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tisrareforaprimarytumortooccurinanilealconduit,althoughithasbeenusedforurinarydiversionformorethanfourdecades Mostmalignanttumorsthathavebeenreportedinilealconduitshavebeenadenocarcinomas 1,2  Toourknowledge,squamouscellcarcinomainanorthotopicandcontine…  相似文献   
2.
膀胱癌癌旁组织的病理学及p53蛋白、bcl-2表达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膀胱癌癌旁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和p5 3、bcl 2基因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 ,对 5 8例行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标本 ,分别进行 p5 3、bcl 2基因的检测。 结果 p5 3阳性表达在膀胱癌的不同病理分期及分级中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bcl 2基因阳性表达在浅表性膀胱癌与浸润性膀胱癌具有差异 (P <0 .0 5 ) ,bcl 2基因阳性表达在不同病理分级中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5 3阳性表达、bcl 2阴性表达的膀胱癌具有恶性程度高、易复发的特点 ;癌旁组织恶变发生率 ,浸润性膀胱癌 5 6 .4 % ,浅表性膀胱癌 2 1.1% ,提示手术时尽可能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3.
对于尿道扩张失败和复杂性尿道狭窄或闭锁患者,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正确恢复尿道解剖连续性,切开、切除狭窄处瘢痕而又尽量减少对尿道的损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我院2002年5月~2006年8月,利用输尿管镜联合等离子电切镜治疗尿道狭窄或闭锁患者7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景: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方法可致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障碍,另外回肠位置较高,必须有较长的系膜方可使膀胱位于盆腔且与尿道吻合处的张力不致过高。而乙状结肠位置靠近尿道,且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具有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影响较小,分泌黏液较少等特点。 目的:采用长期随访形式比较膀胱癌患者采用回肠和乙状结肠再造膀胱的优劣。 设计:回顾性分析。 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对象:选择1995-01/2005-03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膀胱癌患者164例。行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96例(回肠组),男74例,女22例,年龄43~74岁;行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68例(乙状结肠组),男64例,女4例,年龄51~7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①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距回盲瓣15~20 cm处截取40~60 cm长带蒂回肠袢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吻合于两端预留肠管,储尿囊最低部与尿道残端吻合。②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截取30~40 cm长带蒂乙状结肠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同上法吻合于近端预留肠管。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留置单J管及尿管时间。以定期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控尿排尿能力、尿动力学分析结果以及术后早期与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 结果:164例患者失访12例(7.3%)。回肠组平均随访46个月,乙状结肠组为42个月。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相近(P >0.05),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手术耗时较长,术后恢复较慢,新膀胱容量较大(t =2.56~3.08,P < 0.05~0.01)。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术后早期及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9.2%,均高于乙状结肠组(9%,16%),其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 5.426,P < 0.05)。 结论: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耗时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肾盂基质结石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认识肾盂基质结石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例肾盂基质结石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患者均为女性,有糖尿病史.KUB(一),尿培养见大肠杆菌,B超提示肾盂内占位.结果: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软结石,呈分层壳状结构,病理表现为纤维素样结构.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2周,痊愈出院.结论:肾盂基质结石常继发于泌尿系感染和糖尿病,治疗以手术取石为主,结合敏感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女性原位尿流改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总结女性膀胱全切患者行原位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至2003年12月34例女性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患者,年龄53~64岁,平均58岁。其中移行细胞癌30例,腺癌3例,鳞状上皮癌1例。原发肿瘤30例,复发肿瘤4例。34例患者均行膀胱全切,其中24例保留自主神经。所有患者均截取末段回肠,行回肠代膀胱。术后随访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 34例手术时间平均360min(280~420min),输血量平均600ml(300~1000ml)。术后30例获随访,随访6~108个月,平均61个月。术后6个月昼夜控尿率分别为90% (27 /30)和86% (26 /30)。一次性排空膀胱23例, 2例排尿可控过度,需定时导尿,另5例需采用手压下腹部排空新膀胱。23例行尿动力检查结果显示:贮尿囊容量300~520ml,充盈期囊内压<23cmH2O(6~23cmH2O, 1cmH2O=0. 098kPa),最大尿道压35 ~70cmH2O,功能性尿道长2. 6~3. 5cm,剩余尿量0~38ml。IVU检查贮尿囊球形,无输尿管狭窄,轻度输尿管返流1例,肾盂输尿管轻度扩张1例。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无肠膀胱或尿道残端复发者。 结论 女性膀胱癌患者行原位尿流改道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1995~ 2 0 0 2年 ,我们共施行 6例女性回肠新膀胱术后 4例加作悬吊术。总结资料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共 6例 ,45~ 65岁 ,平均 5 8岁。除 1例为C期 ,另 5例均为B2期多发移行上皮癌 ,术前膀胱镜检及活检排除颈部和尿道有肿瘤存在。1 2 主要方法  (1)行单纯膀胱全切术 ,横断时 ,保留颈部 0 5~ 1cm ,并将黏膜完全剥除。 (2 )距回盲部 2 0cm外 ,取长约 40~ 5 0cm长一段带血供回肠袢 ,拉至腹膜外 ,剖开后缝制成球状“新膀胱” ,输尿管按隧道法吻合 ,新膀胱正下方开口与残留的颈部吻合。 (3 )其中 4例在近端尿道旁行阴道前壁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膀胱镜局部注射肉毒素A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的顽固性急迫性尿失禁的方法、有效性及不良反应。 方法:选择2001-67/2005-08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2例,患者知情同意,于麻醉下行经尿道逼尿肌内注射肉毒素A,每次剂量300U,分20个点注射。采用以患者为试验对象的自身对照试验方法,观察12例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个月的尿失禁频率、平均控尿时间、残余尿量、初尿意膀胱容量及膀胱最大容量,并对观察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两组间的配对t检验,同时观察有无肉毒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 结果:1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前后尿失禁频率平均值、平均控尿时间平均值、初尿意膀胱容量平均值、膀胱最大容量平均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13.83&;#177;2.72)和(4.17&;#177;2.08)次/d,(0.60&;#177;0.22)和(1.42&;#177;0.40)h,(68.75&;#177;17.34]和(122.50&;#177;20.50)mL,(102.50&;#177;13.57)和(207.50&;#177;47.12)mL。P〈0.001]。②手术前后残余尿量平均值无差异(P〉0.05)。③术后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膀胱镜引导下逼尿肌内注射肉毒素A可明显改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控尿能力,并且无不良事件发生,是一种微创、简便、有效而安全的治疗顽固性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膀胱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及与输尿管开口的关系,选择不同的经尿道双极电切方法治疗浅表膀胱肿瘤32例,术后化疗药物规律地膀胱灌注。结果:32例膀胱肿瘤均一次性顺利切除,手术时间为15~65min,平均30min,术中出血10—150ml,平均22m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6d出院,随访1年~4年,1例单发肿瘤在术后2年复发,二次行PKRBT未再复发,2例多发肿瘤分别在术后6个月和1年内复发,均改为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结论:PKRBT较安全充分地切除了肿瘤,手术并发症低,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一种较好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逆行剜除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对1 500例前列腺>40g的BPH患者,直视下置入等离子电切镜,在精阜近端尿道黏膜或侧叶近精阜处点切找到增生腺体与外科包膜间隙,用镜鞘伸入该间隙,如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时手指剥离前列腺一样推剥腺体,用电切袢快速深度挖掘式电切被剜除腺体.结果 本组1 500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2~195 (87±21) min.切除腺体组织30~200 (76±31)g.术后6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为(5.9±2.3)分、最大尿流率(Qmax)为(20.2±4.3) ml/s,与术前(23.8±5.2)分、(6.7±3.4)ml/s相比明显改善(P<0.01).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逆行剜除电切术是治疗BPH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该方法 结合了经尿道手术和开放前列腺摘除术的优点,拓宽了前列腺电切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