞数较糖尿病对照组增多,髓鞘结构有所改善;氧疗20d后,治疗组后肢胫神经  相似文献   
10.
1病历摘要患儿,男,5岁,福建人,因颅脑损伤术后20d伴失语、右侧偏瘫来本院。患儿于2001年2月3日不慎从2m高处坠下,头部着地,当时神清,外伤后3h因头痛即在当地医院就诊,头颅CT示:左颞顶枕叶硬膜外血肿。外伤后数小时即出现昏迷,瞳孔不等大,考虑有“脑疝形成”,遂急诊行左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中见左硬膜外腔有150ml陈旧性积血,术后予补液、抗炎、营养脑细胞等治疗。于2001年2月13日(术后第10天)由昏迷渐转为清醒,但时有烦躁不安、运动性失语、右侧偏瘫、不能行走。2月15日复查头颅CT示:左颞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