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调查出院早产儿延伸护理服务的需求状况,为早产儿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住院患儿中110名出院早产儿看护者进行调查研究,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5岁的早产儿看护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最大,达到95.45%;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看护者需求人数最多,达到93.33%;家庭月收入在3001~5000元的早产儿看护者需求人数最多,达到95.65%;早产儿看护者选择20~39岁医护人员执行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最多,达到68.18%;早产儿看护者愿意选择新生儿工作的护士进行服务的人数最多,达到73.64%;早产儿看护者愿意选择上门指导作为服务方式的人数最多,达到69.09%;在服务次数方面早产儿看护者倾向于根据需要随时入户服务,达到47.27%;在生命体征方面,早产儿照顾者对出院后照顾项目最担忧的是早产儿的呼吸暂停,达到32.72%;在喂养方面最担忧的是早产儿的体重不升,达到22.73%;对排泄方面和照顾知识方面的担忧程度较低,对早产儿预后方面的担忧较高。结论年纪较轻的早产儿的照顾者对延伸护理服务的需求最大,20~39岁的医护人员需求量最大,随时上门指导是最受欢迎的方式,照顾者对预后、喂养等方面比较担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地塞米松预处理导管对预防PICC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需要置入PICC的新生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置入的PICC经过生理盐水浸泡预处理,观察组患儿置入PICC经过地塞米松溶液浸泡预处理。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静脉炎的严重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发生静脉炎的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地塞米松预处理PICC导管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发生静脉炎的严重程度,缩短静脉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母乳在管饲喂养早产儿口腔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高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管饲喂养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口腔护理的对照组(n=30)与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的观察组(n=30),比较两组早产儿口腔护理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1)观察组早产儿口腔清洁度评分(4.74±0.60)分和矫正胎龄37周体质量增长百分比(0.13±0.01)%均高于对照组,而经口喂养过渡时间(91.30±13.20)h和住院天数(5.60±1.80)d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早产儿口腔感染发生率(3.33%)、喂养不耐受发生率(6.67%)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3.3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能有效增加管饲喂养早产儿口腔洁净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母乳口腔护理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新生儿科入院未开奶的106例早产儿(出生胎龄≥28周,37周)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采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干预。探讨实施两种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对早产儿喂养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禁食时长短于对照组,洗胃次数少于对照组,开始喂奶时间、吸吮力建立时间、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进食后每餐胃内容物的残留量低于对照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各种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母乳口腔护理应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能缩短因喂养不耐受而禁食的时间、减少洗胃次数、提早开始喂奶时间、促进吸吮力建立,改善胃内容物的残留量、显著减少早产儿进食后胃肠道不适症发生率,较短时间达到全肠内营养喂养,改善早产儿发育状况,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心电监护仪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重症新生儿80例(2016年10月~2017年9月),所有患儿临床治疗中均接受经头部静脉及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成A组(n=40)和B组(n=40),在新生儿患儿PICC置管后导管尖端定位检测中两组患儿分别采取胸片X线检测方式和心电监护仪检测方式。结果 B组患儿的置管后需要调整率明显低于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置管后管道开始使用时间明显早于A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但以A组患儿胸片X线检测结果为参考金标准,B组患儿的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度与A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患儿接受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将心电监护仪应用其中能够对置管操作予以指导,能够有效判断导管的尖端定位位置,避免导管尖端异位影响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住院且具有PICC置管指征并经上肢或头部置管的新生儿108例,置管后先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变化,引导尖端置入在最佳位置,术后再行X线胸片定位,前后比较导管尖端是否达到理想的位置。结果:X光摄片定位显示,导管尖端处于第 5~7胸椎之间的有97例,处于第3~4胸椎有3例,处于第8~10胸椎的有4例,有P波出现但幅度与导管深浅变化不明显的2例,无特异性P波显示的2例,但胸片显示其导管尖端在位(假阴性)。一次置管到达理想位置的成功率为89.8%,PICC置管耗时平均为(20.5±4.2) min。97例位于第 5~7胸椎之间的患者,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特异性P波,其中P波增高的波幅≤R波波幅的50%有37例,P波为R波波幅的50%~80%有60例。经计算,心电监护仪定位技术对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特异度为77.8%,敏感度为97.9%。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能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