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1篇
  2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I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Ⅰa期NSCLC患者,收集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均采用VATS手术治疗,A组(54例)患者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B组(60例)采用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肺功能变化。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B组患者(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FEV1%、FVC%、MVV%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A组患者的FEV1%、FVC%、MVV%测定值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手术后,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41%)低于B组患者(13.3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NSCLC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肺功能影响更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恶性胸、腹壁肿瘤的效果。方法 对11例恶性胸、腹壁肿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MWA治疗,共治疗14个病灶,腹壁6个,胸壁8个;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11例超声引导下MWA治疗均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个月8例治疗有效,3例肿瘤残存。2例术后出现局部疼痛,经对症治疗后缓解;1例局部脂肪液化,予局部消毒换药1个月后痊愈。未见气胸、肠道损伤、皮肤烧伤等严重并发症。4例术前合并病灶周围神经痛,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术后随访4~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期间2例失访、2例死亡;至随访终点7例疗效较好,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MWA治疗恶性胸、腹壁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5.
非IgE介导食物过敏免疫机制复杂, 缺乏具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 诊断和治疗方式单一, 常出现疾病误诊和诊断延迟, 因此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 寻找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现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方面总结目前关于非IgE介导食物过敏免疫机制的研究成果, 探讨能够辅助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并为该类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测颅颈交界处第1齿状韧带的解剖结构,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颅颈标本18具,解剖显露第1齿状韧带等结构,观察其起止、毗邻、行程及形态;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 结果 第1齿状韧带出现率为100%,薄膜型50%(9例),致密型22.2%(4例),疏松型27.8%(5例);位于延髓上段脊髓侧方,纤维呈长三角形向外上方集中,在椎动脉后方跨越,在椎动脉的头侧止于硬膜并与之融合。其脊髓的附着部位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远端与第2~8齿状韧带融为一体,近端达延髓水平。组织学显示齿状韧带由胶原纤维组成。 结论 第1齿状韧带对维持脊髓位置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齿状韧带将蛛网膜下腔分成前后两部分,脑脊液压力不平衡可导致脊髓前后部分所受的应力不等,脊髓前方可能承受更高的压力刺激从而加重或诱发脊髓前角细胞及皮质脊髓束的损伤,这可能是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解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椎动脉和第1颈神经穿经硬膜处的形态特点及毗邻结构,探讨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疼痛的发生机制。 方法 头颈部标本18具,解剖剥离法暴露,观察椎动脉穿经硬膜处部位及毗邻结构、椎动脉与第1颈神经(C1)的位置关系。 结果 椎动脉在寰枕外侧关节内后侧穿经硬膜,穿经处形成边缘光滑的圆孔,直径6.5~9.0 mm,硬膜与椎动脉外膜由纤维结缔组织连结。C1神经前后根自脊髓发出向外侧走行于椎动脉内侧并在其下方相伴共同穿经硬膜孔(100%),其中与动脉壁相贴者66.7%(12例);神经嵌入动脉壁者22.2%(4例);隔有硬膜组织者11.1%(2例)。C1神经根出孔后走行于椎动脉与椎动脉沟之间。 结论 椎动脉穿经硬膜孔处位置固定,孔边缘致密,限制椎动脉扩张,利于颈椎活动时维持椎动脉供血,当全身血压波动时椎动脉管径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以维持后循环血液动力学稳定,但血压升高有可能将C1颈神经根卡压在硬膜边缘,椎动脉搏动刺激C1颈神经根导致椎枕肌痉挛,出现枕颈部疼痛。这可能是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症状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微信公众平台是基于手机微信软件提供的一整套后台内容管理应用,可以实现对关注用户的主动推送信息和个性化回复的双向交流。环境卫生学教学团队紧跟时代步伐,建设和运用课程微信订阅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交流。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医学本科教育主要是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是其主要的弊端.转化医学教育是解决传统教育弊端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基础与临床相互转化促进.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转化医学教育是现阶段推行转化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唐明  高霞  耿婷  王佳佳  陈夏霖  曹亮  王振中  肖伟 《中草药》2021,52(8):2226-2236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Q-TOF-MS/MS)对七味通痹口服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表征。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_(18)(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全扫描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精确质荷比、二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和文献数据鉴定七味通痹口服液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共指认出七味通痹口服液制剂中72个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氨基酸类、酚酸类及苯丙素类等,其中18个化合物经对照品比对。结论该研究为七味通痹口服液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